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棕頭雀鶥

鎖定
棕頭雀鶥(學名:Fulvetta ruficapilla)為鴉雀科,褐鶥屬小型鳥類,體長10-13釐米。頭頂慄褐色具黑色側冠紋。上體茶黃色,飛羽外側表面灰白色,內側表面紅棕色,內外二色之間夾有黑色。頦、喉白色具不明顯的暗色縱紋,胸沾葡萄灰色,其餘下體茶黃色。
主要棲息於海拔180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和林緣灌叢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成3-5只的小羣。多在林下灌叢間跳躍穿梭,也頻繁地下到地上活動和覓食。雜食性,主要以昆蟲、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稻穀、小麥等農作物。分佈於中國西北部和西南部,也見於老撾東北部。
中文名
棕頭雀鶥
拉丁學名
Fulvetta ruficapilla
外文名
Spectacled Fulvetta
同義學名
Alcippe ruficapilla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鴉雀科
褐鶥屬
棕頭雀鶥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Verreaux, 1870)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3年) [4] 

棕頭雀鶥形態特徵

棕頭雀鶥雌雄羽色相似。頭頂至後頸慄褐或紅褐色,頭頂兩側有黑色側冠紋直達後頸,額、眼先和頰灰色,眼周近白色常形成一白色眼圈,眼上後方灰色、似眉狀,直伸至後頰,耳羽葡萄灰色、有的雜有褐色縱紋。上背灰橄欖色或葡萄褐色,腰至尾上覆羽棕黃色,尾褐色或暗褐色,尾基外緣棕色或茶黃色。翅上覆羽紅棕色,初級覆羽、大覆羽和飛羽褐色或暗褐色,外翈羽緣紅棕色。外側1-4枚或1-5枚初級飛羽外緣灰白色或銀灰色,5-6枚或6-7枚初級飛羽外緣黑色,其餘飛羽外緣紅棕色。頦、喉白色具不明顯的褐色縱紋,頸側、胸和上脅沾葡萄褐色,下脅和尾下覆羽棕黃色,腹白色或棕白色。 [2] 
虹膜暗褐色或赭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黃色,先端褐色,腳角褐色或橄欖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6-10克,♀6-10克;體長♂102-126毫米,♀100-116毫米;嘴峯♂8-10毫米,♀8-10毫米;翅♂46-56毫米,♀47-56毫米;尾♂48-56毫米,♀48-53毫米;跗蹠♂19-23毫米,♀20-23毫米(西南亞種)。(注:♂雄性;♀雌性) [2] 

棕頭雀鶥近種區別

棕頭雀鶥的相似種高山雀眉頭無黑色側冠紋,頭頂和上背具黑色縱紋;慄頭雀鶥頭頂有縱紋和有白色眉紋,翅基有大塊黑斑。區別均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2] 

棕頭雀鶥棲息環境

棲息於海拔1250-2800米的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和林緣灌叢中。有時也見於農田耕地和村寨附近山坡灌叢中,在陝西秦嶺地區,則棲息於海拔1000-1300米的山坡灌叢。 [2] 

棕頭雀鶥生活習性

遷徙:留鳥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成3-5只的小羣。多在林下灌叢間跳躍穿梭,也頻繁地下到地上活動和覓食。
食性:雜食性,主要以昆蟲、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稻穀、小麥等農作物。 [2] 

棕頭雀鶥分佈範圍

棕頭雀鶥是中國特產鳥類,主要分佈於中國甘肅南部、陝西南部、四川、貴州和雲南等地。其他僅見於老撾東北部。 [1-2] 
棕頭雀鶥分佈圖 棕頭雀鶥分佈圖 [1]

棕頭雀鶥繁殖方式

棕頭雀鶥通常在春末(即五月至六月)築巢。巢建在樹枝葉叢中,每巢產有4-5枚卵。其他沒有更多的信息。 [5] 

棕頭雀鶥亞種分化

棕頭雀鶥(3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Fulvetta ruficapilla ruficapilla
(J. Verreaux, 1870)
2
Fulvetta ruficapilla sordidior
(Rippon, 1903)
[2] 

棕頭雀鶥保護現狀

棕頭雀鶥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1] 

棕頭雀鶥種羣現狀

棕頭雀鶥種羣規模尚未量化,但據信尚未達到種羣規模標準下的易危閾值(成熟個體小於10,000只,估計在十年或三代內持續下降大於10%,或具有指定的種羣數量結構),並被描述為“在當地不常見到”(del Hoyo et al. 2007年)。趨勢理由:由於棲息地持續遭到破壞和破碎化,種羣數量被認為正在下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