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樹巨蜥

鎖定
樹巨蜥(學名:Varanus varius)是有鱗目,巨蜥科巨蜥屬動物。平均體長1.5米,平均體重7到14千克。是僅次於眼斑巨蜥的澳大利亞第二大巨蜥。體表紋路複雜多變。棲息於森林和灌木叢中,以各種小型哺乳動物以及鳥類、鳥蛋為食。繁殖期9到12月。一次能產下4到14枚卵。野外平均壽命15到20年。
概述圖參考來源: [7] 
中文名
樹巨蜥
拉丁學名
Varanus varius
別    名
雜色巨蜥、飾紋巨蜥
外文名
英文 Lace Monito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巨蜥科
巨蜥屬
樹巨蜥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蜥蜴亞目
亞    綱
雙孔亞綱
亞    種
[1] 
分佈區域
澳洲
命名者及年代
(Shaw, 1790)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樹巨蜥物種學史

詞源:種加詞“varius”源自拉丁語,意為“多變的”,以其體表多變、複雜的紋路而得名。 [4] 

樹巨蜥形態特徵

成年平均體長1.5米,最長可達2米,但十分少見;平均體重7到14千克,通常雄性比雌性更重。新生的幼蜥長度在28到36釐米之間,體重在16到25克之間。樹巨蜥是澳大利亞僅次於眼斑巨蜥的第二大巨蜥。 [3] 
不同條紋的樹巨蜥
不同條紋的樹巨蜥(6張)
體表的紋路和顏色複雜多變,從北部到南部各不相同。基本體色呈棕黃色到藍黑色。大多數情況下,前腿有黃色或白色條紋。這種條紋通常也會延伸到後腿,但北部種羣的後腿則是由斑點或蜂窩狀突起組成的紋樣。靠近內陸的種羣多為斑點紋路;而沿海以及南部的一些種羣,其顏色較深的背部覆蓋着一系列白色條紋。面部有兩條黑色條紋,通常位於吻部和下顎。 [4] 

樹巨蜥棲息環境

棲息地類型多樣,包括雨林、沿海灌木叢和温帶森林等。 [2] 

樹巨蜥生活習性

食性:樹巨蜥通常以昆蟲、爬行動物、小型哺乳動物等為食,但更偏向於鳥類和鳥蛋,偶食腐肉。有時,它們會前往人類居住地覓食,潛入雞舍以竊取雞肉和雞蛋。或在野餐和娛樂區域的垃圾箱中翻找食物。在部分地區,數量龐大的歐洲野兔是樹巨蜥食物的主要來源。 [3-4] 
強壯的下顎和長而鋒利的牙齒是樹巨蜥制服獵物的利器。同時,研究表明,樹巨蜥會分泌輕微的類似響尾蛇毒素的毒素,儘管這種毒素對人類影響不大,但卻是制服小型獵物的又一有效手段。 [3] 
習性:過去人們認為樹巨蜥是一種高度樹棲化的巨蜥,但實際上,它們大多數時候的活動是發生在地表的。具有領地意識。雄性領地範圍較大,方圓2到5平方公里。雌性領地方圓1到3平方公里,且通常1到3條雄性樹巨蜥的領地重疊。 [4] 

樹巨蜥分佈範圍

這一澳大利亞特有物種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東部的海岸、山脈、山坡和鄰近的平原。其中,昆士蘭州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的種羣密度最高。南澳大利亞州也是這一範圍的一部分,但是樹巨蜥僅分佈在該州東南部的少數區域。昆士蘭州靠近海岸的約克角半島,是樹巨蜥分佈的最北端。 [3-4] 
樹巨蜥分佈圖 樹巨蜥分佈圖 [6]

樹巨蜥繁殖方式

樹巨蜥出生後4到5年時達到性成熟。繁殖期9到12月,南部種羣繁殖期比北部略早。繁殖期雌性會吸引多名異性,促使雄性在其面前進行儀式性爭鬥以獲得交配權。爭鬥時,敵對雙方會抬起前腿相互掣肘,同時膨脹喉部恐嚇對方。最終,失敗的一方癱倒在地或退回到林中的隱蔽處。雌性會在食物豐盛的白蟻巢中產下4到14枚卵,卵的平均重量為50到65克。產卵時樹巨蜥會事先在蟻巢側面挖出洞穴,將卵產在巢室中央,以保證合適的温度於濕度。隨後,洞口將被白蟻修復,為卵提供安全的孵化環境。孵化期6到8個月,温帶地區的卵越冬時間更長。雌性會定期選擇同一蟻穴或空心樹洞產卵,可以卵不被其他雌性攻擊。研究表明,樹巨蜥父母雙方均會在幼蜥孵化後返回並挖開蟻巢,以協助幼蜥離開。在野外,樹巨蜥預期壽命為15到20歲,而圈養狀態下,壽命可達40年。 [3-4] 

樹巨蜥種羣現狀

主要威脅:幼年樹巨蜥是許多捕食者的獵物。而對於亞成年個體來説,外來引進物種如猛禽、野貓和野犬等會深刻地威脅到它們的生存,儘管當它們感知到威脅後會迅速爬到最近的樹上。而且它們會因誤食劇毒的甘蔗蟾蜍而亡。此外,汽車是樹巨蜥所面臨的主要人為威脅。多數情況下,它們會在食用被汽車撞死的動物屍體時與車相撞。其他情況包括在瀝青馬路曬太陽時被車碾壓等。 [4] 

樹巨蜥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2]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