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林塘

鎖定
楊林塘,又名楊林河、楊林浦,是陽澄澱泖區五大通江引排骨幹河道之一、長江支流。河道西起巴城湖,向東經江蘇省崑山市巴城、周市等鎮入太倉市,經雙鳳、城廂至浮橋鎮楊林口入長江,河道全長40.25公里,其中崑山段長14.45公里,稱西楊林塘,太倉段長25.8公里,東楊林塘。集水與排澇面積746.7平方公里,同時也是《江蘇省幹線航道網規劃》中連申線蘇南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楊林塘始浚於宋崇寧元年(1102年),截至民國23年(1934年)期間曾大小疏治20次。自1960年代,新中國對楊林塘主體河道進行拓浚、修復,並在入江口新建節制閘;2000年在原楊林閘下游新建3孔20米節制閘;2011年開拆除重建節制閘至3孔36米,並在北側新建楊林船閘。
楊林塘沿岸支河水系密佈,主要支流有張家港、鹽鐵塘、半涇河、石頭塘等,並通過這些支流,北與白茆塘、七浦塘相通,南與瀏河等主要通江河道溝通。
楊林塘具有防洪、排澇、航運、供水等綜合功能,同時對沿河區域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健康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1] 
楊林塘也是太倉市東西向僅次於蘇瀏線的主要航道楊林塘連接南石頭塘、鹽鐵塘等航道,可直通蘇州、無錫等地,年通過量約250萬噸~300萬噸。位於楊林塘長江口的太倉港,岸線優良,屬天然良港。 [3] 
中文名
楊林塘
別    名
楊林河、楊林浦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
地理位置
江蘇省蘇州市東部
流經地區
江蘇省崑山市、太倉市
發源地
江蘇省崑山市巴城湖
主要支流
張家港、鹽鐵塘、半涇河、石頭塘
河    長
40.25 km [1] 
流域面積
746.7 km² [1] 
平均流量
205 m³/s [3] 
河    口
江蘇省太倉市浮橋鎮楊林口
航道等級
7級 [3] 

楊林塘幹流概況

楊林塘的位置及走向 楊林塘的位置及走向
楊林塘為陽澄區五大通江水道之一。西起崑山市(原崑山縣)巴城湖 [1]  (一説陽澄湖斜塘河 [2]  ,一説陽澄湖下游鰻鯉涇 [3]  ),東至太倉市浮橋鎮楊林口入江(在明代曾因楊林口淤塞,一度改走茜涇入海), [2]  河道全長40.25公里,其中崑山段長14.45公里,稱西楊林塘,太倉段長25.8公里,東楊林塘 [1]  。《蘇州河道志》稱長32.4公里,其中太倉31.1公里,崑山1.3公里 [2]  。《江蘇江河湖泊志》稱河道全長44公里 [3] 
崑山市內的西楊林塘,舊河西起周市三千灣,東至太倉楊林口入長江,為新塘、漢浦欄漕、金雞等河通江的孔道崑山境內河長4.9公里。1970年,將上游的鰻鯉涇、温焦涇、欄漕河連接貫通,成為西起陽澄湖、鰻鯉湖,穿過張家港、茆沙塘、盛涇河、超英河達三千灣接楊林塘的一條順直河道,稱西楊林塘 [13]  。該塘流經巴城、陸楊、周市三鄉,西楊林塘全長14.6公里 [12]  (一説19.5公里 [13]  ),底寬12~15米,邊坡1:2,堤高4.5米。 [12] 
太倉市境內的東楊林塘,西起崑山界,流經新湖、雙鳳、新毛、沙溪、嶽王、牌樓、浮橋等鄉鎮入長江,東楊林塘全長27.57公里,河面寬50米左右,流速每秒0.7米左右。 [11] 
楊林塘(舊線)巴城湖河口 楊林塘(舊線)巴城湖河口
楊林塘(舊線)巴城鎮老城內河道 楊林塘(舊線)巴城鎮老城內河道
楊林塘(新線)巴城鎮段 楊林塘(新線)巴城鎮段
楊林塘崑山段 楊林塘崑山段
楊林塘 楊林塘
楊林河口 楊林河口

楊林塘水文特徵

根據楊林閘設計,楊林塘防洪按一百年一遇高潮位設計,三百年一遇校核,通航按七級航道設計,設計引潮流量220立方米/秒,排澇流量205立方米/秒。 [3] 

楊林塘主要支流

楊林塘兩岸主要支流有張家港、茆沙塘、皇倉涇、漢浦塘、吳塘、鹽鐵塘、半涇河、十八港、石頭塘、米場河、向陽河、六里塘等。 [3] 
張家港(河)蘇州段 張家港(河)蘇州段
張家港,原為張家港市南沙鄉與中興鄉之間一條長3公里的通江小港,因清道光、咸豐年間張抗後裔主持開挖而得名。解放後,1958、1968年,由國家投資重新開挖整治。設置張家港節制閘。張家港,南起吳淞江、北迄巫山張家港碼頭,全長121.1公里,沿途與吳淞江、婁江、楊林塘、七浦塘、元和塘、望虞河、十一圩港等河道相交,成為蘇州市陽澄、虞西、新沙三區域和無錫市澄錫區的--條通江引排骨幹河道,洪澇時泄排太湖洪水,乾旱時引長江水灌溉農田,也是蘇州溝通上海、無錫、常州和蘇北的內河干線航道。 [5] 
茆沙塘,成河於明代之前,北自石牌鎮出七浦塘,南達新塘橋接張家港,流經石牌、巴城、陸楊,民國時期失修,河面寬僅15米左右,河道彎曲,泄引不暢。新中國成立後,規劃為縣內三級河道。1958年12月~1959年4月,原石牌、巴城兩公社組織民工1735人進行拓浚,經過截彎取直共挖土34萬立方米。整治後的茆沙塘全長7.6公里,面寬23米,底寬15米,底高為零,堤頂高5米。並結合完成沿河公路路基。1966年,又將石牌鎮165米長的束水段拓寬浚深,挖土5000立方米,重建橋樑1座,石駁岸180米。拓浚後,引排暢通,4萬餘農田受益,成為七浦塘與婁江之間的調節。
皇倉涇,原名黃昌涇。北出新塘河,南達越河,全長7.3公里。河成於明正統六年(1441),為縣城通往北部地區的幹河之一。嘉靖四年(1525)後,未行整治。1956年,始在北段進行局部疏澇。1958年列為縣內三級河道。同年12月6日~1959年4月2日,由原塊周市等3公社組織民工5162人開挖拓寬。工程總長6.11公里,挖土方米,並利用堆土建成沿河公路路基。拓寬後河面寬25~30米,底寬15米,低高為零,堤頂高5米,沿岸4.2萬畝農田受益,為七浦與婁江間的孔道之一。 [4] 
超英河,北穿楊林塘接潘涇河,南通新塘河,全長3.6公里,為周市與陸楊的新開界河。1958年規劃河底寬15米,面寬27米,邊坡1:2,底高為零。同年冬,原周市公社第--次開挖2.9公里,因民工調往瀏河工地,未達到標準而停工;第二次於1970年在北段開挖1.5公里,底寬改為5米;第三次於1971年春,按原規劃開挖南段2.1公里,並結合修築公路路基。前後三次共挖土14.4萬立方米,全河貫通。 [6] 
鹽鐵塘太倉雙鳳寺段 鹽鐵塘太倉雙鳳寺段
鹽鐵塘,為調節入江各河水量的重要河道。相傳是2000多年前西漢吳王劉濞為運輸鹽鐵而開鑿,歷代續有疏浚。河道走向大致與長江並行,西起張家港(原沙洲)楊舍鎮,東抵吳淞江。在常熟境內,福山一段已淤塞。自耿涇以東,河道漸具規模,至趙市鎮附近,穿過海洋涇,流向東南,在梅李、珍門、董浜、支塘諸鎮,分別與常滸河、徐六涇、金涇、白茆塘相交,經窯鎮進入太倉境界。境內河長27.9公里,底寬8~10米。 [7-8] 
吳塘,從嘉定望新鄉入境,流經南郊婁東、新湖、雙鳳、直塘,入常熟支塘。從李塘河口起往北穿測河、湖川塘、楊林塘、七浦塘,至直塘鄉竹橋界河出境。全長26.7公里,河面寬25-30米,最狹處12處,流速每秒0.3米。吳塘是縣內西部圩區的主要外河,歷史.上曾進行過疏浚,因受潮水影響小,河牀比較深寬,故疏浚次數不多,通常結合培修圩堤時加以適當挖深,能適應農田排灌和交通的需要。 [8] 
半涇,從老瀏河半涇灣起,穿過致和塘,湖川塘、楊林塘,入七浦塘,流經婁東、板橋、新毛、沙溪等鄉鎮,全長16.48公里,河面寬22米左右,流速每秒0.1米左右。1958年12月至1959年1月疏浚北段,自七浦塘至何家涇,長2.4公里,挖土12.6萬立方米,投資1.5萬元。1969年冬,重浚1.7公里,挖土4萬立方米。半涇從老瀏河半涇灣起,穿過致和塘,湖川塘、楊林塘入七浦塘,流經婁東、板橋、新毛、沙溪等鄉鎮,全長16.48公里,河面寬22米左右,流速每秒0.1米左右。1958年12月至1959年1月疏浚北段,自七浦塘至何家涇,長2.4公里,挖土12.6萬立方米,投資1.5萬元。1969年冬,重浚1.7公里,挖土4萬立方米。 [8] 
十八港,始於瀏河,原名石婆港,穿湖川塘、楊林塘,北接孔涇,入七浦塘(楊林至七浦稱孔涇)。南通濟河,流經婁東、陸渡、板橋、新毛、沙溪等鄉鎮。全長15.2公里,河面寬22~28米,流速每秒0.3米。1969年冬,浚湖川塘至花橋段,長2.5公里,補助經費2萬元。1970年冬,原花橋公社浚2.3公里,補助經費0.671萬元。1972年浚2.4公里,投資18萬元。1974年冬,拓浚花橋以南至瀏河段,長5.21公里,由原花橋、城郊、陸渡公社組織民工實施,挖土30.12萬立方米,投資8.646萬元。1980年冬,板橋(花橋)公社拓浚北段3.1公里,補助經費4.5萬元。 [8] 
江申涇(橫瀝河),從南橫瀝河入境,穿新瀏河至洙涇,全長2.9公里,河面寬22~28米,流速每秒0.6米。河分三段命名:洙涇向北至七浦塘一段,名橫瀝河,又稱東橫瀝;七浦塘往北名白米涇,由陳涇界河入常熟境,流經陸渡、板橋、嶽王、沙溪、歸莊等鄉鎮。1967年春,拆除陸渡鎮江申涇礙航殘橋,疏浚太瀏公路以南一段,長1.3公里,補助經費1萬元。是年冬,疏浚白米涇,長4.3公里,挖土19.3萬立方米,補助經費4.8萬元。1969年冬,續浚白米涇,長4.1公里,挖土18.5萬立方米,投資11.5萬元。1979年,歸莊、沙溪公社組織民工拓浚白米涇全線,共長6.6公里,挖土20萬立方米,補助經費8.7萬元。 [8] 
石頭塘,原名漕頭塘、閘頭塘,北起湘裏涇,穿越七浦、楊林、匯湖川塘。至六窯塘接小塘子入瀏河。流經陸渡新塘、嶽王、老閘、歸莊、璜涇、王秀等鄉。全長20.87公里,河面寬;洙涇至七浦為22~28米,七浦至錢涇為30~34米,流速每秒0.6米左右。50年代初,依老河略加疏浚,方便灌溉、航行。1958年10月,疏浚南石頭塘,長2.2公里,挖土7.5萬立方米,經費2.8萬元。1971年冬,原老閘公社拓浚北石頭塘,長3.18公里,挖土14萬立方米,經費1.42萬元。1973年冬,原嶽王、新塘、陸渡公社合浚南石頭塘、洙涇、楓涇河,長10.7公里,挖土50萬立方米,補助經費10.928萬元。1977年,石頭塘規劃為縣中心河,北起錢涇,南入瀏河,全長24.5公里。是年冬,拓浚北段,自錢涇至七浦塘,長8.7公里,全縣22個公社投人民工1.7萬餘人,於12月6日開工,至23日竣工,共挖土100.5萬立方米,實做工日32.33萬人拆遷房屋730.5間,挖廢耕地618.5畝,投資48萬元。 [8] 
米(麋)場河,又名糜場河。南起洙涇,穿越陸窯塘、楊林塘、七浦塘入浪港,流經新塘牌樓、浮橋等鄉。全長14.76公里,洙涇至楊林塘河面寬22米左右(以下老河未疏浚),流速每秒0.1米左右。民國三十六年(1937)疏浚一次。1965年,疏浚南米場河,長1.98公里,挖土11萬立方米,經費7萬元。1968年冬,牌樓公社疏浚南米場河,長3.3公里,挖土14.5萬立方米,經費4.5萬元。1970年,疏浚北米場河,南起楊林塘,北至茜涇河,長2公里,挖土3.8萬立方米,經費2萬元。1977年,牌樓公社疏浚南米場河,長1.84公里,挖土8.5萬立方米,補助經費1萬元。 [8] 
楊家浜,南起老瀏河,穿洙涇接向陽河入楊林塘。流經瀏河鎮和茜涇鄉。全長9.72公里,河面寬22米左右,流速每秒0.3米。1957年,瀏河鎮疏浚楊家浜。1964年冬,續浚南段,長1.9公里。1974年,拓浚北段,自錢涇至茜涇界,長2.13公里,挖土10.5萬立方米。1975年冬,茜涇公社浚朝陽河,自楊林塘至瀏河鎮界接楊家浜,長5.75公里,挖土22.7立方米,經費5.66萬元,其中縣補助1萬元。 [8] 
漢浦塘,北起周市積善橋,南達東婁江,流經城北、新鎮。全長8.6公里,底寬5~10米,面寬15~20米,為溝通楊林塘與婁江的泄洪道。 [9] 
金雞河,北起周市斜塘通楊林塘,南抵東婁江。全長9.2公里,底寬5~10米,面寬17米,流經周市、新鎮兩鄉。 [9] 
巴城湖 巴城湖
巴城湖,位於崑山巴城鎮境內,原有面積3337畝,湖底高程0.6米,張家港航道穿湖而過。1970年冬,將西部荒灘1230畝進行圍墾滅螺,湖內築大壩一條,長900多米,興建電力排灌站兩座,120匹馬力,排水流量達0.7立方米/秒,內部耕地面積850畝,由沿湖五個大隊耕種。1982年在墾區內建起了巴城第二磚瓦廠,其餘均退耕養殖水產,屬巴城水產養殖場經營。 [10] 
楊家浜——向陽河,楊家浜南起老瀏河,穿洙涇接向陽河入楊林塘。流經瀏河鎮和茜涇鄉。全長9.72公里,河面寬22米左右,流速每秒0.3米。 [11] 

楊林塘治理開發

楊林塘河道治理

據清雍正《江南通志》載,楊林塘始浚於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根據有關史料記載,截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832年間大小疏治20次,其中,宋代3次,明代9次,清代7次,民國期間1次。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由蘇州知府范仲淹主辦開挖楊林塘,從陽澄湖起至楊林口;明嘉靖二年(1523年),工部郎中林文沛主持太倉、崑山市(原崑山縣)疏浚楊林塘,泄陽澄湖水入海;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太倉知州趙贊化主疏楊林塘,工長5440丈,面寬7丈,底寬4丈,水平挖深8尺;崇禎六年(1633年),太倉知州劉士鬥主疏楊林塘,工長5400餘丈,水平挖深8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春,總督高其倬檄原任蘇州知府徐永祐、鎮洋知縣王維恭主疏楊林塘,自蔡家灣至長江口,工長4700餘丈,挖土3.72萬立方米,用銀1715兩;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太倉知州西琳主疏楊林塘,起葉涇口至古塘涇,王長7300餘丈;道光十五年(1835年),太倉知州李正鼎、鎮洋知縣孔昭顯聯辦疏楊林塘,起王家墳西大壩至東大壩,工長4947丈,面寬6丈,底寬2丈,深6.5尺~7尺,於二月十五開工到四月初三完工,挖土17.04萬立方米;同治十年(1871年),太倉知州吳承璐、鎮洋知縣劉瑞凝主疏楊林,自蔡家灣起至米場涇底,工長2600餘丈,面寬6丈~8丈不.等,底寬2丈,水平挖深5尺,計士方5.15萬立方米,用錢6000餘千文;光緒十七年(1891年),太倉知州程其珏、鎮洋知縣吳鏡沅主浚楊林塘,自葉涇口至保和橋,工程長2800餘丈,面寬7.2丈~9.6丈,底寬2丈,挖深5尺,土方6.42萬立方米,用銀5600餘兩。民國時期曾疏楊林塘3次,主要的一次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由縣長汪寶瑁主疏,工程長8.2公里,自2月28日開工至4月7日竣工開壩放水,共挖土18萬多立方米。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楊林塘已經年久失修.淤塞嚴重,並以河曲多彎著稱,河底寬僅5米~10米,河底高程一般在1.0米以上,河面最狹處不到20米。從楊林口到崑山市(原崑山縣)31公里長的河道中,大彎就有58個,因而嚴重影響陽澄地區積水的排泄,每逢大雨和大汛期間,時常氾濫成災。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太倉和崑山境內全線疏浚楊林塘。當時根據陽澄地區治理規劃,確定楊林塘整治工程的具體要求。拓寬挖深、截彎取直,嶽王市河段改在市北通過,全長26.2公里。整個工程分三期完成:第一期工程於1958年12月4日開工至1959年4月6日竣工,工程從楊林口向西一段,工程長3.41公里,參加施工的有浮橋、嶽王、新毛、雙鳳公社等1.3萬人,共完成土方213萬立方米。將原有河底加寬到20米~30米,河面加寬到50米~70米,河底高程一0.5米~1.0米,大小河彎全部截去。工程挖廢地11.12公頃,壓廢土地116.68公頃,其中挖壓麥苗46.36公頃,拆除房屋1484間、學校1所、石橋3座、大木橋3座,共投資58.7萬元。1959年12月1日至1960年5月5日進行第二期拓浚工程,成立楊林拓浚工程指揮部及建閘工程處,由中共太倉縣委副書記劉宏德任指揮,副縣長劉毓信任副指揮,具體負責拓浚工程。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和政工、工程、財供3個股,這期工程自楊林口至姚五灣,全長16.18公里,出工人數1萬人。以上兩期工程共挑土方287萬立方米,耗用工日76.1萬個,平均工效3.1立方米。河道規格:水閘下游河面寬98.1米、上游50米~55米,河底高程水閘下游一-1.0米、上游-0.5米~-1.0米,底寬下游30米、上游23米,邊坡比均為1:3.5,總投資101.56萬元。 [3] 
在浚河的同時建楊林閘。 [3] 
1969年12月,國家投資24萬元進行第三期拓浚,工段從姚五灣至鹽鐵塘,工程長5.85公里,河道底寬20米,河底高程-0.5米,邊坡比1:2.5~1:3,共挖土方51萬立方米。1970年冬,實施西楊林塘(崑山境內)整治工程,河道拓浚,東起崑山周市鄉三千灣斜塘河口,與東楊林塘銜接,向西改造利用老河港連接而成,沿線順東蘭漕.過陸家橋,連西蘭漕,穿茆沙塘,接温焦涇,經巴城鎮市河越張家港入清水港,跨鰻鯉河取道鰻鯉涇溝通陽澄湖,長14.6公里,河底寬15米~10米,河底高程0米,邊坡比1:2,堤頂高4.7米,青坎寬0.5米。浚河結合築路,填築周市至茆沙塘公路路基11.7公里,面寬8.5米。翻建和新建市河石駁岸550米,新建橋樑16座。1983年7月,牌樓鄉在楊林塘上按六級航道要求新建趙家橋I座,為斜拉桿三肋二波桁架拱橋,單跨淨孔50米,可通10噸汽車。 [3] 
楊林塘經3次拓浚並建閘,截彎取直,水流暢通,協調瀏河、七浦兩河,排泄西部陽澄澱泖地區的澇水,並結合引潮補給東部地區部分灌溉水量,擔負着2.53萬公頃農田排水、1.93萬公頃農田灌溉任務。 [3] 
2000年,根據省政府關於江海堤防達標建設要求,在原楊林閘下游200米、距入江口1.1公里港入清水港,跨鰻鯉河取道鰻鯉涇溝通陽澄湖,長14.6公里,河底寬15米~10米,河底高程0米,邊坡比1:2,堤頂高4.7米,青坎寬0.5米。浚河結合築路,填築周市至茆沙塘公路路基11.7公里,面寬8.5米。翻建和新建市河石駁岸550米,新建橋樑16座。1983年7月,牌樓鄉在楊林塘上按六級航道要求新建趙家橋1座,為斜拉桿三肋二波桁架拱橋,單跨淨孔50米,可通10噸汽車。 [3] 
楊林塘經3次拓浚並建閘,截彎取直,水流暢通,協調瀏河、七浦兩河,排泄西部陽澄澱泖地區的澇水,並結合引潮補給東部地區部分灌溉水量,擔負着2.53萬公頃農田排水、1.93萬公頃農田灌溉任務。 [3] 

楊林塘涵閘工程

楊林樞紐 楊林樞紐
楊林閘,於1960年3月上旬開工,到7月中旬竣工,閘身全長29.2米,淨孔16米,閘上設汽-10公路橋,造價74.5萬元。 [3] 
2000年,根據省政府關於江海堤防達標建設要求,在原楊林閘下游200米、距入江口1.1公里處重建3孔(5米×10米×5米)總淨寬20米節制閘,閘身採用鋼筋混凝土“U”形結構,升卧式平面鋼閘門,閘下游側建汽-20級7米公路橋。新閘為二等2級水工建築物,防洪按一百年一遇高潮位設計,三百年一遇校核,通航按七級航道設計,設計引潮流量220立方米每秒,排澇流量205立方米每秒。 [3] 
2013年拆除2000年建設的楊林節制閘,改建成3孔(10米×16米×10米)節制閘,並在北側新建楊林船閘,規格為230米×23米×4米(口門寬X閘室長X最小檻.上水深),通航等級三級,2015年建成。 [3] 

楊林塘航道航運

楊林塘航道情況

楊林塘是陽澄湖水系東泄長江的三大水道之一,也是太倉市東西向僅次於蘇瀏線的主要航道楊林塘連接南石頭塘、鹽鐵塘等航道,可直通蘇州、無錫等地,年通過量約250萬噸~300萬噸。位於楊林塘長江口的太倉港,岸線優良,屬天然良港。 [3] 
楊林塘屬七級航道,古為太湖下游東北入江的三十六浦之-一,西起崑山斜塘河,東至太倉楊林口入江,明代曾因楊林口淤塞,一度改走茜涇入海。上游西起陽澄湖,經崑山三千灣,下游出楊林塘口入長江,太倉境內全長27.6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兩期3次拓浚工程,裁彎取直,挖深拓寬,河型岸線順直,航道底寬達到10米~16米,面寬40米~50米,水深1.5米~2.0米,通航狀況良好,常年可通航200噸級以下貨船。太倉市水利局在2000年拆除了建於1959年的節制閘,並在原址的東側新建通航節制閘1座,可通航200噸級以下貨船。 [3] 

楊林塘航道整治

2011年,楊林塘航道整治工程開工。根據省發展改革委員會關於楊林塘太倉段航道整治工程初步設計的批覆(蘇發改基礎發[2011]156號),楊林塘太倉段航道按三級標準建設。設計代表船型為1頂2×1000噸級船隊和1000噸級貨船,航道底寬不小於45米,航寬不小於60米,最小水深3.2米,最小彎曲半徑480米,改建新建跨航道橋樑通航淨空滿足60米×7米。整治航道23.502公里,新建駁岸45713米,開挖水上土方446萬立方米,疏浚水下土方359萬立方米,建設停泊錨地2處,管理錨地1處,並開展信息化標誌標牌綠化等配套工程建設。改建、新建橋樑9座,分別為嚴林橋、談家橋.王梁浦橋、蔡家灣橋嶽楊(嶽王)橋、楊林橋、牌樓楊林橋、滬浮璜公路橋、濱江大道橋。 [3] 

楊林塘流域概況

楊林塘畔的巴城鎮有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的老街,東西長200米,街道狹窄,僅容3人並肩同行,兩邊民居、商店屋檐都向中間挑,使老街有“一線天”之稱。老街延續着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建築風格,店鋪傍水而立,面街枕河,粉牆黛瓦,石岸斑駁,河埠錯落有致,市河水色清冽,河中舟楫如梭,一派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情。
1997年,巴城老街被崑山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崑山市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對古鎮與老街的河埠駁岸、石板街兩旁的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築進行修復,春和麪館、龍雲崛茶樓、書畫苑、老街酒樓、陽澄賓館等一批有着悠久歷史的樓堂館所恢復營業。為了營造老街濃郁的文化氛圍,打造“水鄉古鎮文化老街”,玉峯古文物展覽館、蟹文化博物館、江南木雕館、昆石館和東寶笛館等一批有着深厚文化底藴的藏館落户老街。 [3] 
參考資料
  • 1.    楊林塘  .蘇州市水務局[引用日期2019-08-14]
  • 2.    蘇州河道志 P 78-78
  • 3.    江蘇江河湖泊志 P 70-72
  • 4.    蘇州河道志 P 87-87
  • 5.    蘇州河道志 P 77-77
  • 6.    蘇州河道志 P 88-88
  • 7.    蘇州河道志 P 92-92
  • 8.    蘇州河道志 P 94-96
  • 9.    崑山縣誌 P 117-118
  • 10.    崑山縣水利志 P 67-67
  • 11.    太倉縣誌 P 117-118
  • 12.    崑山縣水利志 P 63-63
  • 13.    崑山縣誌 P 116-1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