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麗霞

鎖定
梅麗霞,女,湖北新洲人。
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就職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MBA學院。
中文名
梅麗霞
外文名
Mei Lixia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教師
主要成就
產業集羣、技術標準
出生地
湖北武漢

梅麗霞個人簡介

200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就讀於城市與經濟地理學專業,師從我國知名經濟地理學家王緝慈教授,獲人文地理學博士學位。
2007-2008年赴美國留學,先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和杜克大學(Duke)做訪問學者。

梅麗霞資質閲歷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梅麗霞老師為本科生講授《資產評估》、《系統工程》、《技術經濟學》、《跨國公司管理》(雙語)、《管理學》、《戰略管理》等課程,為研究生開設《技術標準與創新管理》、《資產評估理論與方法》等專業課程。同時,為MBA學院講授《併購重組與資產評估》,為全校學生開設《經濟地理與企業興衰》通識教育選修課。
主持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創新集羣的形成與演化機理研究:技術標準的視角》,批准號71103202),1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轉型時期傳統產業集羣降級的風險與對策》,2012069),1項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教育研究課題,1項國際合作科研項目(Capture the Gains,與杜克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合作),並主持完成了一項地方橫向課題——《浙江長興開發區產業定位與發展戰略研究》。
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資產評估、技術創新、產業集羣和區域發展,特別關注技術產業中技術標準戰略及相關政策問題的研究,以及企業併購重組過程中的無形資產和企業價值評估。在《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科研管理》、《中國工業經濟》等核心期刊上發表中文論文20餘篇,英文論文3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一部,參編譯著一部。曾獲北京大學“光華獎”、“李惠榮”獎學金及2009年“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等榮譽稱號。2010年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優秀工會會員”稱號,2011年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第五屆青年教師講課競賽二等獎,2013年獲本科教學三等獎。

梅麗霞期刊論文

(1)梅麗霞著. 全球化、集羣轉型與創新型企業[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4月。
(2)童昕,梅麗霞等譯著. 經濟地理學讀本[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3) 許澤想,沈豐華,梅麗霞. 企業家人力資本價值評估方法的探究——基於現金流折現法與模糊數學分部估值法的比較[C]. 第三屆資產評估新發展國際論壇學術會議論文,2013年11月8-10日,廈門大學。
(4)梅麗霞. 技術標準、知識產權與創新集羣的成長路徑[C]. 第十二屆產業集羣與區域發展國際學術會議論文,2013年7月6-7日,武漢.
(5) 許 澤想,梅麗霞. 社會資本:一個多元視角的理論綜述[C]. 第十二屆產業集羣與區域發展國際學術會議論文,2013年7月6-7日,武漢.
(6)左斯宜,梅麗霞. 論產業集羣是否有利於中小企業融資?[C]. 第十二屆產業集羣與區域發展國際學術會議論文,2013年7月6-7日,武漢.
(7)魏永長,王紅衞,祁超,梅麗霞. 橫向調貨策略下供應網絡中牛鞭效應的魯棒控制,系統工程學報(in press), 2013.
(8)梅麗霞,李雅麗. ICT產業技術標準中的知識產權應用研究,科研管理(in press).
(9)梅麗霞,張世益. 殘疾人無障礙旅遊服務標準化[J]. 標準科學,2012年第11期,31-34.
(10) Mei Lixia, Shao Dan. “Too Cheap Hurt Farmers, Too Expensive Hurt Customers”: the Changing Impacts of Supermarkets on Chinese Agro-food Markets. Millennial Asia, 2011,2(1):43-64.
(11) Wang Ji-yun, Mei Li-xia.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tandardization Education at th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China Standardization. 2010, (1):22-29.
(12)梅麗霞,王緝慈. 權力集中化、生產片斷化與全球價值鏈下本土產業的升級[J]. 人文地理. 2009年,24(4):32-37.
(13)王緝慈,陳平,梅麗霞等. 電影產業集羣的典型模式與全球離岸外包下的集羣發展[J]. 電影藝術. 2009年第5期:15-20.
(14)王緝慈,梅麗霞,謝坤澤. 論企業互補性資產與深圳動漫產業集羣的形成——基於深圳的經驗和教訓分析[J]. 經濟地理. 2008年第1期:49-54.
(15)張曄,梅麗霞. 網絡嵌入、FDI主導型集羣與本土企業發展——以蘇州地區自行車集羣為例[J]. 中國工業經濟. 2008 年第2期:122-130.
(16)梅麗霞. 論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J]. 生態經濟. 2007年第11期:54-59.
(17)梅麗霞,王緝慈,許開顏,李昕. 台灣自行車產業集羣的演進及啓示[R].中國產業集羣. 第7輯,2008年3月:111-120.
(18) 梅麗霞,王緝慈. 從反傾銷中突圍:温州製鞋業集羣的升級[J]. 温州論壇. 2006年第5期:5-16.
(19) 王緝慈,譚文柱,林濤,梅麗霞. 產業集羣概念理解的若干誤區評析[J].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6年第2期:1-6.
(20)梅麗霞,林濤. 衣裾飄飄的後OEM時代:升級還是降級?[J]. 温州服裝. 2005年第11期:11-16.
(21)陳樹文,梅麗霞,聶鳴. 全球價值鏈治理含義探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05年12期.
(22)梅麗霞,柏遵華,聶鳴. 試論地方產業集羣的升級[J].科研管理. 2005年第5期:147-151.
(23)梅麗霞,蔡鉑,聶鳴. 全球價值鏈與地方產業集羣的升級[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5年第4期:11-13.
(24) 梅麗霞等. 創新集羣與傳統產業競爭力的提升[J]. 科技管理研究. 2005年第2期:82-84.
(25)梅麗霞,聶鳴,魯瑩. 班加羅爾軟件產業集羣的社會資本研究[J]. 研究與發展管理. 2004年第2期:46-49.
(26)梅麗霞,聶鳴:國家創新系統與韓國個案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03年第3期:12-17.
(27) Jici Wang, Lixia MEI. (Oct. 2009) “Trajectories and Prospects of China’s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Becattini et al. (eds) A Handbook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Edward Elgar Pub.pp: 598-612.
(28)Jici WANG,Lixia MEI. (2008) “Dynamics of Labor-intensive Clusters in China: Relying Exclusively Labor Costs or Cultivating Innovation?” ILO working paper, Geneva. [1] 

梅麗霞會議論文

(1)<!--[endif]-->梅麗霞,盧登飛. (2016).創業集羣的成長機理與模式研究:以武漢光谷為例. 第十五屆產業集羣與區域發展學術會議,浙江大學:杭州,2016年11月18-20日。
(2)<!--[endif]-->Lixia Mei (2015). A Tale of Two Citi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 in Shenzhen and Dongguan, China. theFourth Glob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 Geography at Oxford, 19-23th August, 2015
(3)<!--[endif]-->梅麗霞. (2013). 技術標準、知識產權與創新集羣的成長路徑:以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例. 第十三屆產業集羣與區域發展學術會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2013年7月6-7日。
(4)<!--[endif]-->Lixia MEI. (2012). Too Cheap Hurt Farmers, Too Expensive Hurt Customers”: the Changing Impacts of Supermarkets on Chinese Agro-food Markets. CtG workshop, 英國 Buxton, 2012年5月12-18日。
(5)<!--[endif]-->Lixia MEI. (2008). Decent Work and China's New Labor Contract Law: How to promote China’s industrial upgrading as well as Social Upgrading? ILO Workshop for “CAPTURING THE GAINS: INDUSTRIAL AND SOCIAL UPGRADING I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英國,曼徹斯特,2008年12月8-12日。
(6)<!--[endif]-->Lixia MEI, Jici WANG. (2008) “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Chinese bicycle industry: Case of Tianjin Bicycle Cluster and Its Evolutional Trajectory”[C]. AAG2008(2008年美國地理學年會),美國,波士頓,4月15-19日,2008年。
(7)<!--[endif]-->Lixia MEI. (2007) “Learning by subcontracting: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Chinese Bicycle industrial clusters” [C]. 第二屆全球經濟地理大會,北京,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研究所,2007年6月25-28日.
Lixia MEI. (2007) “Learn-by-subcontracting? China’s industrial clusters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path”[C]. 第五屆ISMOT管理學國際學術會議,杭州:浙江大學,2007年6月1-3日. (ISTP收錄)
梅麗霞. (2006).產業集羣中的企業特性研究[C]. 第五屆“產業集羣與區域發展”國際學術會議,北京大學, 2006年7月14-17日.
Lixia MEI, Ming NIE. (2004)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State-owned Research InstitutionsSpin-offs upo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C]. 第二屆Globelics國際學術會議,北京:清華大學,2004年10月.
學術著作:
梅麗霞主編. 創新集羣的成長與演化——第十二屆產業集羣與區域發展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12月。
梅麗霞著. 全球化、集羣轉型與創新型企業[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4月。
童昕,梅麗霞等譯著. 經濟地理學讀本[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學位: 博士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郵件:
電話:
出生年月:
辦公地點: 文泉樓北325
.
個人資料 部門: 工商管理學院.性別: 女.出生年月: .專業技術職務: 副教授.學位: 博士.學歷: 研究生.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聯繫電話: .電子郵箱: .通訊地址: 武漢市南湖大道182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郵編: 430070.傳真: .辦公地址: 文泉樓北325.教育經歷: 梅麗霞老師2009年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就讀於城市與經濟地理學專業,師從我國知名經濟地理學家王緝慈教授,獲人文地理學博士學位。2007-2008年赴美國留學,先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和杜克大學(Duke)做訪問學者。
..
個人簡介 梅麗霞,女,湖北新洲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就讀於城市與經濟地理學專業,師從我國知名經濟地理學家王緝慈教授,獲人文地理學博士學位。2007-2008年赴美國留學,先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和杜克大學(Duke)做訪問學者。梅麗霞老師任職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和MBA學院,指導技術經濟及管理學術碩士,和資產評估專業碩士。為MBA學員講授《併購重組與資產評估》課程。為本科生講授《資產評估》、《戰略管理》、《跨國公司管理》、《技術經濟學》等專業課程,為全校本科生開設了《經濟地理與企業興衰》通識教育課程。
作為在線教育的先行者,梅麗霞老師2014年率先在互聯網上開放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首門MOOC課程——《經濟地理與企業興衰》,先後在“網易公開課”、“愛課程”、“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好大學在線”等MOOC平台上線,吸引了超過50000在線學習者報名學習,產生了廣泛而良好的社會影響。2017年5月10日,梅麗霞老師獲得了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頒發的“在線教育先鋒教師獎”。
社會職務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區域創新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員。
研究領域 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創新創業、產業集羣和區域發展,特別關注創新集羣的演化升級、高技術產業園區轉型、技術產業中技術標準戰略及相關政策問題的研究,以及企業併購重組過程中的無形資產和企業價值評估。在《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科研管理》、《中國工業經濟》、《中國資產評估》等核心期刊上發表中文論文30餘篇,英文論文3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一部,參編譯著一部。
開授課程
梅麗霞老師為本科生講授《資產評估》、《資產評估》、《技術經濟學》、《跨國公司管理》(雙語)、《管理學》、《戰略管理》等課程,為研究生開設《技術標準與創新管理》、《資產評估理論與方法》等專業課程。同時,為MBA學院講授《併購重組與資產評估》,為全校學生開設《經濟地理與企業興衰》通識教育選修課。
科研項目 梅麗霞博士主持完成了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創新集羣的形成與演化機理研究:技術標準的視角》,批准號71103202),1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轉型時期傳統產業集羣降級的風險與對策》,2012069),1項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教育研究課題,1項國際合作科研項目(Capture the Gains,與杜克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合作),2項教學研究課題,主持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建設項目1項,並主持完成了若干項地方政府或企業委託的橫向課題。
論文 期刊論文:
<!--[if !supportLists]-->(1) <!--[endif]-->Lixia MEI, Xiuli Shan. Union is strength? Despair and hope of vegetable farmers’ cooperatives: an investigation from Shouguang, China[J], Sviluppo Locale, XVI, 41 (2/2013), pp. 27-48.
<!--[if !supportLists]-->(2) <!--[endif]-->Mei Lixia, Shao Dan. “Too Cheap Hurt Farmers, Too Expensive Hurt Customers”: the Changing Impacts of Supermarkets on Chinese Agro-food Markets. Millennial Asia, 2011,2(1):43-64.
<!--[if !supportLists]-->(3) <!--[endif]-->Wang Ji-yun, Mei Li-xia.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tandardization Education at th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China Standardization. 2010, (1):22-29.
<!--[if !supportLists]-->(4) <!--[endif]-->Jici Wang, Lixia MEI. (Oct. 2009) “Trajectories and Prospects of China’s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Becattini et al. (eds) A Handbook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Edward Elgar Pub.pp: 598-612.
<!--[if !supportLists]-->(5) <!--[endif]-->Jici WANG,Lixia MEI. (2008) “Dynamics of Labor-intensive Clusters in China: Relying Exclusively Labor Costs or Cultivating Innovation?” ILO working paper, Geneva.
<!--[if !supportLists]-->(6) <!--[endif]-->孫嬋娟,梅麗霞.品牌價值的評估方法問題研究及對策分析[J].中國資產評估,2016,(9):44-48
<!--[if !supportLists]-->(7) <!--[endif]-->梅麗霞,倪洪平. 產業集羣空間遷移的影響因素研究——以珠三角地區傢俱產業為例. 科技與產業[J]. 2014年第8期:pp16-25.
<!--[if !supportLists]-->(8) <!--[endif]-->梅麗霞. 技術標準、知識產權與創新集羣的成長路徑[C]. 第十二屆產業集羣與區域發展國際學術會議論文,2013年7月6-7日,武漢.
<!--[if !supportLists]-->(9) <!--[endif]-->梅麗霞,王緝慈. 權力集中化、生產片斷化與全球價值鏈下本土產業的升級[J]. 人文地理. 2009年,24(4):32-37.
<!--[if !supportLists]-->(10) <!--[endif]-->王緝慈,陳平,梅麗霞等. 電影產業集羣的典型模式與全球離岸外包下的集羣發展[J]. 電影藝術. 2009年第5期:15-20.
<!--[if !supportLists]-->(11) <!--[endif]-->王緝慈,梅麗霞,謝坤澤. 論企業互補性資產與深圳動漫產業集羣的形成——基於深圳的經驗和教訓分析[J]. 經濟地理. 2008年第1期:49-54.
<!--[if !supportLists]-->(12) <!--[endif]-->張曄,梅麗霞. 網絡嵌入、FDI主導型集羣與本土企業發展——以蘇州地區自行車集羣為例[J]. 中國工業經濟. 2008 年第2期:122-130.
<!--[if !supportLists]-->(13) <!--[endif]-->梅麗霞. 論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J]. 生態經濟. 2007年第11期:54-59.
<!--[if !supportLists]-->(14) <!--[endif]-->梅麗霞,王緝慈,許開顏,李昕. 台灣自行車產業集羣的演進及啓示[R].中國產業集羣第7輯,2008年3月:111-120.
<!--[if !supportLists]-->(15) <!--[endif]-->梅麗霞,王緝慈. 從反傾銷中突圍:温州製鞋業集羣的升級[J]. 温州論壇. 2006年第5期:5-16.
<!--[if !supportLists]-->(16) <!--[endif]-->王緝慈,譚文柱,林濤,梅麗霞. 產業集羣概念理解的若干誤區評析[J].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6年第2期:1-6.
<!--[if !supportLists]-->(17) <!--[endif]-->梅麗霞,柏遵華,聶鳴. 試論地方產業集羣的升級[J]. 科研管理. 2005年第5期:147-151.
<!--[if !supportLists]-->(18) <!--[endif]-->梅麗霞,蔡鉑,聶鳴. 全球價值鏈與地方產業集羣的升級[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5年第4期:11-13.
<!--[if !supportLists]-->(19) <!--[endif]-->梅麗霞等. 創新集羣與傳統產業競爭力的提升[J]. 科技管理研究. 2005年第2期:82-84.
<!--[if !supportLists]-->(20) <!--[endif]-->梅麗霞,聶鳴,魯瑩. 班加羅爾軟件產業集羣的社會資本研究[J]. 研究與發展管理. 2004年第2期:46-49.
<!--[if !supportLists]-->(21) <!--[endif]-->梅麗霞,聶鳴:國家創新系統與韓國個案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03年第3期:12-17.
會議論文:
<!--[if !supportLists]-->(1) <!--[endif]-->梅麗霞,盧登飛. (2016).創業集羣的成長機理與模式研究:以武漢光谷為例. 第十五屆產業集羣與區域發展學術會議,浙江大學:杭州,2016年11月18-20日。
<!--[if !supportLists]-->(2) <!--[endif]-->Lixia Mei (2015). A Tale of Two Citi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 in Shenzhen and Dongguan, China. the Fourth Glob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 Geography at Oxford, 19-23th August, 2015
<!--[if !supportLists]-->(3) <!--[endif]-->梅麗霞. (2013). 技術標準、知識產權與創新集羣的成長路徑:以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例. 第十三屆產業集羣與區域發展學術會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2013年7月6-7日。
<!--[if !supportLists]-->(4) <!--[endif]-->Lixia MEI. (2012). Too Cheap Hurt Farmers, Too Expensive Hurt Customers”: the Changing Impacts of Supermarkets on Chinese Agro-food Markets. CtG workshop, 英國 Buxton, 2012年5月12-18日。
<!--[if !supportLists]-->(5) <!--[endif]-->Lixia MEI. (2008). Decent Work and China's New Labor Contract Law: How to promote China’s industrial upgrading as well as Social Upgrading? ILO Workshop for “CAPTURING THE GAINS: INDUSTRIAL AND SOCIAL UPGRADING I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英國,曼徹斯特,2008年12月8-12日。
<!--[if !supportLists]-->(6) <!--[endif]-->Lixia MEI, Jici WANG. (2008) “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Chinese bicycle industry: Case of Tianjin Bicycle Cluster and Its Evolutional Trajectory”[C]. AAG2008(2008年美國地理學年會),美國,波士頓,4月15-19日,2008年。
<!--[if !supportLists]-->(7) <!--[endif]-->Lixia MEI. (2007) “Learning by subcontracting: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Chinese Bicycle industrial clusters” [C]. 第二屆全球經濟地理大會,北京,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研究所,2007年6月25-28日.
<!--[if !supportLists]-->(8) <!--[endif]-->Lixia MEI. (2007) “Learn-by-subcontracting? China’s industrial clusters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path”[C]. 第五屆ISMOT管理學國際學術會議,杭州:浙江大學,2007年6月1-3日. (ISTP收錄)
<!--[if !supportLists]-->(9) <!--[endif]-->梅麗霞. (2006).產業集羣中的企業特性研究[C]. 第五屆“產業集羣與區域發展”國際學術會議,北京大學, 2006年7月14-17日.
<!--[if !supportLists]-->(10) <!--[endif]-->Lixia MEI, Ming NIE. (2004)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State-own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Spin-offs upo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C]. 第二屆Globelics國際學術會議,北京:清華大學,2004年10月.
學術著作:
<!--[if !supportLists]-->(1) <!--[endif]-->梅麗霞主編. 創新集羣的成長與演化——第十二屆產業集羣與區域發展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12月。
<!--[if !supportLists]-->(2) <!--[endif]-->梅麗霞著. 全球化、集羣轉型與創新型企業[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4月。
<!--[if !supportLists]-->(3) <!--[endif]-->童昕,梅麗霞等譯著. 經濟地理學讀本[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梅麗霞科技成果

榮譽獎勵
(一)<!--[endif]-->2016年9月,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2016年度在線教育先鋒教師”獎。
(二)<!--[endif]-->2014年12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優秀工會會員”
(三)<!--[endif]-->2013年11月,文豪、梅麗霞:ZY公司高速公路服務區經營權價值損失評估,獲全國資產評估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舉辦的第一屆教學案例大賽二等獎。
(四)<!--[endif]-->2013年8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本科教學獎三等獎。
(五)<!--[endif]-->2012年12月,武漢市2012年度標準化學術年會徵文一等獎
(六)<!--[endif]-->2011年5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第五屆青年教師講課競賽二等獎
(七)<!--[endif]-->2011年12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優秀工會會員”
(八)<!--[endif]-->2009年6月,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
(九)<!--[endif]-->2008年10月,北京大學2007-2008學年“李惠榮”博士獎學金
(十)<!--[endif]-->2006年10月,北京大學2005-2006學年“光華獎”博士獎學金
(十一)<!--[endif]-2005年9月,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科技十佳”優勝獎(文科中)
(十二)<!--[endif]-->2002-2005年,連續三年獲得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
(十三)<!--[endif]-->2003年9月,華中科技大學“三好研究生”
(十四)<!--[endif]-->2000年4月,被選派為“優秀大學生”代表,出國訪問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國立技術大學,參加國際大學生活動並作大會報告
(十五)<!--[endif]-->1999年10月,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大賽三等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