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長春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鎖定
楊長春,男,出生於1963年11月,副所長,研究員。1994年10月從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出站,現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文名
楊長春
國    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出生日期
1963年11月
主要成就
2003年作為主要參加人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職    稱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楊長春個人履歷

楊長春研究員1994年10月留所工作任副研究員,1996年晉升為研究員,長期從事油氣勘探地球物理的方向研究工作,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複雜地質體精細速度分析與三維疊前深度偏移理論與方法”、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地震層析成像”與中國科學院創新重大項目“油氣勘探二次創業的前導性研究”,承擔國家基礎規劃“973”項目“中國典型疊合盆地油氣富集規律與分佈預測”和國家“863計劃”項目“中國近海前新生代海相油氣資源評價與勘探技術”。承擔過中國科學院創新重大項目“環渤海(灣)地區前新生代海相油氣資源研究”和國家“973”“中國海相碳酸岩油氣富集規律與分佈預測”,通過研究項目的實施,在前新生代海相油氣地球物理勘探理論與方法技術成果顯著,尤其是在複雜構造地震疊前深度偏移成像理論研究與潛山油氣勘探等方面,為我國前新生代海相油氣勘探提供關鍵性技術支撐。發表論文二十餘篇。研究成果有:與國際同步開展複雜油氣構造地震疊前深度偏移理論與方法,取得成像理論與算法、編程實現與軟件系統集成等方面較為深入系統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潛山油氣勘探應用成果顯著。

楊長春成就及榮譽

借鑑計算機圖形學原理,提出“塊體”地質模型用於描述複雜地質構造,實現複雜地質體數學刻畫與地質知識數學表達,進而給出複雜介質中地震射線跟蹤微變網格方法,實現了地震波場走時快速、準確計算。基於層析成像技術,建立了適合不同地質條件的速度-深度模型分析的方法流程,為複雜地質條件速度場分析提供了可借鑑的流程與經驗。基於地震波場傳播的費馬原理與菲涅爾相干理論,發展了適於中、低信噪比地震資料複雜地質構造的最佳孔徑疊前深度偏移理論與方法,併成功應用於我國古潛山油氣勘探,推動了前新生代海相油氣勘探進步與發展,為我國油氣勘探二次創業提供了可借鑑的典型實例。
楊長春研究員1996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1996年獲勝利油田地學開拓特別獎;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一等獎;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1997年獲全國優秀回國人員稱號;1997年被中國科學院授予“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拼搏者”稱號;1997年入選“百千萬工程”;1998年獲中國青年科學家提名獎;2001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創新團隊;2003年作為主要參加人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楊長春代表論著

楊長春, 劉興材, 李幼銘, 劉福貴, 冷傳波, 劉洪, 地震疊前深度偏移方法流程及應用,地球物理學報
楊長春, 冷傳波, 李幼銘, 適於複雜地質模型的三維射線跟蹤方法,地球物理學報
井西利, 楊長春,求解地震靜校正問題的雙尺度反演方法,地球物理學報
王彥飛, 楊長春, 段秋梁,地震偏移反演成像的迭代正則化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學報
崔巖,王彥飛,楊長春,帶先驗知識的波阻抗反演正則化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學報
李振華, 王彥飛, 楊長春,正則化偏移成像的全局優化快速算法,地球物理學報
曹靜傑, 王彥飛, 楊長春,地震數據壓縮重構的正則化與零範數稀疏最優化方法,地球物理學報
Y F Wang and C C Yang, Accelerating migration deconvolution using a non-monotone gradient method, Geophysics
Y F Wang, J J Cao and C C Yang, Recovery of seismic wavefields based on compressive sensing by an $l_1$-norm constrained trust region method and the piecewise random sub-sampling,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Y F Wang, C C Yang and X W Li, A Regularizing Kernel-Based BRDF Model Inversion Method for Ill-posed Land Surface Parameter Retrieval Using Smoothness Constrain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 
參考資料
  • 1.    楊長春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09-29[引用日期2016-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