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點石斑魚

鎖定
褐點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石斑魚屬的魚類。分佈於紅海、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波利尼西亞、北達琉球羣島、南至澳大利亞、台灣島以及南海諸島、澎湖列島等海域等,棲息深度1-60米,體長可達120釐米,屬於暖水性近岸及珊瑚礁魚類,生活在水質清澈的珊瑚礁、潟湖,肉食性,以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養殖魚及觀賞魚,有雪卡魚毒的報告。
外文名
Tiger grouper
別    名
棕點石斑魚,老虎斑
過魚
中文學名
褐點石斑魚
拉丁學名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二名法
Forsskål, 1775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鱸亞目
鮨科
亞    科
石斑魚亞科
石斑魚屬
褐點石斑魚

褐點石斑魚概況

英文俗名:
Tiger grouper;
Blotch grouper;
Blotchy rockcod;
Black-tipped cod;
Blotchy grouper;
Brown-marbled grouper;
Flower cod;
Flowery cod;
Marble grouper;
Grouper
是否有毒魚類:
經濟型魚類:
最大體長:120公分
食用魚類:
觀賞魚類:
同種異名:
Eph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pinephelus fuscogutatus,
Epinephelus fuscuguttatus,
Epinephelus lutra,
Epinephelus summana,
Perca summana fuscoguttata,
Serranus fuscoguttatus,
Serranus horridus,
Serranus lutra,
Serranus taeniocheirus [1] 

褐點石斑魚分佈

世界分佈:印度至太平洋

褐點石斑魚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6-2.9倍。 [1] 

褐點石斑魚近種區別

褐點石斑魚
青石斑魚
鞍帶石斑魚
巨石斑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6-2.9倍。
體長橢圓形;頭較大,大於體高,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7-3.3倍。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非常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4-3.4倍。
體延長,呈長橢圓形,側扁,頭中等大小,頭長大於體高。
——
頭部及體側之上半部呈灰褐色,腹部則呈金黃色或淡;體側具4條暗色橫斑,尾柄處亦具1條橫斑,另在頭頸部具一不明顯之橫斑。頭部及體側散佈着小黃點;體側及奇鰭常具灰白色小點。背、臀鰭軟條部及尾鰭具黃緣。
稚魚體呈黃色,具三塊不規則之黑色斑,隨著成長,黑色斑內散佈不規則之白或黃色斑點,以及各鰭具黑色斑點;大型成魚體呈暗褐色,各鰭色更暗些。
體棕黑色,具棕色小斑點,具橫條紋6條,有23條縱紋。該紋在背部中斷,尾鰭中間黃黑色,邊緣黑色,在背鰭的第8至11條鰭棘處,有一黑色斑塊。
分佈於印度洋至太平洋。
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區。
分佈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區。
各大洋温帶海域。
水深1至150米。
春、夏、秋分布在10-30米深處,盛夏在2-3米處也有分佈。
棲息深度1-150米。
棲息深度最深達60米。
褐點石斑魚 褐點石斑魚
青石斑魚 青石斑魚
鞍帶石斑魚 鞍帶石斑魚
巨石斑魚 巨石斑魚

褐點石斑魚生態習性

棲息深度:水深1至150米
棲息環境:瀉湖及海灣內之獨立礁周圍水域,主要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1] 

褐點石斑魚核型研究

研究人員採用胸腔活體注射PHA和秋水仙素溶液,取頭腎細胞,低滲處理,空氣乾燥法制片,對染色體進行G iem sa染色來研究褐點石斑魚的核型。試驗結果表明,禢點石斑魚的核型為2n=48,2 sm+46 t,NF=50;其核型特點符合典型的高位類羣魚類核型特徵。 [2] 
參考資料
  • 1.    褐點石斑魚  .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13-02-09]
  • 2.    褐點石斑魚的核型研究 廖經球; 尹紹武; 陳國華; 黃海; 雷從改; 婁甜甜 水產科學 200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