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機會成本分析法

鎖定
機會成本法 (Opportunity cost approach)是指在無市場價格(market price)的情況下,資源使用的成本可以用所犧牲的替代用途的收入來估算.成本效益分析是通過比較項目的全部成本(cost)和效益(efficiency)來評估項目價值的一種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為一種經濟決策方法,將成本費用分析法運用於政府部門的計劃決策之中,以尋求在投資決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
中文名
機會成本分析法
外文名
Opportunity cost approach
條    件
無市場價格的情況下
部    門
公共部門

機會成本分析法詞語簡介

在經濟資源總量一定的條件下,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配置經濟資源的量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所以,公共部門的資源配置是以私人部門配置資源的減少,進而減少經濟收益為機會成本的。
機會成本,簡單地説就是當把資金投入到某一個給定用場時,必須會失去把資金投人到另一個用場去的機會,或者説把資金用在A處,就失去了用在B處的機會。而資金在A處所獲得的效益,是以失去資金在B處獲得的效益的機會為代價的,因此,資金用在A處所獲效益就稱為資金用在B處所獲效益的機會成本。不難看出,倘機會成本小於預計投資項目效益;則預計項目可行,反之不可行。其實,任何一個投資項目,都存在投到另外項目的機會,因此,都應該進行機會成本分析,否則,只評價投資項目本身的可行性性,若標準較低,豈不放棄了許多獲益更大的機會?要單純從經濟效益考慮,必須在項目自身可行之後,再進行機會成本分析,以便使資金髮揮更大效益。

機會成本分析法特性

1、階段性接近法以國民經濟計算的概念為基礎,在國民收入結算中充分考慮支出、生產、分配等各個方面,並將這些方面與其他經濟變量結合起來,求出具有靜態動態的可調整性的數值,據此進行經濟預測。在此意義上,可以説同用一般的宏觀模型建立起來的均衡體系所依據的思維方法是一致的。
2、在經濟諸變量之間不象模型計算那樣設定有固定的關係,而是給定性判斷留有一定的餘地。這是階段性接近法的一個特色。不過,對於內生性的經濟各變量,在很多場合都利用一定的函數計算,儘量考慮量的關係,而不單純依賴經驗性方法和直覺,這一點近似於模型體系。但是,嚴格地講,與利用宏觀模型進行預測相比較,階段性接近法仍有如下不同點。即:模型體系易被限定在用計量技術能夠捕捉到經濟變量間的關係的場合,而階段性接近法的場合則未必完全能夠計量。
3、在計算程序上,階段性接近法也不象模型體系那樣同時決定,而順次反覆進行,“階段性”地接近一定均衡值。這種方法在計算過程中可以一邊關注着現實的經濟變動一邊考慮經濟變量。不過這樣又非常花費人力,是一種不太經濟的方法。
4、階段性接近法對經濟變量的“內在”和“外在”的處理不同於一般性的概念。通常在經濟理論上所説的外在變量是指經濟以外的(或封閉型經濟的區域以外的)數據和自由裁奪性的政策變量。而階段性接近法在計算程序的關係上常把本來是內在性的變量也當作“外在”性看等,這不過是為了計算過程的方便而已。
5、各種預測調查的活用問題。其代表性實例是設備投資的預測調查。在作成預測數值時,應儘量靈活使用長期銀行及政府發表的設備投資預測調查,對日本銀行的短期觀測、工礦業生產的預測指數等短期的預測數值也直給予充分的重視。此外,應儘量依據最近的情報,並進行適合經濟變量變動的修正,這一點與計量模型法頻繁修正常數項有共同之處。

機會成本分析法計算程序

階段性接近法掛的計算程序,首先就內在性的需求項目設定假設值。假設值一般由上次的預測值和對此後的經濟形勢的變化作出判斷的基礎上予以確定。因為假定值都是內在的需求項目,將它們合併起來便構成國民總支出的假定值。以此出發,分別設定生產、分配等方面的數字,同時還要作成國民生產總值項目以外的衍生數值和本來意義的外在變量的一次數值。一般把這個過程叫怍“外生一次”作業。
然後,以由“外生一次”得到的諸變量的數值為前提,重新計算內在的各需求項目的數值,於是便可得到與最初的假定值不大相同的數值。這個過程一般稱作“內生一次”作業。以上通過“內生”、“外生”得到一次預測值。有時操作非常順利的時候,用一次預測值便可以得到大體穩定的數值。作為固定的檢測方法,有投資——貯蓄平衡法(記作I—S平衡法)和供求平衡法(記作D—S平衡法)。前者是核定貯蓄與投資是否取得平衡的方法。其誤差允許範圍大體限定在3%以內。後者主要作用是檢測相對於潛在生產力的現實GNP如何變動,以及經濟狀況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不過,該方法只有當收入與分配的變動拉生矛盾時才有檢測效用。一次推測值得出後,通常再把它作為前提進行各變量的二次推測。在這個階段,應儘量吸收最新情報。究竟推測幾次為宜,這要根據經驗來定。根據以往的情況,多數部停留在二次推測,然後進行部分微調整。

機會成本分析法判斷標準

一般而言,公共部門配置資源的機會成本與私人部門配置這部分經濟資源的機會成本相等,公共部門配置資源的數量以及公私部門配置資源的比例就是合理的,整個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就是最高的。

機會成本分析法侷限

在對高風險的長期創業投資(指非分散型投資)估值中,這種機會成本推理方式存在兩大侷限:
機會成本分析法 機會成本分析法
如果創業企業的風險在對市場組合的槓桿投資可達到的範圍內,利用CAPM模型估計資本的機會成本;如果創業企業風險超過這一範圍,假設投資者為風險中性(riskneutrality),這種方法可視為CAPM模型和期權定價模型(OPM,OptionPricingModel)的混合,它既利用機會成本推理,又假設大多數創業者在投資選擇時的風險容忍度很高。對此,筆者作兩點説明:其一,雖然這種方法考慮了創業企業隱含的實物期權因素,但我們並不單獨使用OPM,這是因為,如果創業企業並不滿足市場中性佔值方法的必要條件如完全市場等,OPM趨向於高估創業企業價值,對於創業者估值尤其如此。其二,有人建議,對極限以外區域,可基於CAPM模型,採用插入法來確定機會成本。我們認為這種方法不能佔計真正的機會成本,因而並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