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棘鯕鰍

鎖定
棘鯕鰍(學名:Coryphaena equiselis)是鯕鰍科、鯕鰍屬魚類。體極延長而側扁,頭部高大,向後逐漸變細,最高處在頭部:額部具1骨質隆起,吻長而鈍,眼中大,口大,微斜,上下頜牙多行。體被不易脱落小圓鱗,頭部除頰部外均裸露無鱗側線完全。背鰭1個,基底頗長,自眼上緣起止於尾鰭基,具58-67鰭條,臀鰭較短,起點在背鰭中部鰭條下方,胸鰭短廉形,超過頭長的一半,腹鰭頗長,可納入腹溝中,尾鰭深叉形。體綠褐色,腹面顏色淺,體側散佈若干黑色斑點,背鰭與臀鰭黑色,其餘各鰭黃褐色。
棘鯕鰍為大洋性迴游魚類,常可發現成羣於開放水域,但也偶而發現於沿岸水域。一般棲息于海洋表層,喜生活於陰影下,故常可發現成羣聚集於流木或浮藻處的下面。晝行性,性貪食,常追捕飛魚及沙丁類等表層魚類,有時會跳出水面捕食。廣泛分佈於各大海洋之熱帶及亞熱帶區海域。在中國分佈於台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產,但以東部海域較多。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Coryphaena equiselis
別    名
萬魚
飛烏虎
棘鬼頭刀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魚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鱸亞目
鯕鰍科
鯕鰍屬
棘鯕鰍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保護級別
(IUCN)2010年 ver 3.1——無危(LC) [3] 
中文名
棘鯕鰍
外文名
Blue Dolphin

棘鯕鰍動物學史

棘鯕鰍最初是由林奈(Linnaeus)於1758年首次命名為Coryphaena equiselis。種名equiselis被認為是在林奈(Linnaeus)從equisetis部分印刷錯誤,equisetis是奧斯貝克(Osbeck)於1757年使用的名字,林奈(Linnaeus)在他的作品上使用了這個名字。儘管一直在爭論使用哪個名稱,但大多數分類學家都認為Coryphaena equiselis有效。屬名Coryphaena來自希臘語“koryphaina”,意為海豚魚。其他曾被用來指該魚的名稱包括Coryphaena equisetis Linnaeus1758、Coryphaena equisetis Osbeck1765、Coryphaena aurata Rafinsque 1810、Coryphaena azorica Valenciennes 1833、Coryphaena lessonii Valenciennes 1833、Lampugus neapolitanus Valenciennes 1833、Lampugus punctatulatus Valenciennes 1833、Lampugus punctulatus Valenciennes1833。 [4] 

棘鯕鰍形態特徵

棘鯕鰍
棘鯕鰍(5張)
體極延長而側扁,頭部高大,向後逐漸變細,最高處在頭部:額部具1骨質隆起,吻長而鈍,眼中大,大,微斜,上下頜牙多行。體被不易脱落小圓鱗,頭部除頰部外均裸露無鱗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呈不規則波浪形彎曲,向後平直,伸達尾鰭基。背鰭1個,基底頗長,自眼上緣起止於尾鰭基,具58-67鰭條,臀鰭較短,起點在背鰭中部鰭條下方,胸鰭短廉形,超過頭長的一半,腹鰭頗長,可納入腹溝中,尾鰭深叉形。體綠褐色,腹面顏色淺,體側散佈若干黑色斑點,背鰭與臀鰭黑色,其餘各鰭黃褐色。 [5] 

棘鯕鰍近種區別

棘鯕鰍和鯕鰍Coryphaena hippurus)類似,棘鯕鰍的身體深度大於標準長度的25%。棘鯕鰍通常比鯕鰍(52-59)有更少的背鰭線,更多的椎骨(33),區別在於尾椎骨的數量。在幼魚中,尾鰭的整個邊緣是白色的,而腹鰭沒有染色。 [4] 

棘鯕鰍生活習性

棘鯕鰍為大洋性迴游魚類,常可發現成羣於開放水域,但也偶而發現於沿岸水域。一般棲息于海洋表層,喜生活於陰影下,故常可發現成羣聚集於流木或浮藻處的下面。晝行性,性貪食,常追捕飛魚及沙丁類等表層魚類,有時會跳出水面捕食。 [6] 

棘鯕鰍分佈範圍

棘鯕鰍海域

廣泛分佈於各大海洋之熱帶及亞熱帶區海域,主要分佈在北緯45°至南緯45°之間。在中國分佈於黃海、東海、南海、台灣各地海域。 [4]  [6] 
棘鯕鰍分佈圖 棘鯕鰍分佈圖

棘鯕鰍國家

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巴多斯、伯利茲、貝寧、百慕大、巴西、文萊達魯薩蘭國、佛得角、柬埔寨、開曼羣島、智利(復活節)、中國、聖誕島、可可(基林)羣島、哥倫比亞、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庫克羣島、哥斯達黎加、古巴、科特迪瓦、吉布提、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厄瓜多爾大陸)、埃及、薩爾瓦多、厄立特里亞、斐濟、法國、法屬圭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加蓬、岡比亞、加納、瓜德羅普、關島、危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圭亞那、海地、印度(安達曼)、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以色列、意大利、牙買加、日本、約旦、肯尼亞、基里巴斯、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利比里亞共和國、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耳他、馬紹爾羣島、毛里塔尼亞、毛里求斯、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瑙魯、荷蘭、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尼加拉瓜、尼日利亞、紐埃、諾福克島、北马里亞納羣島、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羣島、葡萄牙(亞速爾羣島)、波多黎各、留尼汪島、聖赫勒拿島、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舌爾、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羅門羣島、索馬里、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羣島)、斯里蘭卡、蘇丹、蘇里南、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托克勞羣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圖瓦盧、美國(夏威夷羣島)、美國本土外小島(約翰斯頓島、豪蘭和貝克羣島、美國列島)、瓦努阿圖、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英屬維爾京羣島、美國維爾京羣島、瓦利斯和富圖納、也門。 [3] 

棘鯕鰍繁殖方式

棘鯕鰍體長達到約20釐時開始產卵。它們是成對的產卵者,與公共或大規模的產卵者相反。棘鯕鰍的產卵期很長,每年雌雄多次產卵。在熱帶地區,它們全年繁殖。在美國佛羅里達海峽常年發現幼小棘鯕鰍,但數量的高峯出現在夏季。在美國佛羅里達海峽的北部和南部極端,它們顯然僅在温暖的月份產卵。在實驗室條件下,棘鯕鰍白天和黑夜都產卵。幼魚在全世界的熱帶水域中都有發現。幼魚約長4毫米;在四天內,它們的長度達到5.7毫米。在15天后,幼魚長約15毫米。在這樣的大小下,成魚的模糊特徵可見,眼睛和嘴巴也充分發育。 [4] 

棘鯕鰍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0年 ver 3.1——無危(LC)。 [3] 

棘鯕鰍主要價值

棘鯕鰍為食用魚,產量大,常製成鹽漬魚、魚丸、魚排等製品。可以曳繩釣,流刺網、定置網捕獲,亦是遊釣中拖釣之主要漁獲魚種。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