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守陳

鎖定
楊守陳(1425年~1489年)明代官員。字維新,號鏡川,一作晉庵,浙江鄞縣櫟社楊家人。景泰二年(1451年)進士,授編修,成化八年(1472年)時歷侍講、侍講學士,編《文華大訓》,改變不錄涉及宦官諸事之成例,備列善惡得失,弘治元年(1488年),擢吏部右侍郎,修《憲宗實錄》充副總裁,後乞解部務,以本官兼詹事府,專事史館。弘治二年(1489年),楊守陳去世,諡號文懿,追贈禮部尚書
本    名
楊守陳
維新
鏡川(一作晉庵)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羣
出生地
浙江鄞縣
出生日期
1425年
逝世日期
1489年
主要作品
《不寐》
《春寒》
《五經考證》
諡    號
文懿

楊守陳人物生平

楊守陳編寫史書

楊守陳半身像 楊守陳半身像 [1]
楊守陳,祖父楊範學問操行俱佳,曾以精思實踐之學教育楊守陳。楊守陳考中景泰二年(1451年)進士任庶吉士,授編修職。成化元年(1465年),充任御前講席的講官,升為侍講。《英宗實錄》完成,守陳昇為洗馬。不久升侍講學士,參加修撰《宋元通鑑綱目》。為母喪守服期滿,仍起用任故官職。太子出後宮就學,楊守陳任東宮講官。當時編纂《文華大訓》,凡事涉宦官的都不收入。楊守陳認為這樣不對,他將涉及宦官的善惡得失一一列入。書編纂成功,楊守陳被升為少詹事。 [2] 
孝宗即位,太子屬官都提升官職品級,執政初擬楊守陳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孝宗舉筆劃掉“南京”。左右説劉宣已為右侍郎,孝宗於是改劉宣為左侍郎,而以楊守陳代任右侍郎。楊守陳任《憲宗實錄》副總裁。 [3] 

楊守陳直言進諫

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楊守陳上疏説:“孟子説‘非之道我不敢陳述於君王之前’。堯、舜之道是什麼道呢?《尚書》説‘人心在於守正,道心在於精微,精誠專一,實實在在地實行中正之道’。這是堯、舜在內心修養深厚的緣故,他們以此為治國之本。堯舜與四方諸侯君長謀劃政事,打開明堂四門宣佈政教,使四方見得明白真切,聽得清楚全面。因此堯、舜對外部情況十分了解,這是治政的大綱。臣以前在東宮充任屬官,看見陛下朗讀經書,未曾勤於探究聖賢要旨。儒臣大略講解訓詁,未曾詳細地解説到帝王治政要道。因此陛下內心修養不夠深,現在上朝所看見的只是大臣的風度、神采而已。君子小人的情況、官級低的臣子、離得遠的臣子的才行如何識別?陛下退朝所看的是百官的奏章而已。各部門的典章規則、眾吏的情況如何看得到?宮中所聽信的是內官的言語而已。百官的正確意見、人民的意見如何聽得到?只怕陛下對外面情況瞭解不夠廣博。 [4] 
“希望皇上遵循祖宗舊制,開辦大小御前講席,一天上朝二次。大的御前講席及早朝,仍按舊儀式辦。如開辦小的御前座就必須選擇端方博雅之臣輪流進講。凡是陛下未弄明白的,就請問清楚。凡是聖賢的經書要義、帝王的統治方略,以及人臣賢否,政事得失,民情好壞,必須講得明白無誤,方可以實行而無弊病。對於前朝經籍,祖宗典訓,百官章奏都應當貯存於文華殿後面,供陛下退朝閲覽。每天令內閣一人、講官兩人在前殿廂房,陛下如有疑問就詢問他們,必須把問題弄得明白透晰為好。一天中,陛下在文華殿的時間多,在乾清宮的時間少,那麼就會清心寡慾,處理政事時不被迷惑,這樣內心修養深厚而治國之本就建立起來。午朝則駕幸文華門,大臣台諫輪流值班。事情已經寫進疏文的採用揭帖形式,簡略地當面口奏,陛下詳細地瞭解後進行裁決,在外的文武官來京朝見陛下,要他們將所奏之事一一逐條列在奏章裏,向陛下口頭陳述提要,交付各分管部評議。對於那些辭別陛下前去赴任的,要根據他們出任職務的情況加以不同內容的告誡,遇到大事陛下則到文華殿,使大臣各盡其謀,不互相推避。不當之處則允許言官駁正。其他用疏文呈上的,召閣臣面議可否,然後批答。而對於奏事、辭朝諸臣,必須和顏悦色,詳細地詢問,廣泛地查訪,務必瞭解下情,使賢才常常能出現在面前,使陛下的視聽不受身邊寵幸的人所左右,合天下的耳目使自己耳聰目明,對外部情況有了廣泛瞭解,那麼就抓住了治國之綱。 [5] 
“再如御前講席,一般日子只遵循故事,凡百官章奏都交給內臣讓皇上批答,臣擔心積弊未革,後患越來越嚴重。而且現在積弊多得不可勝數。做官的少有廉恥之心,士人大多輕浮躁進,教化衰敗,刑法禁令鬆懈。風俗侈靡而財物更加缺乏,人民窮困而使盜賊一天比一天多。各衞的城牆和護城河不修,各郡的倉庫很少有積儲。鎧甲和兵器朽壞鏽鈍,軍隊空虛。將領驕傲懶惰而不知用兵,士兵疲憊衰弱而不操練。一旦有緊急情況,如何防禦?這是臣因此朝夕憂慮的,以致有時廢寢忘食。” [6] 

楊守陳晚年生活

孝宗深為讚許並接納他的意見。後來果然恢復午朝,召大臣面議政事,這些都是楊守陳疏中提到的事。不久楊守陳以史館事務繁多,請求解除吏部事務。三次上章;孝宗乃命他以本官職兼任詹事府,專門負責史館事務。弘治二年(1489年),楊守陳去世,諡號文懿,追贈禮部尚書 [7] 

楊守陳人物軼事

楊守陳任職為洗馬時請假回家探親,走到一個驛站,驛丞不知道他是什麼官,接待時與他對面坐下來。驛丞突然問楊守陳説:“你的職務是洗馬,那麼一天能洗幾匹馬呢?”楊守陳隨口答道:“如果勤快的話可以多洗幾匹,如果懶惰的話就少洗幾匹,沒有具體的數目。”過了一會兒有人報告説有一個御史馬上要到了,驛丞就催促楊守陳讓出上等的住處,楊守陳説:“等他來了以後我再讓也不遲。”等到御史來了後,因為御史是楊的門生,見到楊就長跪問安。驛丞於是趁御史沒看見,就匍匐在台階下,百般乞憐,楊守陳並不和他計較。 [8] 

楊守陳主要作品

楊守陳詩詞

不寐 [9] 
客夜耿無寐,其如鐘漏稀。
入簾霜氣重,當户月華微。
切切候蟲語,蕭蕭寒葉飛。
擁衾成永嘆,不是為無衣。
春寒
二月燕城暖漸回,北風吹雪遍樓台。
春寒畢竟無多日,桃李何須怨未開。
送僧歸吳
一錫南飛度碧空,寶坊遙在白雲中。
定知門外青松樹,別後新枝已向東。
(以內容來源。) [10] 

楊守陳文集

楊守陳著有《讀易私鈔》、《三禮私鈔》、《五經考證》等,後人於弘治十二年(1499年)編成《楊文懿全集》。 [11] 

楊守陳歷史評價

明史》:“守陳以為非,備列其善惡得失。” [12] 

楊守陳家族成員

曾祖父:楊浩卿,富而勇於義。
祖父:楊範,有學行,人稱棲芸先生。 [13] 
祖母:朱氏
父:楊自懲,官至泉州司倉
母:張氏 [17] 
弟弟:楊守阯 [14] 
兒子:楊茂元 [15] 
兒子:楊茂仁 [16] 

楊守陳史籍記載

明史 列傳第七十二》 [12] 
參考資料
  • 1.    楊守陳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2.    《 明史 列傳第七十二 》楊守陳,字維新,鄞人。祖範,有學行,嘗誨守陳以精思實踐之學。舉景泰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成化初,充經筵講官,進侍講。《英宗實錄》成,遷洗馬。尋進侍講學士,同修《宋元通鑑綱目》。母憂服闋,起故官。孝宗出閣,為東宮講官。時編《文華大訓》,事涉宦官者皆不錄。守陳以為非,備列其善惡得失。書成,進少詹事。
  • 3.    《 明史 列傳第七十二》孝宗嗣位,宮僚悉遷秩,執政擬守陳南京吏部右侍郎,帝舉筆去“南京”字。左右言劉宣見為右侍郎,帝乃改宣左,而以守陳代之。修《憲宗實錄》,充副總裁。
  • 4.    《明史·列傳第七十二》孝宗嗣位,宮僚悉遷秩,執政擬守陳南京吏部右侍郎,帝舉筆去“南京”字。左右言劉宣見為右侍郎,帝乃改宣左,而以守陳代之。修《憲宗實錄》,充副總裁。弘治改元正月,上疏曰:孟子言“我非堯舜之道不敢陳於王前。”夫堯舜之道何道?《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堯、舜之得於內者深,而為出治之本也。詢四嶽,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此堯、舜之資於外者博,而為致治之綱也。臣昔忝宮僚,伏睹陛下朗讀經書,未嘗勤睿問以究聖賢奧旨。儒臣略陳訓詁,未嘗進詳説以極帝王要道。是陛下得於內者未深也。今視朝,所接見者,大臣之丰采而已。君子、小人之情狀,小臣、遠臣之才行,何由識?退朝所披閲者,百官之章奏而已。諸司之典則,羣吏之情弊,何由見?宮中所聽信者,內臣之語言而已。百官之正議,萬姓之繁言,何由聞?恐陛下資於外者未博也。
  • 5.    《 明史 列傳第七十二》願遵祖宗舊制,開大小經筵,日再御朝。大經筵及早朝,但如舊儀。若小經筵,必擇端方博雅之臣,更番進講。凡所未明,輒賜清問。凡聖賢經旨,帝王大道,以及人臣賢否,政事得失,民情休慼,必講之明而無疑,乃可行之篤而無弊。若夫前朝經籍,祖宗典訓,百官章奏,皆當貯文華殿後,陛下退朝披覽。日令內閣一人、講官二人居前殿右廂,有疑則詢,必洞晰而後已。一日之間,居文華殿之時多,處乾清宮之時少,則欲寡心清,臨政不惑,得於內者深而出治之本立矣。午朝則御文華門,大臣台諫更番侍直。事已具疏者用揭帖,略節口奏,陛下詳問而裁決之。在外文武官來覲,俾條列地方事,口陳大要,付諸司評議。其陛辭赴任者,隨其職任而戒諭之。有大政則御文華殿,使大臣各盡其謀,勿相推避。不當則許言官駁正。其他具疏進者,召閣臣面議可否,然後批答。而於奏事、辭朝諸臣,必降詞色,詳詢博訪,務竭下情,使賢才常接於目前,視聽不偏於左右,合天下之耳目以為聰明,則資於外者博而致治之綱舉矣。
  • 6.    《 明史 列傳第七十二》若如經筵、常朝只循故事,凡百章奏皆付內臣調旨批答,臣恐積弊未革,後患滋深。且今積弊不可勝數。官鮮廉恥之風,士多浮競之習。教化凌夷,刑禁馳懈。俗侈而財滋乏,民困而盜日繁。列衞之城池不修,諸郡之倉庫鮮積。甲兵朽鈍,行伍空虛。將驕惰而不知兵,士疲弱而不習戰。一或有警,何以御之?此臣所以朝夕憂思,至或廢寢忘食者也。
  • 7.    《明史·列傳第七十二》帝深嘉納。後果復午朝,召大臣面議政事,皆自守陳發之。尋以史事繁,乞解部務。章三上,乃以本官兼詹事府,專事史館。二年卒。諡文懿,贈禮部尚書。
  • 8.    焦竑《玉堂叢語》楊守陳以洗馬乞假覲省,行次一驛,其丞不知其為何官,與公坐而抗禮,卒然問曰:“公職洗馬,日洗幾馬?”公漫應曰:“勤則多洗,懶則少洗,無定數也。”俄而報一御史且至,丞乃促令讓上舍處。公曰:“待其至而讓未晚也。”比御史至,則公門人也,跽而起居。丞乃睨御史不見,蒲伏階下,百狀乞憐,公卒亦不較。
  • 9.    《不寐》  .古詩詞大全網[引用日期2014-10-07]
  • 10.    (明)楊守陳撰.楊文懿公文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 11.    楊守陳  .寧波檔案網[引用日期2014-10-07]
  • 12.    明史  .明史[引用日期2014-10-06]
  • 13.    《明史 列傳第七十二》楊守陳,字維新,鄞人。祖範,有學行,嘗誨守陳以精思實踐之學。
  • 14.    《明史 列傳第七十二》弟守阯。子茂元、茂仁。守阯,字維立。成化初,鄉試第一,入國學。祭酒邢讓下獄,率六館生伏闕訟冤。十四年,進士及第。授編修。秩滿,故事無遷留都者。會從兄守隨為李孜省所逐,欲並逐守阯,乃以為南京侍讀。
  • 15.    《明史 列傳第七十二》茂元,字志仁。成化十一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郎中,出為湖廣副使,改山東。弘治七年,河決張秋,詔都御史劉大夏治之,復遣中官李興、平江伯陳鋭繼往。興威虐,縶辱按察使。茂元攝司事,奏言:「治河之役,官多而責不專。有司供億,日費百金。諸臣初祭河,天色陰晦,帛不能燃。所焚之餘,宛然人面,具耳目口鼻,觀者駭異。鬼神示怪,夫豈偶然?乞召還興、鋭等,專委大夏,功必可成。且水者陰象,今後戚家威權太盛,假名姓肆貪暴者,不可勝數,請加禁防,以消變異。畫工、藝士,宜悉放遣。山東既有內臣鎮守,復令李全鎮臨清,宜撤還。」疏入,下山東撫、按勘,奏言:「焚帛之異誠有之,所奏供億,多過其實。」於是興、鋭連章劾茂元妄,詔遣錦衣百户胡節逮之。父老遮道訴節,乞還楊副使。及陛見,茂元長跪不伏,帝怒,置之詔獄。節遍叩中官,備言父老訴冤狀,中官多感動。會言者交論救,部擬贖杖還職,特謫長沙同知。謝病歸。久之,起安慶知府,遷廣西左參政。正德四年,劉瑾遣御史孫迪校勘錢穀,索賄不予。瑾又惡茂元從父守隨,遂勒致仕。瑾誅,起官江西,尋遷雲南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撫貴州,改蒞南京都察院,終刑部右侍郎。
  • 16.    《明史 列傳第七十二》茂仁,字志道,成化末進士。歷刑部郎中。遼東鎮守中官梁巳被劾,偕給事中往按,盡發其罪。終四川按察使。
  • 17.    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6-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