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公忌

鎖定
舊俗迷信以農曆正月十三日始,以後每月提前兩天為百事禁忌日。相傳其説始於宋堪輿術士楊救貧,因稱該日為楊公忌。
中文名
楊公忌
來    源
楊公
注    音
yáng gōng jì

楊公忌基本資料

【詞語】:楊公忌

楊公忌相關故事

楊公忌傳説一

很久以前,有一位姓楊的老翁,人們稱他楊公。這位楊公有十三個兒子,十三個兒子如狼似虎,且又家資萬貫,可謂要人有人要財有財。楊公也就自然的有點飄忽忽。一日,高興之極,在那裏和人説起了滋話,道:“我這些兒子就是一個月沒一個,還能有一個和我過年的哩。”
神仙無處不在,但凡人説話不要太狂了。楊公的狂話恰被一個路過此地的神仙聽去,此神上天報告了玉帝,玉帝大怒,隨下令每月收他一個兒子。從正月十三開始,楊公的兒子每月都要走一個。每個月裏往前趕兩天,正月裏是十三,二月裏是十一,三月裏是初九,依次往下推。這年正好閏七月,所以,七月裏收了楊公兩個兒子。日子是七月初一和二十九,那麼這一年也就是十三個月了。楊公的十三個兒子自然是一個也沒剩下,到了年底,自然也就沒有一個和楊 公過年的了。後來人們把楊公兒子歸天的日子稱為楊公忌。這些日子很毒,是不能出門的,不過,人們天天外出,也就無所謂了,但如果想做事挑日子的話,最好不要挑這些日子。

楊公忌傳説二

濮陽市金堤河一帶,有一個忌日“楊公忌”,在農曆的正月十三,忌做活,忌出行,這是為啥呢?
傳説,宋太宗趙二舍,中了遼國計策,前赴北國會談,楊家將在楊繼業率領下,七郎八虎闖幽州,前往保駕北征,行兵到兩狼山前,楊繼業認為此次行兵犯了地名之忌,自己姓“楊”,“羊”遇“狼”,又遇兩“狼”難以取勝,告誡子弟官兵都要小心,結果,在戰爭中,遇到了埋伏,兵敗金沙灘,楊家將受到嚴重損傷。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短壽一命亡;三郎馬踏肉泥漿;四郎流落在番邦,五郎怕死當和尚;七郎亂箭一命亡;李陵碑前碰死了楊老將;只剩一個楊六郎。楊家將兵敗失了散,這一天,正月十三日,楊家將的忌日,人們為了紀念保國忠良,就把正月十三定為“楊公忌”。 [1] 

楊公忌忌口與忌十三俗

珠江三角洲一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忌口的習俗,是吉利的話儘管説,不吉利的話忌説,故有“好的不靈醜的靈”的俗語。在忌口俗中,又特別忌説或忌用“十三”之數,凡婚姻嫁娶的喜事,都不用農曆十三這一天。 習俗的由來,始自三水區。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叫楊公的人,生有十三個兒子,人人都説他命好,楊公亦以自己有十三個兒子為恃,常常對人説:“我有十三個兒子,即使碰上三災之禍我也不怕,一年十二個月,就算一月死去一個,我還有一個兒子為我送終。”真是事有湊巧,有一年發生了瘟疫,剛好又湊巧這年有閏月,楊公的兒子得了疫病,先後一個個都死去了。到了年關十二月,楊公的十三個兒子全部死掉,只剩下他自己,晚景十分淒涼。人們都説,楊公的遭遇全部都是應在他自己説的醜話上。此後,人們便忌説醜話,一時説了出口,也要吐一口唾沫再説過一句好話。同時,十三這個數也被認為是個不祥之數。 時過俗移,現今又時興以諧音作為吉凶之數,如“二”,即“易”;“三”即生,“四”即死,“五”即“唔”(“不”意),“七”即“實”,“八”即“發”......如此類推,因而十三已被當作“實生”,成為吉祥之數了。但是忌口俗仍普遍流行。在三水縣白坭鎮一帶農村,至今仍將每月農曆十三稱為“楊公忌”,這天,説話要特別小心,千萬莫説醜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