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榮格人格理論

鎖定
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 1961),瑞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建立了分析心理學派
榮格的人格理論(Jung's personality theory)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人格結構理論、人格動力理論、人格類型理論、人格發展理論。
中文名
榮格人格理論
外文名
Jung's personality theory
提出者
榮格
應用學科
心理學

目錄

榮格人格理論構成

1.1人格結構理論
人格由意識、個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三部分組成。集體潛意識是從祖先那裏傳承下來的,由不同於意識範圍內的思想和形象構成,集體潛意識的主要內容是本能和原型。原型主要有人格面具、陰影、阿尼瑪和阿尼姆斯、自性等。
1.2人格動力理論
提出人格發展等量原則與熵原理、人格的因果性與目的性、人格的兩種流動方向(前行和退行)。
1.3人格類型理論
將人格按照兩種態度和四種驅力分為外傾思維型、內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情感型、外傾感覺型、內傾感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直覺型。
1.4人格發展理論
將人格發展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童年期(出生到青春期)、青年期(青春期到中年)、中年期(女性從35歲、男性從40歲到老年)、老年期。 [1] 

榮格人格理論理論評價

2.1理論優點
榮格對於心理學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對“心理原型”的研究。“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但是在這種不同中我們可以尋出若干共同點,好比面孔雖各不同,但説粗略一點,不外乎長臉圓臉兩種“原則”,心理也是如此,分內傾和外傾兩種。榮格最大的貢獻有兩點,第一是把“力比多”看作廣義的“心力”,打破了弗洛伊德的“泛性慾觀”;第二是看重“集體的潛意識”和“心理原型”;這也彌補了弗洛伊德偏重個人環境而忽略種族遺傳之弊。 [2] 
2.2理論缺點
關於榮格的“集體潛意識”,很多學者意見尚未達成一致,有人從根本上否認“集體潛意識”這個觀點,認為潛意識存在於個體;有人認為,榮格的“集體潛意識”包含“本能”與“思想原型”,而這兩個成分都很難説是僅存於“集體潛意識”之中;甚至有人否認榮格的“原始印象論”,認為“印象”是個體所習得的,現代人類即還存有無數億萬年前遠祖所得的印象,則印象可遺傳,自無疑義。現代生物學者大多數是新達爾文派,所以在他們看來,榮格的“原始印
象”是不可能存在的。

榮格人格理論區別

3.1對力比多的看法不一樣
弗洛伊德堅持認為性本能(這裏指心理學上普遍意義的性,泛指人尋求快樂和滿足的本能)是本能中最強勢的,力比多就是性本能;而榮格則認為性本能不過是人的本能的一個普通方面,力比多是愛的和發展的力量。 [3] 
3.2對人性的看法不一樣
在人類命運問題上 ,榮格持樂觀態度 ,從而表現出與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漸趨一致的發展傾向。弗洛伊德則相對悲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