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橫波亭

(元代元好問詩作)

鎖定
《橫波亭》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借歌詠橫波亭,熱烈地讚頌了移剌粘合守土安民的功績,希望移剌粘合為國效勞,收復被蒙古軍侵佔的西北國土。全詩氣魄宏偉,格調高昂。 [1-2] 
作品名稱
橫波亭
作    者
元好問
創作年代
金末
出    處
《遺山集》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橫波亭作品原文

橫波亭
為青口帥賦
孤亭突兀插飛流,氣壓元龍百尺樓
萬里風濤接瀛海,千年豪傑壯山丘
疏星澹月魚龍夜,老木清霜鴻雁秋
倚劍長歌一杯酒,浮雲西北是神州 [2] 

橫波亭註釋譯文

橫波亭詞句註釋

①橫波亭:橫波亭:故址在今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縣青口鎮,亭坐落在青口河人海口的南岸,高二十多米,六角亭蓋,飛檐翹角,臨海而立。今已不存。
②青口帥:指駐防青口的金國統帥移剌粘合。移剌瑗,本名粘合,字廷玉,契丹人,曾為青口鎮統帥。他愛好詩文,延致名士,作者與其有交往。
③突兀(wù):高聳特出的樣子。飛流:形容亭腳下向東湧人大海的青口河,急湍如飛。
④氣:氣勢,氣概。元龍:陳登字元龍,三國時名士。百尺樓:據《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記載,許汜曾在劉備面前批評陳登不懂待人接客的禮貌,並舉例説,他去探訪陳登時,陳登不僅很久都不跟他説一句話,而且睡覺時自己睡大牀,讓客人睡下牀。劉備回答説:“你一向都有國士的名聲,如今天下大亂,人們都希望你憂國忘家,救治天下,而你卻只知道買田買屋,説的話沒有什麼可供採納的,難怪陳登不想跟你説話了。要是碰着我的話,我將會睡在百尺高的樓上,而叫你睡在地下呢”百尺樓,本是劉備的話,後人常作為陳登事,用來表示豪放高邁的氣勢。
⑤瀛(yíng)海:大海。青口鎮地處海邊,城東一里的地方就是黃海的海州灣。
⑥千年豪傑:此指青口帥移剌粘合。
⑦澹(dàn):通“淡”,淡薄,淺淡。魚龍夜:指秋日。此句化用杜甫《秦川》“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詩意。宋·陸佃埤雅》卷一:“酈道元水經注》曰‘魚龍以秋日為夜’。按,龍秋分而降,則蟄寢於淵,龍以秋日為夜,豈謂是乎?”
⑧老木:老樹。
⑨倚劍:手拄寶劍。倚,倚持,倚拄。
⑩浮雲:這裏是借來比喻蒙古侵略軍。西北是神州:指代國土。 [2-4] 

橫波亭白話譯文

為移剌粘合賦詩
孤亭傲岸地聳立河邊,似插在飛瀉的滾滾水流;磅礴的氣勢直衝霄漢,壓倒了陳登的百尺高樓。
高亭連接的大海,浩浩茫茫,風波萬里;鎮守青口的豪傑,千年一遇,氣壯山丘。
天幕上星光疏朗,月色昏淡,正是那魚龍潛隱的夜晚;原野中老樹輕搖,清霜遍地,又到了鴻雁南飛的寒秋。
我手拄寶劍,引吭長歌,望天舉起了一杯清酒,浮雲遮蔽的西北遠空下,那正是我們淪陷的神州。 [2] 

橫波亭創作背景

劉祁歸潛志》稱:移剌粘合“為將鎮靜,守邊不憂”,曾屢敗北進的宋軍。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元好問曾行走於移剌粘合幕中,對移剌粘合甚為推崇,期間便寫下該詩篇。 [2] 

橫波亭作品鑑賞

橫波亭文學賞析

首聯緊扣正題,從橫波亭的雄峻落筆,描繪亭的高聳特立和非凡氣勢。“亭”前着一“孤”字,顯示其獨立不羣;“亭”後着“突兀”二字,以狀其高聳特出;再加“插飛流”三字,更着重突現這橫波亭凌空橫出的雄姿。河至海口,流速已是徐緩,詩人卻在“流”前加一“飛”字,這就使凌空飛架的橫波亭更有傲岸飛動之勢。“氣壓元龍百尺樓”,是對橫波亭豪雄氣勢的讚賞。陳登曾為官徐州,所以詩人藉此典故與橫波亭比較,進一步襯托了橫波亭的高峻,而且賦予其志向曠遠,超凡脱俗的色彩。在這一聯中詩人巧用一“插”一“壓”,使語意分外挺健。“插”字在狀態中顯其奇崛,“壓”字在比照中顯其氣勢,真可謂一字千鈞,境界全出。
頷聯接寫橫波亭周圍環境之美。“萬里風濤接瀛海”承“孤亭”句,從空間的角度着筆,實寫橫波亭憑高臨遠,可望見“飛流”奔人海口,與驅挾萬里風濤的瀛海相接,寫得氣象壯闊,意境高遠;“千年豪傑壯山丘”接“氣壓”句,從時間的角度着筆,虛寫地處古徐州的橫波亭周圍山丘之壯美。山川環境陶冶着人的性格,人的傑出事蹟亦在豐富着山川環境的人文內涵。人因境勝,境因人勝,地靈人傑,互為因果。千百年來,像陳登這樣的豪傑在這兵家必爭之地的徐州出了不知有多少個,他們的豐功偉績、豪氣壯志,使這裏的山丘更為壯麗。此二句從大處着筆,虛實相應,把地理勝概與人文精神糅合在“萬里”“千年”的時空結構中,營構成氣勢壯闊、豪氣激烈的雄渾意境。這兩句白描式的抒情,境界開闊,意氣高揚,顯示了青年詩人的豪情壯志。
頸聯轉寫蕭瑟秋景。“疏星澹月魚龍夜”寫虛靜寂寞之境。夜靜江平,魚龍潛藏,有靜中寓動之象。前加“疏星淡月”四字,又給詩境增加了悽迷空曠、寂寞難安的色彩。“老木清霜鴻雁秋”寫深秋的清曠之境。“木”前着一“老”字,從視覺的角度寫敗葉凋零,枝權禿兀的景象;“霜”前着一“清”字,從感覺的角度寫出白霜的寒氣凜冽。“鴻雁秋”三字,又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寫出北雁南飛,哀聲陣陣的情景。詩人選取了三種典型意象,營構成悽清高曠的意境,它既由鴻雁南來的淒厲哀鳴引發出如今黃河以北大半河山慘遭蒙古鐵蹄蹂躪、廣大人民水深火熱的聯想,又以悽清高曠的情境為末聯的登高望西北鋪開了廣泛的視野。這一聯寫得激越蒼涼,意象雄渾,象中之意,躍然欲出。
尾聯“倚劍長歌一杯酒,浮雲西北是神州”,這是全詩的落腳點,詩人主旨盡在於此。味“倚劍”二字,其主人翁當指移剌粘合,地點仍是橫波亭。古詩有“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之語,認為“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詩人以“浮雲西北”象喻河朔半壁河山慘淡無光。詩人想像在這種背景下,移剌粘合及其幕僚們登上橫波亭,悵望浮雲低壓的西北方向,杯酒慷慨,倚劍長歌的情態,對他們寄寓了同仇敵愾、收復失地的深切希望。這一聯沉鬱悲壯,憂國之情,溢於筆端。
金哀宗自中都(今北京市)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市)後,面對國勢日蹙、國土日縮的殘局,不思集中全力對付蒙古這一強敵,而是對南宋屢開邊釁,形成腹背受敵的困境。對此當時的有識之士深以為忌。元好問在《內相文獻楊公神道碑銘》曾載楊雲翼力諫阻伐宋事,於此可見詩人對時局的見識。詩人的這種卓見遠慮早已成熟於胸,遇到切合點,便噴湧而出了,故而收到了沉雄高渾的藝術效果。
詩題中的正題與副題的關係,繼承了唐孟浩然《洞庭湖·贈張丞相》,朱慶餘《閨意·呈張水部》的體式,皆明言此而暗喻彼,言在此而意在彼。此詩即是明寫橫波亭,暗喻移剌粘合,以橫波亭的高峻特立,來讚譽移剌粘合的功高望重,在熱烈的讚譽中寄寓了詩人對移剌粘合收復故土的熱切希冀。 [5] 

橫波亭名家點評

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周嘯天《古典詩詞鑑賞方法》:“遺山本篇與辛棄疾在南方“過南劍雙溪樓”寫的《水龍吟》,從立意、造境遺辭,用典上都十分神合。” [6]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許叔良《古今名詩選編》:“詩風豪邁蒼勁,對偶工整,頸聯尤為精煉清勁。時人李治稱其詩‘律切精深,有豪放邁往之氣’。此詩的確可配此讚語。” [7] 

橫波亭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啓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8] 
參考資料
  • 1.    鄧亞文著.《五朝千家詩·宋元》: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10:第216頁
  • 2.    鄭力民譯註.《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元好問詩選譯 修訂版》:鳳凰出版社,2011.05:第51-53頁
  • 3.    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室,胡光舟,周滿江主編張明非,李有明,樊運寬等編注.《古詩類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07:第400頁
  • 4.    何小顏校注.《豪放詩三百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08:第197頁
  • 5.    齊存田著.《遺山詩詞賞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09:第91-93頁
  • 6.    周嘯天著.《古典詩詞鑑賞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02:第267頁
  • 7.    許叔良選注.《古今名詩選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第286頁
  • 8.    盧盛江,盧燕新.《中國古典詩詞曲選粹 唐宋詞卷》:黃山書社,2018.08:第4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