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極樂寺紀遊

鎖定
《極樂寺紀遊》是明代文學家袁宗道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首從高梁河寫起,敍述高梁河從西山深澗而來,以下境界漸開,寫河水明淨,河道蜿蜒,微風過處,漣漪陣陣,再順勢而來,先由水而堤,寫“堤在水中,兩波相夾”,堤上柳枝嫋嫋,綠樹成行,而高梁河北岸的佛寺、道觀,各呈其彩,且廟宇連綿;接着作者又把目光轉向高梁河對岸的遠樹,寫得高下有致,且“間以水田”,富於立體感;寫西山,則謂之如美人螺髻,“出於林水之間”;“極樂寺去橋可三里”一句,使文章呈一轉折;接下去寫寺周景色,略徑清出,綠蔭如蓋;而殿前松樹,鮮翠嫩黃,高大粗壯,生機勃勃。寫到這裏紀遊已經結束,因而即景抒懷,傾吐長隱山水,了卻“山水一段情障”的平生夙願。文章清新温雅,文筆秀美,意境幽遠。
作品名稱
極樂寺紀遊
作    者
袁宗道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出處
白蘇齋類集
作品體裁
散文

極樂寺紀遊作品原文

極樂寺紀遊1
高梁橋水2,從西山深澗中來3,道此入玉河4。白練千匹,微風行水上,若羅紋紙5。堤在水中,兩波相夾。綠楊四行,樹古葉繁,一樹之蔭,可覆數席,垂線長丈餘。岸北佛廬道院甚眾,朱門紺殿,亙數十里。對面遠樹,高下攢簇,間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於林水之間。極樂寺去橋可三里,路徑亦佳。馬行綠蔭中,若張蓋6。殿前剔牙松數株7,松身鮮翠嫩黃,斑剝若大魚鱗,大可七八圍許。暇日曾與黃思立諸公遊此8。予弟中郎雲9:“此地小似錢塘蘇堤。”思立亦以為然。餘因嘆西湖勝景,入夢已久,何日掛進賢冠10,作六橋下客子11,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12?是日分韻各賦一詩而別13 [3] 

極樂寺紀遊註釋譯文

極樂寺紀遊詞句註釋

  1. 極樂寺:在北京阜成門外,高梁橋西3裏,明成化中建。
  2. 高梁橋:高梁河上的一座橋,在北京西直門外。
  3. 西山:在北京西郊,屬太行山支脈。
  4. 玉河:源出北京西北郊的玉泉山,30裏而至此橋下,環流紫禁城,入大通河。
  5. 羅紋紙:質地輕軟、帶有椒眼狀花紋的紙。
  6. 張蓋:張開的車蓋。古時為車上遮陽御雨之具。
  7. 剔牙松:一種針葉松,其葉如牙籤,故名。
  8. 黃思立:即黃大節,字斯立,一作思立,號無淨,信豐(今屬江西)人,明萬曆十四年(1586)進士,時任太常寺博士。
  9. 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字中郎。
  10. 進賢冠:古時儒者所戴的一種表示身份的緇布冠,元以後廢。這裏説掛進賢冠,表示棄官退隱。
  11. 六橋:在杭州西湖蘇堤上,稱“跨虹六橋”,風景優美,當地有民謠説:“西湖景緻六吊橋,一枝楊柳一枝桃。”
  12. 情障:情感鬱結在心頭而不能消,謂之情障。這裏猶言“心願”。
  13. 分韻各賦一詩:作詩規定韻字,各人分拈,依字為韻。 [1] 

極樂寺紀遊白話譯文

高梁橋下的水,從西山深澗中流來,經過這裏流入玉河。流水如白練千匹,微風吹過水麪,漾起了羅紋紙一般的波紋。堤在水中央,兩面水波相夾。堤上有綠楊四行,樹古葉密,一株楊樹的樹蔭,可覆蓋數席之地,葉垂如線,有一丈多長。堤岸北邊有眾多佛家的廬舍、道家的院宇,硃紅色的門、天青色的殿,綿亙數十里。對面遠處的樹,在高處、低處攢簇成林,中間有水田相隔。西山像螺形的髮髻,聳立在樹林流水之間。
極樂寺離高梁橋三里,到極樂寺的路也很好,騎馬走在綠蔭中,彷彿頭上張着一把傘。極樂寺的殿堂前邊有幾株剔牙松,松身鮮翠嫩黃,樹皮斑駁,像大片的魚鱗,樹幹粗大,有七八圍多。我在空閒的日子,曾與黃思立諸公到這裏遊覽。我的弟弟中郎説:“這地方略似西湖的蘇堤。”思立贊同他的意見。於是我感嘆西湖美境久已進入我的夢中。哪天才能卸掉官職,做六橋的遊客,了卻這段山水情緣呢?這天大家分韻賦詩,各賦詩一首離去。 [2] 

極樂寺紀遊創作背景

袁宗道在思想上受李卓吾影響頗大,主要是在禪學方面,他研習心性之説,不滿於當時的腐朽政治,要求擺脱傳統儒學的束縛,從而獲得心性的解放,因此耽嗜山水,喜遊名剎。當時他正在京中做官,公餘輒遊于山水剎寺間。據他三弟袁中道説:“(宗道)耽嗜山水,燕中山剎及城內外精藍無不到,遠至上方、小西天之屬,皆窮其勝。”(《石浦先生傳》)此文即是遊極樂寺後所寫。 [3] 

極樂寺紀遊作品鑑賞

極樂寺紀遊整體賞析

這是一篇優美的遊記散文。這篇遊記,記述了宗道遊極樂寺時的所見所感,以描繪景物見長。全文不過二百十四字,寫景文字就佔了三分之二以上。他的寫景是與敍述遊覽過程相結合的,足跡所至。目力所及,輒相伴以景。如文章開頭就是“高梁橋水”,可見作者已站在這座橋上了,由橋及水,在交代其來龍去脈之後,便用“白練千匹”三句着力描繪眼前的微風吹拂下的流水。然後由流水而堤岸,於是出現了堤上諸景,如綠蔭垂條等;再放眼望去,便是岸北的佛廬道院,和對面的遠樹、水田,目力所及,乃至狀如螺髻的西山。作者的眼睛如同一架攝像機,把鏡頭由近而遠,隨時捕捉那些能使他心領神會的景物。因此,筆下的景物次第出現,顯示了一種流動性、變幻性,在流動中變幻,在變幻中流動,使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
作者用了一百字的篇幅描繪了在高梁橋上所見之景,然後才寫到極樂寺。從“極樂寺去橋可三里,路徑亦佳。馬行綠蔭中,若張蓋”幾句看,作者至此才把他的立足點由高梁橋移向極樂寺。如果使用傳統的層次分析法來看這篇短文的話,這應是第二個層次了。於是,作者的攝像機又移動起來,一路綠蔭而至極樂寺。極樂寺是作者這次遊覽的目的地,文章題目就叫《極樂寺紀遊》。但作者真正寫極樂寺的文字只有二十五個,而且全部用在寫“剔牙松”上,説到寺本身的,只露了一個“殿”字,而且是作為點明“剔牙松”的方位處所而出現的,其實是為了寫松而不是寫殿。其他則不着一字。如照寫作的常規來説,作者用筆的輕重好像有些失調;其實,這正是作者力求創新、不落俗套、不襲陳言的一種表現。在這篇極短的文字中,作者所寫諸景。無一相同,即使同樣寫樹,寫樹蔭,有的是“垂線長丈餘”。有的則是“若張蓋”;既然寫了“岸北佛廬道院甚眾,朱門紺殿,亙數十里”,有了寺院形象的描繪,寫到極樂寺就沒有必要再重複這種建築物的景象了,倒是剔牙松是極樂寺的特點,為他處所未見(清吳長元輯《宸垣識略》記載極樂寺也只是提到寺門前的兩棵垂柳和院內的四株老柏,其他亦未着一字),寫出了這個特點,為全文生色,也就夠了。況且,作者是把寺內寺外諸景當作一個互有關聯的有機整體來表現的,即作者的着眼點不僅僅在一寺,而是包括了與寺有關的環境背景。因而,《極樂寺紀遊》所記的,就不僅僅侷限於極樂寺了。袁宗道的弟弟袁中郎説:“此地小似錢塘蘇堤。”顯然,他也是從這個風景區的總體着眼的,不然的話,僅僅就一個寺來説,就不會以“錢塘蘇堤”作比了。
然而,袁中郎所提到的錢塘蘇堤,卻引起了袁宗道對這“西湖勝境”的神往。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寫了幾句感情深沉的話:“予因嘆西湖勝境,入夢已久,何日掛進賢冠,作六橋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作者對封建官場的鄙棄,對山水的痴情,對大自然的企慕,對個人心性解脱的追求,種種感情,都輕輕地概括在這幾句話裏了。所以,這篇文章並不只是“紀遊”,而是有其深沉的思想情愫。瞭解了這一點,就可以體會到作者醉心於高梁橋上的諸般景色 的原因。他用了最好的語言,最純的感情去寫景。寫水,便是“白練千匹,微風行水上,若羅紋紙”,潔白,輕柔,而又不乏壯麗;寫堤,則是“兩波相夾”,綠楊古樹,“一樹之蔭,可覆數席,垂線長丈餘”,靜潔,安謐,幽雅,真有超然世外,一塵不染的情韻;寫遠樹則用“高下攢簇”。寫更遠的西山便用“螺髻”形容,都像用淡墨水粉浸染的圖畫,綽約朦朧,是遠觀山林所得的印象;而在這山水遠近之間,嵌上一片佛廬道院的“朱門紺殿”,頓使畫面層次分明,色彩妍麗起來。我們應該知道,這裏的景物,是寫實。高梁橋一帶景物本來就是迷人的。清代勵宗萬京城古蹟考》説這裏“夾岸垂柳,紺宇亭台,酒旗掩映,小池廣畝,蔭爽交匝”。當然,作為文章,對景物的剪裁,賦予景物的感情,也必然受着作者的審美情趣、審美感受的制約。的確,這是作者所追求的一種“勝境”,雖然不及錢塘蘇堤。能從齷齪的官場討得浮生半日清閒,置身於這種勝境之中,作者是怎樣的一番心境,這應是可想而知的。正是作者的這種心境,賦予了這篇散文清新、温雅的風格特徵,確如明人姚士麟所説:“情情新來,筆筆新赴”,“提人新情,換人新眼”(《白蘇齋類集序》)。 [3] 

極樂寺紀遊名家點評

貴州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周復剛:這是作者遊極樂寺後寫的一篇遊記。但實際只寫了赴寺途中以及寺院周圍的景色,文筆秀美,意境幽遠。篇末更以西湖蘇堤相比擬,揚言要掛冠來遊,襯托出此地風光的誘人之處。(《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12 散文卷 6》) [4] 

極樂寺紀遊作者簡介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號石浦,明朝公安人。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會試第一。授庶吉士,進編修,終右庶子。明朝復古派的詩文,到萬曆中葉以後流弊日甚。袁宗道和他的弟弟袁宏道、袁中道,都以文學見長,當時稱為“三袁”。他們極力排斥復古派的説法,提出比較進步的文體革新意見。在唐朝的文學家中,袁宗道愛好白居易,在宋朝的文學家中,他愛好蘇軾,因此名他的書齋為“白蘇齋”。著有《白蘇齋集》。 [5] 
參考資料
  • 1.    樊新強著;唐盛昌編.一叢花隅 明清散文精選鑑賞.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0:29
  • 2.    梁鑑江選注.中國曆代山水小品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04:191
  • 3.    陳振鵬,章培恆主編.古文鑑賞辭典 下 第1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7頁:1622-1623
  • 4.    王筱雲等主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12 散文卷 6.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374
  • 5.    雒啓坤主編.古文觀止續編.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04: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