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桑黃

(鏽革孔菌科桑黃孔菌屬一類真菌的統稱)

鎖定
桑黃(學名:Sanghuangporus spp.)是鏽革孔菌科、桑黃孔菌屬一類真菌的統稱。子實體為擔子果,均具菌蓋,其呈不規則圓形或半圓形,菌蓋比菌肉色深,有暗棕色、深褐色至灰黑色,新鮮時為木栓質,成熟衰老後為硬木質。桑黃菌蓋相對的孔口表面蛋黃色至深棕色,菌肉同質或異質,厚2-8釐米。孢子卵圓形或近球形,淡黃色至暗黃色,壁厚明顯,形狀光滑。 [1]  分佈於中國、韓國、日本和緬甸。通常散生在喜光的山區,生長於較低温環境。 [2] 
桑黃在傳統中醫藥中主要用於治療盜汗、痢疾、血淋、脱肛瀉血、臍腹澀痛、閉經、帶下、脾虛泄瀉等。 [3] 
中文名
桑黃
拉丁學名
Sanghuangporus spp. [2] 
別    名
桑上寄生
桑臣
樹雞
胡孫眼
桑黃菰 展開
別名
桑上寄生
桑臣
樹雞
胡孫眼
桑黃菰
桑黃菇
針層孔菌
梅樹菌 收起
真菌界
擔子菌門
傘菌綱
鏽革孔菌目
鏽革孔菌科
桑黃孔菌屬
桑黃

桑黃真菌學史

桑黃古籍記載

桑黃的藥用記載最早源自兩千多年前中國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的“桑耳”。《神農本草經》是累積秦漢以來諸多人之集體論述,因此該書中對於桑耳的説法可能混合了桑黃和木耳,或其他真菌(吳聲華 2012)。桑黃這個名稱最早出自唐初甄權所著的《藥性論》,其主要功效為治療婦科疾病。該功效也見於唐朝所頒佈全世界最早的官方編修藥典《新修本草》。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也記載桑黃療效。《本草綱目》把桑黃列於“菜部”,並説明菌質硬者為“臣”、“黃”,菌質軟者為“雞”、“娥”或“莪”、“鵝”。故桑黃的“黃”或指顏色或指質地,其中“桑臣”和“桑黃菰”可能為桑黃,但“桑耳”、“樹雞”、“樹鵝”和“桑鵝”等可能是木耳類(吳聲華 2012;包海鷹等2013,2017)。 [2] 
日本及朝鮮半島也有桑黃分佈,兩百多年前日本江户時代即把產於長崎縣男女羣島之女島,以及伊豆羣島之八丈島桑樹所長出的桑黃蕈當成漢方藥。當地日本人把桑黃稱為“Meshimakobu”(meshima指女島,kobu指瘤),即女島桑樹上生長的黃色瘤狀物真菌。朝鮮的古代醫書《鄉藥集成方》和《東醫寶鑑》均稱桑黃如靈丹妙藥。韓國人稱桑黃為“sanghuang”,和中文的發音類似。台灣山區民眾則稱桑黃為“桑仔菇”(吳聲華 2012)。 [2] 
桑黃長期以來存在種類認知的爭議,是藥用真菌中少見的。原因是這類黃黑褐色、硬質的大型多孔菌種類頗多,且不易從外觀來鑑別種類。 [2]  鄧叔羣將桑黃定名為針裂蹄,拉丁學名Phellinus linteus (Berk.&M.A.Curtis)。有關桑黃的認定尚有爭議,因此現階段生產栽培的桑黃是多個種的統稱,其中涵蓋鮑氏針層孔菌(Phellinus baumii)、火木針層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和裂蹄針層孔菌(Phellinus linteus)等,屬於針層孔菌屬(Phellinus Quel)。吳聲華通過形態學比較及核糖體內轉錄間隔區核糖序列的測定與比對,認定中國記載的桑黃是分佈於中國、日本、韓國的物種Inonotus sanghuang,其野外僅存在桑屬(Morus)的樹幹上。其團隊根據桑黃類羣及其核糖體DNA大亞基(LSUrDNA)和ITS序列測序分析的分子生物學結果及形態學特徵,對桑黃類羣進行了重新歸類,建立桑黃孔菌屬並命名Sanghuangporus Sheng H. Wu,L. W. Zhou & Y. C. Da,模式種為桑樹桑黃(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Sheng H.Wu,L. W. Zhou & Y. C. Dai),因此,按照Zhou等對桑黃分類地位的成果,桑黃是隸屬於真菌界(Fungi)、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傘菌綱(Agaricomy-cetes)、鏽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鏽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桑黃孔菌屬(Sanghuangporus)的一類真菌的統稱。 [1]  [3] 
有學者試圖從中國古籍的記載進行種類考證,如包海鷹等(2013,2017)進行了深入、詳盡的考證,根據歷代本草文獻所記載桑黃的特點,進行了生境、形態特徵和藥用功效等方面的分析比較,認為古代本草文獻所記載的中藥桑黃種類,最符合粗毛纖孔菌Inonotus hispidus (Bull.) P. Karst.)。然而,中國多本古籍的桑黃記載歷經兩千年,對於桑黃生境、形態特徵和藥用功效的説法出自歷代許多不同的人,他們所講述的桑黃並非單一種類,而是包含許多外觀類似的不同真菌種類。古代沒有顯微鏡可觀察顯微特徵,也沒有DNA鑑定技術,沒有能力把這些桑黃相似種類區分明白。民眾在野外見到的外觀類似桑黃的種類,依據現代真菌分類學,它們可能屬於FomitiporiaFulvifomesFuscoporiaInocutisInonotusPhellinusPhylloporiaPorodaedaleaSanghuangporusTropicoporus等相當多不同屬的成員(Dai 2010)。可見這些相似種類鑑定不易,更遑論古人。因此,古籍中對桑黃的記載是不同人對於不同種類的各説各話,無法作為桑黃種類分類研究的依據。 [2] 
粗毛纖孔菌在歐洲各國普遍分佈,在中亞及中國西北及華北地區,以及北非和北美洲亦有分佈。其子實體由生殖菌絲組成,質地相對較鬆軟,且為一年生。雖然在桑樹有發現,更多是生長在其他類別的闊葉樹樹種,例如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和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上等,對寄主樹種的專一性不強。然而,多數的桑黃相似種類,子實體除了有生殖菌絲,還有骨骼菌絲,因此質地堅硬,為多年生。粗毛纖孔菌在野生藥用菌行業中經營者不多,價格不高。 [2] 

桑黃現代研究

  • 現代桑黃的再興
桑黃的故事在中國源遠流傳兩千年,然而,桑黃在中華文化長流中卻是若有似無般,始終不是中藥的主流。現代桑黃引發的研究與興起則是近半世紀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於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後,導致當地癌症病例增加,但戰後發現長崎女島居民的健康情況明顯好於其他地方,其主要原因是服用了島上桑樹生長的桑黃,1968年日本學者發表了桑黃的抗腫瘤研究功效,發現桑黃具有明顯的抑制腫瘤的效果(Ikekawa et al. 1968;Shibata et al. 1968)。 [2] 
日本首先以現代科技發現桑黃神奇的抗癌效果,後來韓國也加大了對桑黃的研究和開發,並於20世紀90年代將桑黃菌絲體列為抗腫瘤輔助藥品。日本承認桑黃為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中國台灣也認可桑黃菌絲體為可食用真菌。桑黃在中華文化中流傳兩千多年,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卻是近數十年來在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得到認可,並得以合法商業生產與銷售。反而在中國大陸,桑黃仍停留在野生農產品的經營方式。近幾年隨着中國各地普遍栽培楊黃子實體,幾個省區開始進行中藥飲片的申報,試圖在產業形式上有所突破。 [2] 
桑黃名稱在中國流傳了近兩千年,且後期在日本和韓國流傳和使用,但學術界對桑黃種類的認識和拉丁學名使用模糊。雖然從古代文獻的記載中很難説明桑黃是哪個物種,但從東亞千百年來的民間使用經驗以及日本學者在上世紀60年代的研究,可以判斷桑黃為生長在桑樹上、質地較硬、背面黑褐色、腹面黃色的一種多孔菌。中國高等真菌的現代研究開始於鄧叔羣先生在1939年發表的《中國高等真菌》(Teng 1939),2010年戴玉成發表了中國鏽革菌科研究(Dai 2010)。在2012年前,沒有任何學術記載及標本館標本記錄顯示中國境內有長在桑樹上的桑黃真菌。在本世紀初,中國大陸與中國台灣相關分類專家們共同的想法,仍認為桑黃可能是一些外觀相似的種類,認為可能並非存在真正的單一桑黃種類。 [2] 
根據日本學者Ito(1955)的説法,100多年前在日本即以Fomes yucatanensis (Murrill) Sacc. & D. Sacc.或F. rimosus (Berk.) Cooke作為桑黃的拉丁學名。Imazeki(1943)把Fomes yucatanensis改名為Phellinus yucatanensis (Murrill) Imazeki。Teng(1939)把P. yucatanensis處理為Phellinus linteus (Berk. & M.A. Curtis) Teng的同義名,因此日、韓學者曾經有半世紀多采用Phellinus linteus裂蹄木層孔菌)作為桑黃的學名,Dai & Xu(1998)的研究發現P. linteus分佈於中美洲,不產於東亞地區,當時他們認為中、日、韓所產的桑黃應該是Phellinus baumii Pilát(暴馬桑黃),之後韓國Lim等人(2003)認同了這個結論,並在以後的10多年間P. linteusP. baumii被普遍當作桑黃的學名。但顧名思義,暴馬桑黃僅生長在東亞地區的暴馬丁香樹上而不生長在桑樹上。 [2] 
Teng(1939)首次報道Phellinus linteus在中國的分佈,在多個省區的許多種闊葉樹上有發現,但沒有提到桑樹,也沒有提到這個種與藥用菌桑黃有何關聯。劉波在1974年出版的《中國藥用真菌》一書中把桑黃的拉丁名稱列為Phellinus igniarius (L.) Quél.。因此上世紀不少中國學者把火木層孔菌P. igniarius當做桑黃。後來劉波在1978年第二版的《中國藥用真菌》中雖然把桑黃的拉丁名稱依然列為P. igniarius,但也參考了日本學者對桑黃種類的研究,在附註中説明桑黃真正的拉丁名稱應該是Pyropolyporus yucatanensis Murrill(即Phellinus linteus)(Liu 1978)。廣義的火木層孔菌是一個複合種,截至2020年知道有15種,在中國有10種(Zhou et al. 2016b),長在許多種類的闊葉樹,但沒有報道長在桑樹上。火木層孔菌在中國的野生藥用菌中不特別受到重視,經營者不多。 [2] 
  • 發現桑黃是新種
由於真正的桑黃種類仍未清楚,吳聲華邀請世界諸多多孔菌分類專家,對可能涉及的桑黃種類的標本材料進行了形態和系統發育研究(Wu et al. 2012),發現真正的桑黃是一個以前未描述的種類,為一個新種,命名為Inonotus sanghuang Sheng H. Wu,T. Hatt. & Y.C. Dai,該種主要分佈於中國、日本、韓國和緬甸等,且只生長在桑屬Morus活立木上。這項研究證實了中國確實有野生正宗桑樹桑黃的分佈,也驗證了2000年來中國藥用真菌桑黃醫藥傳奇的真實性(吳聲華 2012)。 [2] 
真正的桑黃種類如此晚才被學術界發現與確認,是因為野生桑樹桑黃數量少,過去數十年來中國學者又沒有和使用桑樹桑黃的山區民眾接觸和交流。韓國學者在2000年初進行桑黃種類研究(Kim et al. 2001;Jeong et al. 2005),其研究材料包括了真正的桑樹桑黃,但他們僅做了分子數據分析,沒有進行形態特徵差異與寄主樹種的關係分析。此外,他們的系統分析研究使用的相關種類太少,把桑樹桑黃與楊樹桑黃當成了同一種。 [2] 
韓國是桑黃研究大國,在桑黃新種、新屬發表之後,韓國學者Han等人(2016)承認韓國的藥用真菌桑黃的拉丁學名是Sanghuangporus sanghuang,而非過去長期使用的Phellinus linteus。最近韓國學者Han等人(2018)發表了桑黃線粒體全基因組,也將S. sanghuang定為桑黃正式學名。在桑黃新種、新屬相繼發表後,日本及韓國學者均接受桑黃的學名是S. sanghuang,無人提出質疑。因此,藉由分類學研究釐清了桑黃相似種類間的區別,再根據日、韓學者過去的桑黃研究材料基原種類分析,以及桑黃相似種類間功效高下比較結果,加以日、韓學者的承認,可以確認真正的桑黃種類就是桑樹桑黃: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2] 
  • 發現桑黃是新屬
桑黃過去長期列為木層孔菌屬(Phellinus Quél.)的種類,而2012年桑黃被以新種發表時被認為是纖孔菌屬(Inonotus P. Karst)的種類,這是因為系統發育分析表明桑黃及其相近種類與纖孔菌屬近緣。但纖孔菌屬為一系菌絲系統,即子實體全部為生殖菌絲,故質地較軟;木層孔菌屬為二系菌絲系統,子實體由生殖菌絲和骨骼菌絲組成,故質地堅硬。然而,桑黃及其相近種類也為二系菌絲系統,因此其質地堅硬,故早期的分類研究依據形態特徵將桑黃及相近種類列為木層孔菌屬。 [2] 
雖然桑黃及相近種類與纖孔菌屬近緣,但在系統發育中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分支(Wagner & Fischer 2002),而形態特徵與纖孔菌屬不同(桑黃為二系菌絲,纖孔菌為一系菌絲),因此桑黃及相近種類可能為一獨立的屬。Zhou等人(2016年)收集了更多的鏽革孔菌科種類,進行了多基因片段分析,該研究結果證實了桑黃及相近種類既不屬於纖孔菌屬,也不屬於木層孔菌屬,而是一個新屬,並建立了桑黃孔菌屬(Sanghuangporus Sheng H. Wu,L.W. Zhou & Y.C. Dai),桑黃的拉丁名稱也組合為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Sheng H. Wu,T. Hatt. & Y.C. Dai) Sheng H. Wu,L.W. Zhou & Y.C. Dai。過去認為和桑黃近緣的I. linteus(日本和韓國學者過去誤以為I. linteus是桑黃)等種類也不屬於纖孔菌屬和木層孔菌屬,也為一個新屬,命名為熱帶孔菌屬(Tropicoporus L.W. Zhou,Y.C. Dai & Sheng H. Wu)。桑黃孔菌屬和熱帶孔菌屬種類通常與其寄主樹木之間具有專化性,例如暴馬桑黃(S. baumii (Pilát) L.W. Zhou & Y.C. Dai)長在丁香屬(Syringa),小孔忍冬桑黃(S. lonicericola (Parmasto) L.W. Zhou & Y.C. Dai)長在忍冬屬(Lonicera),大孔忍冬桑黃(S. lonicerinus (Bondartsev) Sheng H. Wu,L.W. Zhou & Y.C. Dai)也長在忍冬屬,桑樹桑黃(S. sanghuang Sheng H. Wu,L. W. Zhou & Y. C. Dai)長在桑屬(Morus),楊樹桑黃(S. vaninii (Ljub.) L.W. Zhou & Y.C. Dai)長在楊屬(Populus),錦帶花桑黃(S. weigelae (T. Hatt. & Sheng H. Wu) Sheng H. Wu,L.W. Zhou & Y.C. Dai)長在錦帶花屬Weigela)。截至2019年,世界範圍內桑黃孔菌屬有14種(Wu et al. 2019),其中長在桑樹的只有桑樹桑黃一種。 [2] 
  桑黃孔菌屬14個種的親緣關 桑黃孔菌屬14個種的親緣關

桑黃形態特徵

桑黃子實體為擔子果,均具菌蓋,其呈不規則圓形或半圓形,菌蓋菌肉色深,有暗棕色、深褐色至灰黑色,新鮮時為木栓質,成熟衰老後為硬木質,菌蓋長徑3-21釐米,短徑2-12釐米。桑黃菌蓋相對的孔口表面蛋黃色至深棕色,菌肉同質或異質,厚2-8釐米。孢子卵圓形或近球形,淡黃色至暗黃色,壁厚明顯,形狀光滑。 [1] 

桑黃近種區別

桑樹桑黃以外的各種仿桑黃種類一般在市面上稱為雜樹黃。在中、日、韓等國市場上銷售最普遍的仿桑黃是野生或栽培楊樹桑黃(簡稱楊黃),該菌生長在山楊Populus davidiana Dode)活立木或倒木上,主要分佈在東北亞地區,野生年產量約有十幾噸,大概是桑樹桑黃兩倍。楊黃的簡易識別特徵是子實體背面邊緣有一明顯黃色寬帶,質量較桑樹桑黃輕,質地也比較軟。野生桑樹桑黃的價格約是野生楊樹桑黃的8-12倍。暴馬桑黃也分佈在東北亞,通常長在暴馬丁香樹活立木上,該種的野生數量較多。暴馬桑黃的特徵是子實體略呈貝殼型,孔口面凹陷且褐色,而桑樹桑黃和楊黃的子實體的孔口面通常為黃色。野生暴馬桑黃的市價較野生楊樹桑黃更低。大孔忍冬桑黃和小孔忍冬桑黃都生長在忍冬活立木上,孔口面也比桑樹桑黃顏色更深,這兩種也有少量野生子實體出售。大孔忍冬桑黃分佈在中亞地區,而小孔忍冬桑黃分佈在中國東北及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其子實體孔口是桑黃孔菌屬中最小的。錦帶花桑黃在中國分佈地區較廣,長在錦帶花樹活立木樹上或基部,子實體通常平伏反轉,孔口面淺褐色,目前市場也有少量出售。高山桑黃的外觀也很像桑黃,但邊緣較鋭。上述提及的幾種仿桑黃種類,子實體幾乎不會像桑樹桑黃可以長到1千克(甚至5千克)以上。 [2] 
還有一種子實體外觀與桑樹桑黃很像的仿桑黃,孔面顏色較桑樹桑黃略深一些,也可以長得相當大型,可達到1千克以上。該種由於長在紫油木(又稱清香木)樹幹,民間稱之為紫油黃或清香黃。不同的紫油黃子實體外觀亦有差異,有些跟桑黃非常相像。紫油黃雖然具有與桑樹桑黃非常像的外觀,卻不是桑黃孔菌屬的種類,而是黃層孔菌屬(Fulvifomes)中發表的一個物種。紫油黃與桑樹桑黃最主要的差別是子實層無剛毛。野生紫油黃的產量較桑樹桑黃多。 [2] 
經驗豐富的專家對於具有典型外觀的野生桑樹桑黃子實體可以從外觀鑑定種類,但是不典型的野生桑樹桑黃子實體的肉眼鑑定存在相當的難度。一些仿桑黃種類的子實體如果外觀長的像桑樹桑黃,也是可以亂真。 [2] 

桑黃產地生境

雞桑的葉片 雞桑的葉片
真正的桑黃在野外只生長在桑屬Morus)活立木樹幹上,根據憑證標本的寄主記錄、採集者的説明以及發表的文獻,可以歸納出野生桑黃主要生長在雞桑Morus australis Poir.)這個樹種上。雞桑與其他桑樹的不同在於葉片有時呈掌裂狀。但依據日本的文獻以及近幾年在中國浙江、四川、雲南、陝西等地發現桑黃也生長在家桑(主要是Morus alba L.)上。雞桑廣泛分佈在中國、東北亞和南亞。調查表明已經在中國西藏、四川、雲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山東、山西、河南、甘肅、陝西、吉林和台灣等地發現野生桑黃。韓國、日本和緬甸也發現了野生桑樹桑黃。野生桑黃的分佈與雞桑的分佈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可以推測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南亞地區也可能有野生桑黃,因為雞桑在這些國家有分佈。桑屬中其他的種類也可能生長野生桑黃,有待今後的研究確認(吳聲華等人,2016)。 [2] 
野生桑黃雖然分佈廣泛,通常散生在喜光的山區,故產量並不多。桑黃生長於較低温環境,在中國華南通常生長在中海拔山區,不生長在極低温的高山或高温的平原;在中國華北通常生長在低海拔丘陵,不生長在高海拔的山區;在中國台灣桑黃通常生長在海拔約1000米左右的山區,產量很少。在日本野生桑黃主要分佈在中部及南部地區,然而目前日本的野生桑黃也很難找到。 [2] 

桑黃栽培技術

桑樹桑黃還很難栽培,該種生長於活桑樹上,雖然桑樹桑黃對於桑樹生長有一定的危害,但兩者可以共同生活多年,甚至100年,一旦桑樹死了,生長其上的桑黃失去特定養分條件的支持而無法維持生存。因此,由段木或袋料培養桑黃子實體比較困難。接種桑黃菌種於活桑樹上長出子實體,理論上可行,技術的突破只是早晚的問題。最容易栽培出子實體的是楊黃,以袋料栽培長出子實體較快,但子實體外觀較不完整且質地較軟。段木栽培的子實體生長緩慢,外觀接近野生的子實體。中、日、韓皆有栽培楊黃子實體,市面上所謂的栽培桑黃子實體,大都是楊黃,並非桑樹桑黃。過去由於學者對桑黃和楊黃種類認識模糊,普通人更是無法辨別,楊黃成功栽培後,得到了廣泛推廣。栽培楊黃子實體不必然需要楊樹的段木或木料,許多闊葉樹種皆可作為栽培材料。截至2019年,北方常用殼鬥科的柞樹、南方常用桑枝作為楊黃的栽培材料,主要是這些樹種來源充足且成本較低。野生楊黃主要生長在中國東北山區,生長温度低。北方適合以段木栽培多年生楊黃子實體。南方較高温,並非楊黃的適宜生長環境,用段木栽培多年期生長的子實體較不宜,比較適合以袋料方式生產一年生長期以內的楊黃子實體。 [2] 
  • 原種固體培養
固體培養是楊樹桑黃菌種保存、篩選以及育種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楊樹桑黃固體培養可以從菌絲或孢子開始,楊樹桑黃與大多數食藥用菌的差別是生長緩慢。楊樹桑黃菌絲在固體培養基中生長時呈現毯狀或放線狀,楊樹桑黃菌初生菌絲白色,然後逐漸變成淡黃色,楊樹桑黃菌絲鋪滿整個培養基,衰老時培養皿中央生的菌絲黃褐色,相對年輕的邊緣淡黃色。由於生產單位引種差異,栽培過程中菌種變異等原因,楊樹桑黃菌絲的固體培養條件會有所差異。固體培養菌絲體,一般採用葡萄糖作為碳源,蛋白腖、牛肉膏作為氮源。發現培養基的成分與比例與品種關係較大,需要仔細對比,篩選出適合自己生產用種的條件。固體培養菌絲適宜生長温度28~32℃,沒有報道變温培養對楊樹桑黃菌絲生長髮育影響的報告,整合培養過程需黑暗避光培養。 [1] 
  • 菌絲液體發酵
楊樹桑黃液體培養主要用作生產種的培養,直接用液體菌絲作為原料進行加工與銷售的還處於研發階段。但是液體培養筒便、可控、規模化是當前藥用真菌研究及應用的重要方向。在楊樹桑黃液體發酵時,可以使用調節pH、裝液量、接種量等方法優化楊樹桑黃液體發酵培養條件。在楊樹桑黃的液體培養過程中,調節發酵液的pH值和監控pH值控制發酵進程以及判斷髮酵終點的方法在生產種應用較多。當然也有很多研究以楊樹桑黃的次生產物判斷與調節液體發酵條件。一些研究表明玉米粉是楊樹桑黃液體發酵培養基最合適的碳源,氮源採用酵母膏;或者加入桑葉或桑枝的水提物刺激以提高楊樹桑黃菌菌絲體的生物量。但是我們認為液體發酵作為生產用種時,更應該考慮的是接種後楊樹桑黃菌絲在發菌過程中的生長速度、強壯性以及污染情況。液體發酵培養基調整為pH6.5,裝液量為三角瓶的1/3,培養温度控制在26~28℃,搖牀轉速設為150~200轉/分鐘的條件較為適宜。楊樹桑黃的規模化生產已初步成功,利用連續進料不間斷髮酵的技術越來越多的投入生產應用中。 [1] 
  • 人工子實體栽培
楊樹桑黃人工子實體栽培在日本和韓國研究較早。在韓國,企業採用室外遮陰棚木段栽培楊樹桑黃取得成功,楊樹桑黃的人工栽培研究在日本也取得成功,並進行了產業化生產。中國國內楊樹桑黃的栽植基本上有2種模式,一種是椴木栽植,選取桑樹、櫟樹等雜木分段、消毒、接種、發菌最後到出菇。木段長度在20~30釐米,直徑多為15~20釐米以上。一種是人工袋料栽培,配方以桑樹木屑為主,木屑含量達到70~80%,配以稻殼或棉籽殼,加入玉米粉或麥麩,適當加入一定量蔗糖和石灰等,含水量很重要,要嚴格控制在60~65%。也有報道在人工袋料中加入豆粕,還有研究加入腐熟的雞糞等,報道中添加的種類很多。楊樹桑黃菌在菌棒發菌階段應控制温度在26~28℃,置於黑暗條件下進行培養。一般在發菌室內採用恆温培養,35~45天菌絲即可長滿菌袋。大約再過10~15天菌絲由白色和淡黃色轉變成暗黃色時,楊樹桑黃培養袋在部分區域呈現瘤狀凸起,當室外温度超過20℃,就可以轉移到出菇室進行培養。 [1] 
楊樹桑黃子實體的栽培設施主要為塑料大棚,大棚一般採用食用菌大棚專用的散射光薄膜,又稱為綠白膜,能夠起到降温與遮陽的目的。在菌棒入棚後可以在菌袋中上部以月牙形環割。楊樹桑黃屬於喜温型真菌,大棚內控制出菇温度25~30℃。高温高濕的環境條件有利於出菇生長。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可以通過灌溉的方法調節土壤濕度在50~60%,通過噴淋的方法調節空氣濕度達90%左右。濕度過大容易造成棚膜滴水,並滋生雜菌,大棚濕度一般控制在90~95%為宜。楊樹桑黃子實體形成和生長要刺激,白本合出菇大棚的需求,也就是光照強度1000勒克斯左右。楊樹桑黃的生長需要呼吸,通風是子實體形成的重要環節,在高温季節,創造通風的環境也利於降低温度,有研究表明有意識增大白天與夜間的温差,有利於楊樹桑黃生長。楊樹桑黃大棚的通風要因地制宜,遇到風雨天氣等特殊情況還應具體分析。當然現代化温室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如採用噴霧降温或強力通風扇的換氣的方式進行通風與降温。 [1] 

桑黃下級分類

14種(截至2019年)
中文名
學名
產地生境
圖片
高山桑黃
Sanghuangporus alpinus (Y.C. Dai & X.M. Tian) L.W. Zhou & Y.C. Dai
生長在忍冬屬(Lonicera)活立木上。分佈於中國西南地區高海拔山區。
高山桑黃子實體 高山桑黃子實體
暴馬桑黃
Sanghuangporus baumii (Pilát) L.W. Zhou & Y.C. Dai
生長在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subsp. amurensis (Ruprecht) P. S. Green & M. C. Chang)活立木上。分佈於中國華北和東北,以及韓國、日本和俄羅斯遠東地區。
暴馬桑黃子實體 暴馬桑黃子實體
木質桑黃
Sanghuangporus ligneus Ghobad-Nejhad
生長在高加索忍冬(Lonicera caucasica Pall.)活立木上。分佈於伊朗。
木質桑黃子實體 木質桑黃子實體
小孔忍冬桑黃
Sanghuangporus lonicericola (Parmasto) L.W. Zhou & Y.C. Dai
只生長在忍冬屬(Lonicera)的活立木上。分佈於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
小孔忍冬桑黃子實體 小孔忍冬桑黃子實體
大孔忍冬桑黃
Sanghuangporus lonicerinus (Bondartsev) Sheng H.Wu,L.W. Zhou & Y.C. Dai
只生長在阿特曼忍冬Lonicera altmanni Regel)活立木上。分佈於中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
大孔忍冬桑黃子實體 大孔忍冬桑黃子實體
小囊桑黃
Sanghuangporus microcystideus (Har. & Pat.) L.W. Zhou & Y.C. Dai
寄主不明確。分佈於非洲的坦桑尼亞等。
皮氏桑黃
Sanghuangporus pilatii (Černý) Tomšovský
生長在楊樹上。分佈於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等。
皮氏桑黃子實體 皮氏桑黃子實體
櫟樹桑黃
Sanghuangporus quercicola L. Zhu & B.K. Cui
生長在櫟樹。分佈於中國河南省和重慶市。
櫟樹桑黃模式標本 櫟樹桑黃模式標本
桑樹桑黃
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Sheng H. Wu,T. Hatt. & Y.C. Dai) Sheng H.Wu,L.W. Zhou & Y.C. Dai
生長在雞桑的活立木或半活立木,偶爾也生長在家桑活立木上。分佈於中國暖温帶和温帶多個省區省市,以及韓國、日本和緬甸。
漆樹桑黃
Sanghuangporus toxicodendri Sheng H. Wu,B.K. Cui & Guo Z. Jiang
生長在漆屬的活立木上。分佈於中國湖北。
楊樹桑黃
Sanghuangporus vaninii (Ljub.) L.W. Zhou & Y.C. Dai
只生長在楊屬(Populus)的活立木和倒木上。分佈於中國東北,以及韓國、俄羅斯遠東、日本和美國。
楊樹桑黃子實體 楊樹桑黃子實體
錦帶花桑黃
Sanghuangporus weigelae (T. Hatt. & Sheng H. Wu) Sheng H. Wu,L.W. Zhou & Y.C. Dai
生長在錦帶花屬的活立木或倒木上。分佈於暖温帶多個省區,以及韓國和日本。
錦帶花桑黃子實體 錦帶花桑黃子實體
韋爾桑黃
Sanghuangporus weirianus (Bres.) L.W. Zhou & Y.C. Dai
生長在胡桃屬(Juglans)的活立木或倒木上。分佈於美國。
韋爾桑黃子實體 韋爾桑黃子實體
環區桑黃
Sanghuangporus zonatus (Y.C. Dai & X.M. Tian) L.W. Zhou & Y.C. Dai
生長在活闊葉樹立木上。分佈於中國海南、雲南,斯里蘭卡。
環區桑黃子實體 環區桑黃子實體
參考資料: [2] 

桑黃主要價值

桑黃在傳統中醫藥中主要用於治療盜汗、痢疾、血淋、脱肛瀉血、臍腹澀痛、閉經、帶下、脾虛泄瀉等。桑黃含有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氨基酸、多糖、三萜、黃酮類、酚類等營養活性物質,具有增強免疫、抗炎、抗流感、抗氧化等藥理作用。 [3] 

桑黃保護現狀

  • 野生桑樹桑黃現狀
由於日、韓野生桑黃日漸稀少,因地緣接近,20年前(截至2019年)日、韓學者到中國東北地區尋找野生桑黃,後來因為日、韓能夠栽培桑黃(其實是楊黃),後來不來中國找野生桑黃了。然而,這幾位早期受託尋找桑樹桑黃者,多年來仍在持續收集及銷售野生桑黃。2012年桑樹桑黃新種發佈後,桑黃在中國的知名度逐年提高,也帶動桑黃採集活絡,從早期中國年採收約1-2噸,前幾年3-5噸,這幾年每年採集量達到5噸以上。野生桑黃在西藏南部及東南部產量較多,雲南、四川、湖南、湖北、陝西山區也有些產量,河南、甘肅、浙江最近也零星採獲。野生桑黃在中國經過多年的採收後,產量逐年減少,較大型的子實體需要10年以上長成,中國老產區的野生桑黃子實體多為較小型的。5年前在緬甸發現大量野生桑黃,因此近5年來(截至2019年)在中國營銷的野生桑樹桑黃,約5成是來自緬甸。桑黃新發現的產區才能採到大型的子實體。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