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棗褐斑病

鎖定
棗褐斑病又名棗黑腐病,是我國南方棗區的一種重要病害。主要分佈於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北方各棗區亦大量發生。近十幾年來,該病的發生日趨嚴重。在四川主要產棗區的眉山、西昌、廣漢等地都曾相繼暴發成災,流行年份病果率高達50%左右,嚴重者可達70%以上,甚至絕收。
中文名
棗褐斑病
別    名
棗黑腐病

目錄

棗褐斑病症狀

該病主要侵害果實,引起果實腐爛和提早脱落。一般在六七月份棗果膨大、發白、將要着色時,開始大量發病。棗果前期受害,先在肩部或胴部出現淺黃色、不規則的變色斑,邊緣較清晰,以後病斑逐漸擴大,病部稍有凹陷或皺褶。顏色隨之加深變成紅褐色,最後,整個病果呈黑褐色,失去光澤。剖開病果,可看到病部果肉為淺黃色小斑塊,嚴重時大部分果肉直至整個果肉變為褐色,最後呈灰黑色至黑色。病組織鬆軟呈海綿狀壞死,味苦,不堪食用。後期(9月份)受害,果面出現褐色斑點,並逐漸擴大成長橢圓形病斑,果肉呈軟腐狀,嚴重時全果軟腐。一般棗果發病2—3天后即提前脱落。當年的病果落地後,在潮濕的條件下,病部可長出許多黑色小粒點,即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越冬後病僵果的表面產生大量黑褐色球狀凸起,即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棗褐斑病病原

半知菌亞門、聚生小穴殼菌。病原菌的子痤組織生於寄主的表皮下,成熟後突破錶皮外露,呈球狀凸起。每個子座內有1至數個分生孢子器,孢子器近圓形,有明顯孔口,其大小為341.3—160.3微米×325—130微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無色,分生孢子紡錘形或梭形,單細胞,大小為29.2—18微米×7.2—4.3微米。

棗褐斑病流行

病原菌以菌絲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僵果和枯死的枝條上越冬,翌年棗樹發芽後,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等傳播,從蟲傷口、自然孔口、或直接穿透棗果的表皮層侵入。落花後、幼果初期病菌開始侵染,但不發病,病原菌侵入後處於潛伏狀態。待到果實接近成熟時期,果肉組織內部的生理生化發生改變,糖粉含量顯著增加時,潛伏菌絲迅速擴展,誘發果實發病。棗果實成熟期容易軟化腐爛的原因:隨着果實的成熟衰老,果皮蠟質、角質膜增厚,透氣性減弱,果實本身呼吸作用加強,果實容易釋放乙醚,促進果實變軟、加速腐爛。果實成熟期濕度大時,當年又會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次侵染果實,通過室內和田間的人工接種證明,該時期病害的潛育期僅為2—7天,所以發病迅速。
發病的早晚和輕重,與當年的降雨次數和棗園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密切相關,陰雨天氣多的年份,病害發生早而且重;反之,發生晚且輕;尤其6月中旬至8月上旬,若連續陰雨天數多時,病害就會暴發成災。
發病與樹勢的強弱有關,樹勢弱發病早而重,樹勢壯發病晚而輕。發病與樹體環剝、環割有關,田間調查發現:環剝、環割樹,新梢少,葉片薄,葉色淡,樹勢弱,故發病早而重。
發病與間作物品種有關,棗行間種玉米等高杆作物時,因通風透光性差,濕度大,有利於發病,病害重;間種豆類、棉花的棗園,因蝽象、食心蟲等較多,為害果實,造成傷口多,故而發病重。間作花生和紅薯等低稈作物的棗園,通風透光性好,濕度小,發病輕。

棗褐斑病預測

①始發期根據四川眉山地區觀察:該病始發期是在樹勢衰弱的植株和歷史重病株上首先發病,出現病果。發病早晚與座果後的雨水來臨早晚、雨量大小和空氣相對濕度密切相關。當空氣相對濕度在80%時,即可預測發病始期的到來。
②盛發期進入盛發期的早晚,決定於6月下旬至8月上旬,果實近成熟期的降雨天數和降雨量,若連續降雨2—3天,相對濕度達98%以上,即可預報發病盛期的到來。
③持續期盛發期的長短,取決於雨季結束的早晚。

棗褐斑病防治

(1)搞好清園工作清除落地僵果深埋,對發病重的棗園或植株,結合修剪細緻剪除枯枝、病蟲枝集中燒燬,以減少病原。
(2)加強綜合管理,增施有機肥料和磷鉀肥,增強樹勢科學使用“天達2116”提高抗病性能。棗園行間種花生、紅薯等低稈作物,不間種玉米等高杆作物,保持棗園通風透光,降低棗園空氣濕度,減少發病。
(3)噴藥保護
①發芽前5--10天噴灑40%福美胂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或50Be石硫合劑+100倍五氯酚納藥液,剷除樹體上越冬病菌。
②幼果期結合噴灑“天達2116”與防治鏽病等病害,每10—15天噴灑1次800—1000倍50%毒菌威可濕性粉劑液(河南農業大學植保系研製)、或1000倍天達裕豐液、或600—800倍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液、或3000倍30%愛苗乳油液,連續噴灑3—4次。
③幼果座齊後每20天左右噴灑1次200倍倍量式波爾多液,與上述藥液交替使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