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棘口吸蟲

鎖定
棘口吸蟲為棘口科吸蟲的統稱。棘口科吸蟲種類很多,分佈廣泛。據報告可以寄生人體的棘口吸蟲有20種以上,但由於此類吸蟲的分類意見尚未統一,其中的一些很可能是同物異名
動物界
扁形動物門
吸蟲綱
複殖目
棘口科
棘口屬
中文名
棘口吸蟲

棘口吸蟲形態

棘口吸蟲成蟲

一般為長條形,少數種類較粗短,前端稍窄,略似瓶狀。生活時呈淡紅色,死後為白色,體表有體棘。口吸盤腹吸盤相距很近。口吸盤周圍膨大形成頭冠或環口圈,有些蟲種頭冠或環口圈上有單列或雙列頭棘,其數目及排列方式是鑑別蟲種的重要特徵。蟲體前半部體表多有皮棘。腹吸盤肌肉發達,位於蟲體近前端或蟲體前、中1/3處的腹面。消化道開口於口吸盤,下接前咽、咽、食管及腸支。兩腸支幾乎達到蟲體末端。睾丸2個,呈圓形、橢圓形或分葉狀,前後排列或斜列在蟲體的後半部。個別蟲種睾丸可移位或缺如。卵巢呈球形,位於睾丸之前。有勞氏管但無受精囊卵黃腺呈濾泡狀,分佈於後半部蟲體兩側。排泄囊呈“Y”形。子宮盤曲在卵巢或睾丸與腹吸盤之間,兩側不超出腸支範圍。

棘口吸蟲蟲卵

棘口吸蟲 棘口吸蟲
形態大小類似薑片蟲卵,呈橢圓形,淡黃色,卵殼薄,一端有卵蓋,部分蟲種蟲卵末端有增厚現象,內含未分化的卵細胞和若干個卵黃細胞

棘口吸蟲種類

在我國報告的有伊族真緣吸蟲(Eu-paryphium ilocanum Garrison,1908),羅真緣吸蟲(E. melis Schrank,1788),卷棘口吸蟲(Echinostomarevolutum Froehlich,1802),接睾棘口吸蟲(E. par-aulum Dietz,1909),宮川卷棘口吸蟲 (E. miyaga-wai Ishii,1932),曲領棘緣吸蟲 (Echinoparyphiumrecurvatum V. Linstow,1873),抱莖棘隙吸蟲(Echinochasmus perfoliatus V. Ratz,1908),似錐低頸吸蟲(Hypoderaeum conoideum Bloch,1872)等,其中以伊族真緣吸蟲和似錐低頸吸蟲較多見。

棘口吸蟲生活史

棘口吸蟲的生活史中需要兩個中間宿主和一個終宿主。寄生在終宿主(魚類、爬行類、禽類和哺乳類等)小腸內的棘口吸蟲排卵,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適宜條件下,蟲卵內的卵細胞開始分裂,經約3周形成毛蚴。毛蚴自卵中孵出後在水中短時間存活,侵入第一中間宿主螺體後經胞蚴和2代雷蚴階段的發育增殖,成為尾蚴。尾蚴可以在同一螺體內繼續發育,形成囊蚴,也可以自螺體內逸出後鑽入其他螺體內,再發育成囊蚴。有些棘口吸蟲還可在魚、青蛙及蝌蚪體內或植物上成囊。動物或人食人囊蚴後,囊蚴在小腸內脱囊,逸出的童蟲在4h內即可在小腸內寄生,歷時7~9d後發育成熟。 [1] 

棘口吸蟲流行病學

棘口吸蟲是一大類分佈較廣、種類繁多的中小型吸蟲,在中國從北到南都有發現,尤其是南方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更為多見。由於棘口吸蟲的中間宿主(淡水螺、蛙類、魚類等)分佈廣泛,種類繁多,這就造成了本病的普遍流行;但各地區流行的種類和種羣可有明顯差別。人體感染多見於亞洲,感染人的棘口吸蟲往往也能寄生於鳥類和哺乳動物,所以傳染源主要是鳥類和哺乳動物,特別是捕食魚類的動物,如被感染的鴨、雞、鳥類、犬、貓和鼠類等動物。人和畜禽吞食了含有囊蚴的螺螄、魚和蛙類時,則會造成本病的感染和傳播。 [2] 

棘口吸蟲病理學

棘口吸蟲病的病理變化主要見於消化道。蟲體的頭棘、體棘和吸盤對腸黏膜的機械刺激可引起腸炎和消化功能障礙。其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腸卡他性炎症和淺表黏膜上皮脱落與炎症細胞浸潤,腸黏膜絨毛萎縮,隱窩增生。腸絨毛變鈍、融合、損壞以致上皮層喪失。絨毛基質炎症細胞浸潤和充血、水腫和纖維化等,並見杯狀細胞數量增加。有的腸內充滿黏液,有許多蟲體附着在腸黏膜上。 [2] 

棘口吸蟲臨牀表現

棘口吸蟲人的臨牀症狀

臨牀表現和危害與感染度有關,一般來説蟲荷越大症狀越嚴重;也與個體差異密切相關吞服10個圓圃棘口吸蟲囊蚴的志願者,均表現為乏力、腹瀉和腹痛;而僅1條蟲荷者,僅有輕度腹痛和乏力症狀。大部分病例顯示,感染棘口吸蟲病者都有食慾減退、腹痛、腹瀉、頭昏和乏力等症狀,重度感染者則出現全身乏力、消瘦、腹痛和水腫,甚至死亡。 [2] 

棘口吸蟲動物發病表現

棘口吸蟲發育史 棘口吸蟲發育史
由於蟲體的吸盤、頭棘和體棘的刺激,引起動物腸黏膜的損傷、出血和發炎。加之蟲體吸收大量營養物質和分泌毒素的作用,使病鳥消化機能發生障礙,營養吸收受阻。少量寄生時危害不嚴重,嚴重感染時,特別是幼鳥表現食慾減退,消化不良,腹瀉和糞中混有黏液,消瘦、貧血、發育停滯,重者衰竭死亡。剖檢可見腸壁發炎、有點狀出血,腸內充滿黏液,有許多蟲體附着在腸黏膜上。 [2] 

棘口吸蟲診斷

常用的糞便檢查方法,如直接塗片法、沉澱法都可採用。另外,臨牀上可結合患者流行病學資料和臨牀表現做出正確診斷。流行病學資料包括詢問患者是否來自流行區,有無生食或半生食淡水螺、魚或飲用池塘生水。尤其是兒童,應詳細詢問其有無吃燒烤魚史。臨牀症狀主要為腹痛、腹瀉、胃納差等,部分患者有蕁麻疹症狀。 [1] 

棘口吸蟲預防與控制

棘口吸蟲病主要經口感染,因此,搞好飲水、飲食衞生,改變不良飲食習慣是預防本病的關鍵。首先,在該病流行區開展宣傳教育,使羣眾學習到棘口吸蟲病的防治知識,進而提高自我防範意識,提倡不生食或半生食魚、蝦、螺和貝類,不飲用生水。其次,管理好家畜,嚴禁家畜糞便直接人水。最後,實行農村改水改廁,防止未經處理的人類糞便直接人水。 [1] 
參考資料
  • 1.    羊海濤,曹俊主編;錢益新,楊坤,金小林副主編.社區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手冊:蘇州大學出版社,2016.01:第60頁
  • 2.    文心田主編.人獸共患疫病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6.09:第2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