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蟬科

鎖定
葉蟬科(Cicadellidae ,leafhoppers sharpshooters )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六足亞門(Mandibulata)、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綱(Pterygota)、半翅目(Homoptera)、頸喙亞目(Cicadomorpha)的一科,因該科昆蟲多為害植物葉片而得名。俗稱浮塵子。全世界共有1萬多種,中國已發現1000多種。葉蟬科是一個大科,多數學者將其提升為葉蟬總科,下分為17個亞科或科。其中以大葉蟬亞科(Tet-tigelinae)、小葉蟬亞科(Typhlocybinae)和殃葉蟬亞科(Euscelinae)與農、林業生產關係密切。
中文名
葉蟬科
拉丁學名
Cicadellidae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半翅目
亞    目
蟬亞目
葉蟬科
領    域
生命科學

葉蟬科基本信息

葉蟬科有很多加害農作物的種類,都是小型昆蟲而具跳躍能力,觸角鬃狀,着生於複眼前方或前內方;前翅革質;後足脛節背面有兩列刺狀毛。葉蟬科的種類一年發生多代,如在關中大青葉蟬3代,棉葉蟬4代。可以各種蟲態越冬,主要為卵或成蟲。
多食性,一種葉蟬能加害數十乃至數百種植物。多數種類加害草本植物,少數加害木本植物並常隨季節不同加害不同植物。若蟲形似成蟲,不很活潑常聚集在葉背或莖幹上為害,不受驚擾很少遷徙,在這些部分極易發現它們所留下的蜕皮。成蟲行動活潑,能跳躍和飛翔y白天常在植物中下部或葉背,夜間則爬到植物上部或葉面,有慕光性,在高温無風雨的黑夜特別顯著。卵多產在葉脈或一定粗細的枝條上,雌蟲先以產卵器劃一裂口,產卵1-10粒在裂縫中,有時裂口毗連孵化時裂口處組織枯死,所以產卵為其為害的一種方式。卵長卵形。
對葉蟬影響大的氣候因子是温度。一般説來高温光照強烈的情況下,繁殖代數增加,為害程度加大,如黑尾葉蟬、棉葉蟬、桃葉蟬,均盛發於七、八月,自六月起温度增加,葉蟬個體便顯著逐漸增加,因而在夏秋季獵獗為害。濕度則因種類不同:桃葉蟬在乾旱年份或季節發生猖獗,而黑尾葉蟬、小綠葉蟬則在雨水多的年份猖獗。葉蟬通常在無風天氣活動,三級以上風力會使它們隱藏而很少活動。對食料方面,要求寄主豐盛而多汁,所以在氮肥過多、植物瘋長的地方更加嚴重,雜草多的地方發生也多 [1] 

葉蟬科簡介

葉蟬科隸屬於半翅目Hemiptera,頭喙亞目Auchenorrhyncha,角蟬總科Membracoidea,體型較小,一般在3-15mm之間,形態似蟬,數量較多,是角蟬總科中最大的一個科,全世界已知超過11000種,而熱帶區系和南部大陸區系仍有大量種類未知,總數估計超過20000種。該科均為植食性昆蟲,許多種類是農林業上的重要害蟲,給農林業生產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有些葉蟬還能傳播植物病毒病,嚴重危害植物,如三葉廣頭葉蟬Macropsis trimaculata( Fitch)能傳播桃黃化病毒。
葉蟬的區別特徵為頭部變化多樣,或寬短前後緣平行,或月牙形,或棒狀突出;顏面後唇基和額部癒合形成額唇基區,無明顯界限;前後唇基明顯分開;後足脛節一般具4縱列刺毛;前胸背板不向後延伸蓋住小盾片。
生活於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之上,以刺吸植物汁液為生。可造成直接危害,也可傳播植物病毒病,給農林業生產帶來嚴重的危害和損失 [2] 

葉蟬科形態特徵

成蟲 黃綠色或綠色,頭頂前緣兩複眼間有l條黑色橫帶,翅端三分之一處,雄蟲黑褐色,雌蟲淡褐色或灰白色。
卵 長約1.2毫米,長橢圓形,一端略尖,初產時白色半透明,後變淡黃褐色,近孵化前一端有l對紅色眼點,卵粒單層整齊排列,每塊有卵3~26粒。若蟲 5齡,中、後胸背面中央各有一倒“八”字形褐紋。
小型昆蟲,長僅3~12毫米,亦有體長超出1釐米的種。外形似蟬。單眼2或缺,位於頭頂邊緣或頭頂與額之間。觸角着生於兩單眼之間或單眼之前。雄蟲無鳴器。後足脛節有梭脊,上生刺毛,下方具兩列粗大而明顯的刺,這是區別相近種類的重要特徵。後足基節伸達腹板側緣,產卵器鋸齒狀。卵長橢圓形,中間微彎曲。若蟲與成蟲外形相似。
黑尾葉蟬 黑尾葉蟬
本科昆蟲體小,外形似蟬,觸角粗大的第2節上無感覺孔。中胸無翅基片,前翅2條臀脈在基部不合並。單眼2或缺。特別是後足脛節有梭脊,上生刺毛,其中有2排粗大而明顯的刺,這是區別相近種類的重要特徵。

葉蟬科生活史

雌蟲將卵單個或成塊產在葉片表皮下、葉脈中或枝幹皮層裏,一生可產卵數十粒至100餘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若蟲期20天上下,共5齡。成蟲壽命長短不一。1年發生數代,最多可達10餘代。
葉蟬科 葉蟬科
將卵單個或成塊產在葉片表皮下、葉脈中或枝幹皮層裏,一生可產卵數十粒至100餘粒不等。

葉蟬科生活習性

葉蟬科 葉蟬科
該科昆蟲的幼蟲營地上生活。通常以成蟲或卵越冬。在温暖地區,冬季可見到各個蟲期,而無真正的冬眠過程。越冬卵也產在寄主組織內。成蟲蟄伏於植物枝葉叢間、樹皮縫隙裏,氣温升高便活動。成、若蟲均善走能跳,成蟲且可飛動離遷。若蟲取食傾向於原位不動,成蟲性活躍,大多具有趨光習性。

葉蟬科危害

葉蟬科 葉蟬科
該科昆蟲均以植物為食,成蟲、若蟲均刺吸植物汁液,葉片被害後出現淡白點,而後點連成片,直至全葉蒼白枯死。也有的造成枯焦斑點和斑塊,使葉片提前脱落。很多種是農林業的重要害蟲,如大青葉蟬(Cicadella viridis (Linnaeus)、黑尾葉蟬白翅葉蟬小綠葉蟬菱紋葉蟬等。有些種類還傳佈植物病毒病,如稻普通矮縮病、桑萎縮病、小麥紅矮病等。

葉蟬科發病特點

江浙一帶一年發生5-6代,世代重疊,以3-4齡若蟲和少量成蟲在綠肥田及田邊、塘邊、河邊等雜草上越冬。成蟲,趨光性強,並有趨嫩綠水稻產卵習性,卵多產於葉鞘邊緣內側組織中,每雌蟲能產卵100-300餘粒。若蟲多棲息在稻株下部或葉片反面取食,有羣集性,活動力以第3-4齡為強;越冬若蟲在4月羽化為成蟲,逐漸遷入早稻秧田和早稻本田為害,是一年中第一次遷飛盛期;第二次遷飛插盛期是在早、晚稻收種期,隨早稻成熟收割,成蟲又大量地遷入連作晚稻秧田和早插晚稻本田繁殖為害。一年中以7-9月發生量最多,以早稻抽穗到黃熟、連作晚稻秧田、單季晚稻和連作晚稻分櫱期受害最重,邊行蟲口密集,受害更重,在病毒病流行地區,往往造成“金鑲邊。”夏季晴熱、乾旱、少雨年份,有利於猖獗發生。
天敵對葉蟬科有較大控制作用,。以卵寄生蜂褐腰赤眼蜂和捕食性天敵蜘蛛最重要。温州調查,褐腰赤眼蜂1-6代的寄生率依次為10、20、40、60、40、50和80%。葉蟬類也是蜘蛛的主要捕食對象。

葉蟬科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必須採取治蟲源、保全面、治前期,保後期,治秧田,保大田,治前季,保後季的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
1、因地制宜改革耕制度,在單、雙季稻混栽地區,儘量壓縮單季稻種植面積,減少橋樑田。
2、品種合理佈局,實行同品種、同生育期的水稻轄連片種植,避免插花種植。
3、加強肥水管理。使水稻前期不猛發披葉,中期不脱肥落黃,後期不貪青晚熟,增加耐蟲能力。
4、改進栽培技術。
5、選育高產抗蟲品種。
人工物理防治:燈光誘殺。撲燈的成蟲80%以上是雌的。而且多為懷卵的。燈光誘殺可在6月下旬至8月分成蟲盛發期進行。人工捕殺。用捕蟲網或拖網捕殺。
化學防治:在遷飛高峯期防治1-2次;晚稻秧田則在秧苗現青後第隔5-7天用藥1次。
常用藥劑:馬拉硫磷、鋭勁特、50%二嗪磷乳油。
參考資料
  • 1.    植物保護系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學 下冊,西北農學院,1975.08,第137頁
  • 2.    周善義主編;周丕寧副主編,廣西大明山昆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12,第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