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微儀

鎖定
楊微儀,女,廣東梅州梅城地下交通員,是革命烈士楊廣存的姐姐及革命烈士黃芸的母親。 [1-2] 
中文名
楊微儀
籍    貫
梅州梅城

楊微儀人物經歷

1930年,在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革命鬥爭形勢殘酷嚴峻的情況下,楊微儀毫不猶豫地擔負起建立秘密交通站的任務,先後在梅城上市社甸背和元城路中段,開設小食店和“裕安祥”青果店。她在小商販身份的掩護下,秘密掩護往來進出的上級負責同志,為游擊隊購買和輸送子彈、藥品及其他軍用物資,傳遞密信、情報,轉運和散發刊載有地方游擊隊勝利喜訊的傳單、捷報或報紙到白區各地。往來的同志們親切地稱這位忠實可靠、機智勇敢的女人為“四姆”。
從1930年到1949年的近二十年間,楊微儀奔走在梅州各縣,聯絡於粵閩贛周邊各個秘密交通點。她一次次冒着電閃雷鳴傾盆大雨傳送情報;她一次次機智勇敢地闖關過卡護送人員,這其中就有方方、李碧山、梁集祥等一大批共產黨人;多少次她肩挑重擔走在通往長沙、梅南等地陡峭崎嶇的山路,為革命隊伍送去緊缺物資,雙腳磨出了血泡,擔子壓彎了腰,餓了,一隻地瓜,渴了,一捧山泉……她為營救被捕學生籌措資金,奔走聯絡;她在獄中與敵人鬥智鬥勇,堅貞不屈。
1942年,她年僅26歲的兒子、埔南縣委書記黃芸在大埔茶陽獅子口慘遭殺害,曝屍荒野。噩耗傳來,楊微儀心如刀絞,淚如雨下,悲痛中她拿起斗笠,換上草鞋,哪怕是跋山涉水、步行百里都要趕去茶陽為兒子收斂屍骨。突然,她冷靜了下來,她是一個24小時、365天,3650個日夜都要隨時隨刻執行命令的地下交通員,鐵的紀律不允許她隨意離開,險惡的環境也不允許把悲傷掛在臉上。她只能在夜深人靜的夜晚,佇立在黃泥墩敦睦堂前,遙望東方:“芸兒、我的芸兒,媽媽不好,是媽媽不好,無法讓你入土為安吶,為什麼犧牲的不是媽媽啊!媽媽還為你相了門親吶……”她深埋失去兒子那痛徹心扉的悲痛和無盡的思念,堅強地戰鬥在腥風血雨的交通線上……一次次化險為夷;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務,從未失敗。
新中國成立以後,過早雙目失明的她,不提往事,生活簡樸,不要政府的補貼,沒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她唯一的願望就是到兒子犧牲的地方摸一摸那塊鮮血染紅的土地。 [1] 

楊微儀軼事典故

革命烈士楊廣存的姐姐楊微儀,外甥黃芸、黃淵隆也在他的影響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姐姐楊微儀與外甥黃淵隆在今梅江區梅城上市沙甸背和元城路中段,開設小食店和裕安祥青果店,成為梅縣縣委地下交通人見人敬的老革命;外甥黃芸成為久經考驗的中共饒埔豐、大埔、埔南等縣的縣委書記。
姐姐楊微儀(人稱四姆),嫁與梅江區城西(梅城上市)黃泥墩人黃浩興。全面抗戰爆發後,梅縣各地在黨的領導下,普遍開展了抗日救亡運動。梅縣中心縣委和梅城城委指示楊微儀先後在梅城上市社甸背和元城路中段,開設小食店和裕安祥青果店,作為地下黨一個交通聯絡點,後來正式建立“裕安祥”為中共梅縣中心縣委的地下交通站。楊微儀長期擔負着交通員的任務。平日,以小商販面目出現,既掩護了黨的地下活動,又藉以維持全家生活及招待來往同志的膳宿,免除或減輕了黨的經濟負擔。由於梅城地處交通中心樞紐,作為中心縣委交通員,楊微儀的交通聯絡任務是很繁重的。
抗日戰爭初期,黨組織在梅城義化路開設了一間“大眾書店”,藉以向青年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和發動讀書運動。楊微儀的二兒子黃淵隆(大兒子黃芸)亦在“大眾書店”工作,擔負流通輸送革命書報到工廠、學校、商店及到西陽等地的任務。
解放戰爭期間,楊微儀以她特殊的身份,一直堅持在梅城,為黨做了大量的工作:秘密掩護往來進出的上級負責同志,為游擊隊購買和輸送子彈、藥品及其他軍用物資,傳遞密信、情報,轉運和散發登載有解放大軍和地方游擊隊勝利喜訊的傳單、捷報或報紙到白區各地。 [2] 

楊微儀親屬成員

祖父:楊瑛,清朝舉人 [2] 
父親:楊徽五 [2] 
弟弟:楊廣存 [2] 
丈夫:黃浩興 [2] 
兒子:黃芸、黃淵隆 [2] 
嫡孫:黃曙昌 [1] 
在清朝科舉時代,嘉應州“新楊”(紹德堂楊氏)後裔考中進士的有10人,佔全縣進士名額的十分之一,他們包括文進士楊瓊楊為橓楊仲興楊思恭楊勳楊德仁楊沅,武進士楊奎猷楊時濟楊衝鳳;考中舉人的有56人,約佔全縣舉人名額十分之一;而考中秀才的不計其數,成為梅城有名的詩書望族。新中國成立以來,其所在的“新楊家族”還培養出了副教授、教授共48人,碩士、博士113人,各類專家工程師250人。 [3] 
紹德堂楊氏有75位人物的事蹟被收入《廣東通志》、《潮州府志》、《乾隆嘉應州志》和《光緒嘉應州志》,有9位進士被收入現代的《梅縣誌》;民國時,楊氏還出了多名將軍;後裔有新中國成立前中共梅縣縣委書記、梅縣籍人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楊廣存,有梅縣縣委組織部部長楊雪如,兩人的祖屋都評為烈士紀念館。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