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

(201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是由劉春風主編,201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該教材既可作為中等職業學校機械加工技術及相關專業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相關人員崗位培訓和自學用書 [1] 
該教材主要內容包括: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常識、尺寸精度的檢測、幾何精度的檢測、表面粗糙度及其檢測和典型零件的綜合檢測五個模塊 [1] 
中文名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
作    者
劉春風
類    別
“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5年8月7日
頁    數
111 頁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04-042987-9
版面字數
170千字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成書過程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依據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機械加工技術專業教學標準》,並參照尺寸公差、幾何公差等國家標準和機械行業職業技能鑑定規範編寫而成 [1] 
該教材由劉春風擔任主編,王飛鵬為副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孟廣斐、田玲、王琨。具體編寫分工為:模塊一、模塊五由劉春風編寫;模塊二由王飛鵬編寫;模塊三的任務一至任務四由田玲編寫;模塊三的任務五、任務六由王琨編寫;模塊三的任務七、任務八及模塊四由孟廣斐編寫。
該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平湖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機械教研組、桐鄉市高級技工學校機械教研組、嘉興技師學院機械工程系、日本電產新寶(浙江)有限公司提供了幫助 [2] 
2015年7月14日,該教材入選第二批“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書目 [3]  ;同年8月7日,該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內容簡介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分為五個模塊,主要內容包括:模塊一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常識、模塊二尺寸精度的檢測、模塊三幾何精度的檢測、模塊四表面粗糙度及其模塊五檢測和典型零件的綜合檢測五個模塊,還任務目標、任務內容、任務分析、任務實施、任務評價、相關知識、拓展訓練等環節 [1]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教材目錄

前言
模塊一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常識
任務一 認識互換性
任務二 認識極限與尺寸公差
任務三 認識配合
模塊二 尺寸精度的檢測
任務一 認識常用測量工具
任務二 用遊標卡尺測量尺寸
任務三 用外徑千分尺測量尺寸
任務四 用內測千分尺測量孔徑尺寸
任務五 用內徑百分表測量孔徑尺寸
任務六 用萬能角度尺測量錐度
任務七 用螺紋千分尺測量螺紋中徑
模塊三 幾何精度的檢測
任務一 直線度誤差的檢測
任務二 平面度誤差的檢測
任務三 圓度誤差的檢測
任務四 平行度誤差的檢測
任務五 垂直度誤差的檢測
任務六 同軸度誤差的檢測
任務七 徑向圓跳動誤差的檢測
任務八 軸向圓跳動誤差的檢測
模塊四 表面粗糙度及其檢測
任務一 認識表面粗糙度
任務二 表面粗糙度的檢測
模塊五 典型零件的綜合檢測
任務一 軸類零件的綜合檢測
任務二 套類零件的綜合檢測
任務三 盤類零件的綜合檢測
任務四 箱體類零件的綜合檢測
附表
附表1 標準公差數值( 摘自GB/T 1800.1—2009)
附表2 軸的極限偏差數值( 摘自GB/T 1800.2—2009)
附表3 孔的極限偏差數值( 摘自GB/T 1800.2—2009)
附表4 線性尺寸的一般公差( 摘自GB/T 1804—2008)
附表5 普通螺紋的基本尺寸(摘自GB/T196—2003、GB/T 193—2003)
附表6 內外螺紋的基本偏差( 摘自GB/T 197—2003)
附表7 外螺紋中徑公差(Td2)( 摘自GB/T 197—2003)
附表8 內螺紋中徑公差(TD2)( 摘自GB/T 197—2003)
附表9 評價表
參考文獻
版權
(注:目錄排版順序為從左列至右列 [1]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配套建設有“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數字課程,數字課程內容與紙質教材對應,包括電子教案和演示文稿 [4] 
數字課程名稱
出版社
出版時間
內容提供者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數字課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5年8月
劉春風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教材特色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從整體內容到體系構架,以突出實用、簡明為宗旨,基本理論以夠用為度,基本技能,操作貫穿始終。
1、典型任務引領,工作過程導向
該教材突破了傳統的理論與實踐相對分離的格局,將尺寸精度、幾何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的測量理論通過分類編排後融入具體的測量任務。測量任務來自於企業實際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任務的實施符合真實的工作流程。
2、教學做一體化,遵循認知規律
該教材設置了任務目標、任務內容、任務分析、任務實施、任務評價、相關知識、拓展訓練等環節,條理清楚,思路清晰,圍繞着“學什麼”“為什麼學”“怎樣學”“學到什麼程度”幾個問題安排教學環節。
3、圖文並茂,通俗易懂
該教材將任務實施過程以圖表的形式呈現,圖示測量操作,並以表格的形式規範操作過程 [2]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作者簡介

劉春風:平湖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機電部主任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