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棉葉蟬

鎖定
棉葉蟬(學名:Amrasca biguttula)是葉蟬科、葉蟬屬昆蟲。成蟲體長3毫米左右;頭、胸部黃綠色;複眼黑褐色。雄蟲腹面尾節的中央處,兩旁各具一塊狹長並密生細毛的下生殖板。棉葉蟬體色變化很大,有些個體甚至微帶黃褐甚至紅褐色。成蟲白天活動,在晴天高温時特別活躍,有趨光性,一受驚擾,迅速橫行或逃走。分佈於印度、日本和中國;在中國除新疆外均有分佈。 [1]  [3] 
棉葉蟬廣泛分佈於中國各棉區,以黃河流域和西南棉區發生為害嚴重。棉葉蟬食性雜,不僅為害棉花,還可為害茄子、馬鈴薯、豆類、葡萄、柑桔等31科77種作物。該蟲除直接危害外,還傳播病毒病。棉葉蟬的防治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壓低發生基數和防治其他棉花害蟲時進行兼治為重點。 [4-5] 
中文名
棉葉蟬 [2] 
拉丁學名
Amrasca biguttula
別    名
棉葉跳蟲、棉浮塵子、棉二點葉蟬等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同翅目
葉蟬科
葉蟬屬
棉葉蟬
亞    種
0 [2] 
命名者及年代
Ishida,1912

棉葉蟬形態特徵

  • 成蟲體長3毫米左右。頭、胸部黃綠色。頭冠中長與複眼間寬接近相等;頭冠淡黃綠色,在近前緣處有2個小黑點,黑點周圍環繞白色紋。複眼黑褐色。前胸背板前緣區具3個白色斑點,後緣中央另有1個白點。小盾片黃色較深,盾片基部中央,二基側角及側緣各有1個白色斑點。前翅黃綠色透明,端部色略灰暗,在端部近爪片末端處有1個明顯的小黑色斑點。體腹面包括各足皆為淡黃綠色,各脛節末端及跗節黃綠色,背面黃色較濃。雄蟲腹面尾節的中央處,兩旁各具一塊狹長並密生細毛的下生殖板。棉葉蟬體色變化很大,有些個體甚至微帶黃褐甚至紅褐色。 [1] 
  • 一齡若蟲體長0.8毫米,口器長達腹部第七節,中、後胸兩側各有1個乳狀突起的翅芽。 [1] 
  • 二齡若蟲:體長1.3毫米,口器長達腹部第五節末端,前翅芽伸至後胸末端,後翅芽長達腹部第二節前緣。 [1] 
  • 三齡若蟲:體長1.6毫米,口器長達腹部第一節,前翅芽伸至腹部第一節末端,後翅長達第二腹節末端。 [1] 
  • 四齡若蟲:體長1.9毫米,口器長達後胸末端,前翅芽伸達第二腹節末端,後翅芽長達第三腹節前端。 [1] 
  • 五齡若蟲:體長2.2毫米,口器長達中胸後部.前翅芽伸至第四腹節,後翅芽長達第四腹節末端。 [1] 

棉葉蟬生活習性

棉葉蟬成蟲白天活動,在晴天高温時特別活躍,有趨光性,一受驚擾,迅速橫行或逃走。一、二齡若蟲,常羣集於靠近葉柄的葉片基部,成蟲和三齡以上若蟲一般多在葉片背面取食,喜食幼嫩的葉片,夜間或陰天常爬到葉片的正面。棉葉蟬在6℃以下時會進入休眠狀態。 [1]  [3] 
棉葉蟬

棉葉蟬分佈範圍

棉葉蟬分佈於印度、日本和中國。在中國除新疆外均有分佈,其分佈北限為遼寧、山西,但極偶見;甘肅南北、四川西部和淮河以南,密度逐漸提高;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特別是湖北、湖南、江西、廣西、貴州等省區發生密度較高,棉花生長後期幾乎每片葉上都有。 [3] 

棉葉蟬繁殖方式

棉葉蟬在中國南京年生8~9代,湖北12~14代,廣東14代。世代重疊。以成蟲和卵在茄子、馬鈴薯、蜀葵、木芙蓉、梧桐等的葉柄、嫩尖或葉脈周圍及組織內越冬。在湖北、廣東等地冬季仍見成蟲在豆科作物上繁殖。成蟲羽化後次日交尾、產卵。卵散產於棉株中、上部嫩葉背面組織內,以葉柄處着卵量最多,其次是主脈上。卵長0.7毫米,寬0.15毫米,長腎形。初產時無色透明,後逐漸變為淡綠色。在28~30℃下卵歷期5~6天;若蟲期5.6~6.1天;成蟲期15~20天。 [1]  [3]  [5] 

棉葉蟬物種危害

棉葉蟬廣泛分佈於中國各棉區,以黃河流域和西南棉區發生為害嚴重。棉葉蟬食性雜,不僅為害棉花,還可為害茄子、馬鈴薯、豆類、白菜、煙草、番茄、甘薯、空心菜、南瓜、芥菜、蘿蔔、木棉、木芙蓉、錦葵、向日葵、芝麻、桑、葡萄、柑桔等31科77種作物。以成蟲和若蟲在棉葉背面吸取汁液。棉葉受害初期,葉尖端呈橘黃色,逐步蔓延到葉邊緣,並向葉片中央擴展,葉片由橘黃色變為橘紅色而焦枯,皺縮。嚴重時全田似火燒狀,棉株矮小,蕾鈴大量脱落,產量受影響。棉葉蟬除直接為害外,還傳播病毒病。 [4] 
物種危害 物種危害

棉葉蟬防治方法

棉葉蟬的防治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壓低發生基數和防治其他棉花害蟲時進行兼治為重點。 [5] 
  • 農業防治:冬、春季結合積肥,清除田邊、溝邊雜草;適時早播,合理密植,增施磷鉀肥和有機肥,促進棉花健壯生長,提高抗害能力。 [1] 
  • 化學防治:一般發生年份可結合防治棉鈴蟲、棉紅鈴蟲等進行兼治。若發生數量達70頭/百葉以上或棉葉已經受害時,應及時進行藥劑防治。常用的藥劑有:2%葉蟬散粉劑或5%甲奈威粉劑30千克/公頃,50%西維因可濕性粉劑或25%伏殺磷乳油10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20%撲蝨靈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等。 [1] 
參考資料
  • 1.    呂佩珂等.中國蔬菜病蟲原色圖譜續集 第2版[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0.10:452-453
  • 2.    Amrasca biguttula (Indian Cotton Leafhopper) - Image  .BioLib.cz[引用日期2023-03-02]
  • 3.    崔金傑.棉花病蟲害診斷及防治原色圖譜[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5.01:116
  • 4.    趙文新,孫紅霞.棉花病蟲害原色圖譜[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6:67
  • 5.    雒珺瑜、馬豔、簡桂良.棉花生長關鍵期病蟲草害防治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