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榮華物語

鎖定
《榮華物語》,又名《榮花物語》《世繼物語》,日本古代歷史物語,40卷,作者不詳,有一説正篇為赤染衞門所寫,續篇為出羽辨所寫,成書於11世紀(據推測為1028-1036年間)。
《榮華物語》是日本史上第一部歷史物語,其素材是來源於歷史史實,但採用了假名書寫,並在寫法上使用了《源氏物語》中“虛構物語”的寫作方法而成。本書共有40卷,前30卷是正傳,後10卷則為續編,用編年體的形式講述了宇多天皇(887-897年在位)到堀河天皇寬治六年(1092年)期間的歷史。 [1] 
書    名
榮華物語
別    名
世繼物語
別    名
榮花物語
類    別
歷史物語
譯    者
赤染衞門、出羽辨(有爭議)

榮華物語作品內容

《榮花物語》的創作目的主要是為了讚美藤原道長的榮華昌盛。此書描寫了藤原道長登上權勢頂峯的過程以及其位居高位一時昌盛的實態,並且以感傷的筆觸寫下在攝關體制下榮辱興衰的人物形象。 [1] 

榮華物語寫作特點

《榮花物語》對死亡的描寫十分詳盡,其中三分之一的文字記述都是關於皇族或者三位以上高官的死亡。除此之外,在正篇裏還有許多關於結婚、出生的記述,即使在正編的前半部裏,也很少直接地記述政治糾葛的經過或者原因。相較而言,多表現作品人物的心理,其中的多半都是站在失敗者立場的感傷、悲嘆的記述。由此可以看出此書是一部情感性、感傷性很強的作品。一般認為此書之所以重視記述死亡、婚姻、出生,其原因在於此書主要以後宮為背景舞台。攝關政治本身就是以後宮的私人關係而建立的,它與國家歷史在本質上是背道而馳的。因此,這種以後宮為中心的宮廷史的產生也就是很自然的。 [1] 
《榮華物語》作為物語體的歷史寫作,敍事性較強,長於人物刻畫,對儀式、服飾及人物情感的描寫也較為具體,對后妃皇女的記述較多,體現了平安時代以來女性歷史寫作的特點。 [2] 

榮華物語作品價值

《榮華物語》在日本文學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與《源氏物語》等同為平安時代文學的代表。在歷史研究方面,《榮華物語》與《御堂關白記》《小右記》《權記》同為研究平安時代中期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2] 

榮華物語版本流傳

《榮華物語》的寫本可分為古本系統本、異本系統本、流佈系統本3個類型。刊本有《新訂增補國史大系》《日本古典文學大系》等版本。 [2] 

榮華物語作者爭議

《榮華物語》共40卷,前30卷為正編,與續編10卷作者井非同一人。正編作者尚存爭議,一説為藤原為業(寂念),一説為赤染衞門。後一説法見於鎌倉時代的《日本紀私抄》,在室町時代到近世初期成為比較通行的説法。赤染衞門是大江匡衡之妻,曾在藤原道長妻源倫子處出仕。續編的作者一般認為是平季信女出羽辯,但也存在爭議。 [2] 
參考資料
  • 1.    於榮勝,翁佳慧,李強.《日本文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47-48
  • 2.    《榮華物語》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