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桑科桑屬植物)

鎖定
桑(Morus alba L.) [1-2]  ,通稱桑樹, [1]  又稱白桑、 [3]  家桑、蠶桑,是桑科桑屬的落葉喬木或灌木。樹皮厚,灰色,具不規則淺縱裂。葉卵形或廣卵形,邊緣鋸齒粗鈍,有時葉為各種分裂,表面鮮綠色。 [1]  花單性,雌雄異株, [4]  雌雄花序均為穗狀。 [5]  聚花果卵狀橢圓形,成熟時紅色或暗紫色。花期4~5月,果期5~8月。 [1] 
桑原產於中國北部和中部,世界各地及中國南北各省區有栽培。 [1]  一般生長於海拔1200m以下的山區和平原。桑是陽性樹種,喜光,喜温暖濕潤,耐寒、耐旱,但不耐澇。 [3]  桑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在中國文化中留下了許多典故、熟語,如“桑梓”“桑榆”“滄海桑田”等。 [6-7] 
桑葉為養蠶的主要飼料, [1]  也可用作牲畜飼料,或製成桑葉茶等產品。 [8]  果實稱“桑椹”, [9]  可生食,也可榨果汁、釀酒等。 [10]  桑的葉、根、果實及枝條均可入藥。 [11]  樹皮纖維柔細,可作紡織原料、造紙原料;木材堅硬,可作為傢俱、樂器、雕刻等的用材。 [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Morus alba L. [1] 
別    名
桑樹、家桑、蠶桑、 [1]  白桑 [3] 
植物界(Plantae) [12] 
維管植物門(Tracheophyta) [12] 
木蘭綱(Magnoliopsida) [12] 
薔薇目(Rosales) [12] 
桑科(Moraceae) [12] 
桑屬(Morus [12] 
桑(Morus alba L.) [12] 
分佈區域
桑原產於中國北部和中部,世界各地及中國南北各省區有栽培 [1]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2] 

植物學史

引種栽培歷史

12世紀桑被傳播到了歐洲,隨後西班牙人在征服拉丁美洲後又將桑傳播到了拉美。在合成絲綢被髮明以前,歐洲和美洲為生產絲綢大量栽培桑樹。桑還被引種到澳大利亞並歸化,在澳大利亞的一些州被視為雜草。 [13] 
中國秦漢時期的《氾勝之書》《農桑指要》《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諸多著作都記錄了桑的栽培技術,許多史志中也收錄了有關蠶桑經濟的文獻。《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齊、魯千畝桑麻”,可見漢代時中原地區也已經成為桑樹栽培繁盛的區域。漢末孫權下令保護吳地農桑產業發展,五代時期有“桑麻蔽野”“春巷摘桑喧叱女”的記載,唐代李白在路過金陵時寫到“吳地桑葉,吳蠶己三眠”,可見唐朝前後江南的桑樹栽培已十分興盛。明朝以來隨着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的發展,江南和珠三角的桑樹栽培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產生了桑園經濟、桑爭稻田、基塘農業等新現象。 [6] 

歷史記載

中國是有文獻記載最早栽培桑樹的國家。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桑”字的不同字形,先秦以來的文獻開始出現了許多關於桑的記載,如《詩經》“愛求柔桑,南山有桑”。春秋戰國時期桑的栽培已經發展到可觀的水平,巴蜀地區桑樹栽培及絲帛產業已開始興盛,蜀錦作為名貴衣料受到追捧;根據《史記》《呂氏春秋》,桑葉之爭引發了楚、吳兩國的一場戰爭,可見桑蠶產業在江南地區也已經成為經濟支柱產業之一。 [6] 

形態特徵

桑是落葉喬木或灌木,高3~10m或更高,胸徑可達50cm。 [1] 
植株全體 植株全體

莖和葉

樹皮厚,灰色,具不規則淺縱裂;冬芽紅褐色,卵形,芽鱗覆瓦狀排列,灰褐色,有細毛;小枝有細毛。葉卵形或廣卵形,長5~15cm,寬5~12cm,先端急尖、漸尖或圓鈍,基部圓形至淺心形,邊緣鋸齒粗鈍,有時葉為各種分裂,表面鮮綠色,無毛,背面沿脈有疏毛,脈腋有簇毛;葉柄長1.5~5.5cm,具柔毛;托葉披針形,早落,外面密被細硬毛。 [1] 
葉

花單性, [1]  雌雄異株, [4]  雌雄花序均為穗狀, [5]  腋生或生於芽鱗腋內,與葉同時生出;雄花序下垂,長2~3.5cm,密被白色柔毛,雄花花被片寬橢圓形,淡綠色。花絲在芽時內折,花葯2室,球形至腎形,縱裂;雌花序長1~2cm,被毛,總花梗長5~10mm,被柔毛,雌花無梗,花被片倒卵形,頂端圓鈍,外面和邊緣被毛,兩側緊抱子房,無花柱,柱頭2裂,內面有乳頭狀突起。 [1] 
雌花序 雌花序
雄花序 雄花序

果實及種子

聚花果卵狀橢圓形,長1~2.5cm,成熟時紅色或暗紫色。 [1]  每個小漿果內有種子,扁卵形,黃褐色或淡黃色,由種皮、胚和胚乳組成。 [14] 
果實 果實

分佈範圍

桑原產於中國北部和中部,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中亞、歐洲大陸、美國、墨西哥、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均有栽培,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一些州、省已歸化。 [1-2]  [13]  [15] 

生長環境

桑在中國由東北至西南各省區、西北至新疆均有栽培, [1]  一般生長於海拔1200m以下的山區和平原。 [3] 

生長習性

桑是陽性樹種,喜光,喜温暖濕潤,耐寒,可耐-40°C的低温;耐旱,不耐澇。抗污染,抗風,耐煙塵,抗有毒氣體。桑是深根性樹種,根系發達,生長快,萌芽力強。喜深厚、疏鬆、肥沃的土壤,在各種土質的土壤上都可以生長,以土層深厚疏鬆、排水良好、有適量水分和肥力、微酸性或中性的沙質壤土最佳,在鹽鹼地上易生長不良。 [9]  [16]  [17]  [18]  桑每年4~5月開花,5~8月果實成熟。 [1]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桑的花是風媒花,雄花的開花過程中,內彎的雄蕊會在25微秒內伸直,將花粉爆發地彈射到空氣中,並使花瓣以超過半音速的速度反彈。這是在植物學中已知的最快的運動,接近植物運動的理論極限。 [19] 
雌花受精後發育形成小漿果。多數小漿果着生在一個果軸上,即所謂的桑椹。果肉中有種子,種子較短命,在自然環境中存放數月則大部分喪失發芽力。 [14] 

人工繁殖

播種繁殖
採集紫黑色的成熟的桑椹,將其搗爛,在水中洗去果皮、果柄等雜物得到種子,慢慢陰乾。播種採用春播或夏播均可,在4~6月播種。播種用條播或撒播。播種後要用稻草、麥稈蓋住畦面以保濕。 [16]  [20] 
扦插繁殖
桑的扦插分為硬枝扦插和綠枝扦插。硬枝扦插宜春季進行,扦插前用萘乙酸或吲哚乙酸等藥劑處理以促進生根,扦插時將插穗放在温暖、濕潤處,蓋上細沙,注意保濕。綠枝扦插則利用夏伐的新梢製成插穗,用扦插處理藥液浸泡插入焦糠或黃沙和細壤土拌合的扦插基質,邊插邊噴水,插後蓋塑料薄膜及遮陽棚以保濕、遮蔭,每日噴水。 [20] 
壓條繁殖
每年春季桑樹發芽前進行。把枝條壓至橫向倒伏,促進枝條的下部發新芽, 發芽後將枝條連同芽埋入土中並壓實。壓條生根且新梢露出地面時切斷與母株的連接,即成為新的植株。 [16] 
嫁接繁殖
應在晴天剪取枝條充實、冬芽飽滿、無病蟲害的枝條作接穗。嫁接方式有袋接、揭皮根接、根袋接、倒袋接、簡易芽接等。嫁接10~15日後應檢查插穗是否成活,未成活的需補接。應注意摘除從砧木生出的芽, 適量澆水施肥促進新梢生長,防範病蟲害。 [16]  [20] 

栽培技術

整地

培育桑樹苗木應選擇背風向陽、日照充足、地勢平坦、土質肥沃的土地,避免在鹼性土壤或鹽鹼地上栽培。桑在生長髮育中對水分的需求較大,但又不耐水澇,因此育苗地塊應有足夠的水源供應且排水暢通。 [16]  [17] 
栽植苗木前應先整地。桑樹苗木栽培要求土壤疏鬆,無石礫、雜草、根茬、秸稈等雜物。種植地塊應深耕,同時噴施敵百蟲等藥劑對土壤消毒,施糞肥、磷肥,為桑樹苗木的發育創造適宜的條件。 [8]  [16]  [17] 

定植

桑樹苗木的定植分為溝栽和穴栽。成片密植時一般採用溝栽,非成片栽培或密度稀疏時可穴栽。定植一般在落葉後至翌年春季發芽前進行,夏、秋季多雨的地區也可夏、秋栽。定植時應先施有機肥,蓋上一層細土,豎直栽入苗木並使根部伸展,再填土並踩實。定植後要澆定根水,以後仍應視情況澆水。 [20] 

水肥管理

為桑樹灌水時機應根據立地條件、土壤質地、晴天時間、樹形等要素決定,一般連續晴天超過7日即應灌水,坡地沙壤土、低幹樹型等條件下灌水應更勤。春夏多雨季節一般要為桑樹進行排水;地下水位高、地勢低窪、土質黏重冷潮的地區更應注意排水,可用粉煤灰等改良土壤黏性,提高土壤透水、透氣能力。 [20] 
為促進桑樹的葉或果實的生長髮育,確保豐產,應為桑樹合理施肥,施肥應以有機肥為主。施肥分為春、夏、秋、冬肥。春肥補充發芽消耗的養分,以氮肥為主;夏季是桑樹生長旺盛的時期,夏肥能促使枝葉生長旺盛,以速效性肥為主;秋肥能提高秋葉品質、增強植株抗寒力,應於8月底以前施肥,以速效性肥為主;冬季桑樹落葉後施冬肥以提高土壤肥力,施遲效性的有機肥。還可輔以葉面肥以提高桑葉的產量和品質。 [17] 

剪定

蠶桑的剪定
蠶桑剪定的目的是為了控制樹形樹勢,改善樹冠通風透光條件,促進枝葉生長,防止大小年現象,實現桑葉穩產、高產、優質。應根據壯條數量、位置、方向適當修剪,使枝條保持向四面張開,通風透光;剪除不良枝條,留下粗壯良枝;根據樹型的發展趨勢修剪,選留壯枝。 [17] 
果桑的剪定
果桑的剪定一般以自然開心形的樹形為目標,樹形培養較容易。剪定方法主要包括疏枝、短截、回縮和緩放,剪定通常在春季發芽前進行,去除過密、病蟲、細弱和乾枯枝,對結果母枝可輕剪或緩放。可在固定位置進行雙枝更新,形成永久性結果枝組。對下垂或衰弱的主幹枝要回縮更新,在良好分枝處修剪,提高枝頭角度,以提高桑椹產量和品質。 [17] 

收穫

桑葉的收穫
按收穫時間分為春葉和夏秋葉。春葉收穫時,根據蠶齡選擇收穫的位置,一、二齡小蠶選擇採取枝條上部的適熟片葉;三、四齡採取止芯芽,可結合剪採細小條葉;五齡分批伐條收穫。夏葉收穫時,對小蠶選採適熟片葉,對大蠶選採疏芽葉的新梢下部葉片,注意不應採摘過度;秋葉也要根據蠶齡和時期選取不同部位的葉片,保留部分葉片進行光合作用,避免全部採光。夏秋葉收穫時應使用採葉器,留下葉柄,避免損傷樹皮和芽包。 [20] 
桑椹的收穫
桑椹一般在5月成熟,成熟的表現為由紅變紫,果梗由青變黃白;收穫期約20日。最佳採摘時間是清晨,以防桑椹被風吹落。桑椹不耐儲藏和運輸,戴上醫用無菌手套用手採摘最佳,對於採摘不到的果實,可以使用震動法,用乾淨的塑料軟布或布單撐開接收落果。收穫的桑椹應避免擠壓和暴曬,儘快銷售或加工。 [17] 

病蟲防治

桑的主要病害有桑萎縮病、灰黴病、白粉病、炭疽病等。桑萎縮病的症狀有3種,萎縮型表現為枝條細短,葉質粗糙,生長緩慢;黃化型表現為葉片黃化、捲縮;花葉型表現為葉片側脈間出現黃綠色斑塊;用剪除病枝、藥劑防治媒介昆蟲、土黴素浸泡、硫脲嘧啶噴霧預防或治療。灰黴病多發於潮濕的桑園,表現為樹體產生病斑,發生灰白色絨毛狀的黴菌層;用託布津或根腐鈴噴灑治療。白粉病危害葉片,使葉片出現白粉狀的黴斑,影響葉片品質;用託布津防治。 [17] 
桑的主要蟲害有桑毛蟲、桑尺蠖、桑天牛等。桑毛蟲全國均有,幼蟲危害桑芽、桑葉,影響桑樹發芽和桑葉產量;可用摘除被害的葉並踩死幼蟲,或噴施敵敵畏的方式殺滅。桑尺蠖在春季新芽萌發時的危害最嚴重,啃食完新芽後還會啃食周邊的枝條皮層,影響春葉產量;可用人工捕捉、噴施敵敵畏的方式消滅。桑天牛幼蟲蛀桑樹的枝幹,成蟲啃食枝條皮層,嚴重時可致全株枯死;用人工捕捉成蟲、摧毀蟲卵、向蟲孔注射殺螟松等方式防治。 [20] 

主要價值

飼用價值

桑葉被作為蠶的主要飼料,用以獲得蠶繭中的絲,是絲綢產業中的基礎,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利用歷史。 [1]  [11]  此外,桑葉也可以作為牲畜飼料,適口性好,消化率高,既可以製成青貯飼料,也可以打成粉末摻入其他的飼料,用於飼養牛、羊、豬、雞、兔等牲畜。 [8]  [20]  [21] 

食用價值

桑的聚花果被稱為“桑椹”, [9]  成熟時果質油潤,食感酸甜、多汁,且含有維生素、鈣、鐵、鋅、硒等營養素,被譽為“21世紀的最佳保健水果”, [10]  [17]  [22]  可生食,也可用於榨汁,制果凍、果酒、桑椹乾等食品。桑葉含有黃酮、多糖等多種營養素,可製成桑葉茶、桑葉汁飲料等產品。 [8]  [20] 
桑椹 桑椹

藥用價值

桑的葉、根、枝條、果實均可入藥。桑葉能疏散風熱、清肺、明目,主治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咳嗽胸痛、咽乾口渴、目赤腫痛等病症;桑葉露(桑葉的蒸餾液)及桑葉汁也有清熱明目的功效。桑根味微苦,性寒,可清熱定神;根皮稱“桑白皮”可瀉肺平喘、利尿消腫,主治肺熱咳喘、小便不利、水腫等。桑枝能祛風濕、通經絡,行水氣;枝條灼燒後瀝出的液體“桑瀝”,樹皮中的汁“桑皮汁”,柴灰汁的濾液蒸發產生的結晶“桑霜”均能清熱解毒。果實稱“桑椹子”,能滋陰養血、生津潤腸,主治頭暈目眩、腰痛、耳鳴、失眠、口渴、便秘等症。 [11] 

經濟價值

從桑的枝條剝下的樹皮含有大量纖維,可作為製造人造棉、人造絲、紙張等的原料。桑的枝條鋸成的木屑可以用作培養香菇、金針菇、黑木耳等的培養基。木材堅硬,可用於傢俱、樂器、雕刻等的用材。 [1]  [20] 
桑基魚塘是一種立體的生態農業模式,即在魚塘的基上種植桑樹,桑葉用於飼養蠶以生產絲綢,蠶的糞便餵魚,塘底的泥土肥桑。這種模式實現了對桑、蠶、魚的物質生產的綜合利用及相互促進,節約了生產成本,又實現了生態平衡。 [20]  [24] 

生態價值

桑樹是深根性樹種,根系發達,有一定的耐旱和抗鹽鹼能力、重金屬耐受力及富集能力,可以作為生態防護林、城市綠化帶以及荒漠化、鹽鹼地、重金屬治理用的樹種。 [23] 

物種危害

桑因養蠶業被引種到世界各地,由於其適應性強,繁殖、生長迅速,已在世界的許多地區歸化,並取代當地的植物。桑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國與固有種紅果桑(Morus rubra)雜交併逐漸取代紅果桑,紅果桑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國康涅狄格州和馬薩諸塞州已被列為瀕危物種。研究表明,桑及其雜交種在適應性比紅果桑更有優勢,且桑可能將根部傳染病傳播給本地的紅果桑。 [15] 
美國五大湖地區各州將桑列為4級入侵植物。南非將其列為3級入侵植物,在生物控制保護區以外禁止栽培。桑在歐洲的入侵風險評估得分為25分,被認為有中等風險。 [15] 

植物文化

繪畫

中國古代關於桑的繪畫往往表現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北宋畫院作品《桑枝黃鳥》是一幅典型的作品:畫中一隻黃鸝金雞獨立地站在桑樹的枝頭,仰首銜着一串桑椹。畫中的黃鸝與桑枝、桑葉、桑椹都被刻畫的栩栩如生,色彩和筆法的運用精湛細膩,自然流暢。 [6] 
桑枝黃鳥(台北故宮藏) 桑枝黃鳥(台北故宮藏)
中國清朝的閔貞創作的《閔貞採桑圖軸》描繪了桑樹下女子採桑的場景。女子一邊仰視枝頭的桑葉,一邊用杆子敲打樹枝,同時用籃子接住落葉。人物形象生動而自然,打桑的姿勢流暢而真實,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力和紮實的繪畫功底。 [6] 
閔貞採桑圖軸(故宮博物院藏) 閔貞採桑圖軸(故宮博物院藏)

語言文學

因為植桑、養蠶而興起的桑蠶文化,孕育了桑的各種典故、意象。陶淵明寫道“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以桑、麻等作物的樣子烘托出恬靜的鄉村生活,表達了自己悠然自得,熱愛田園的心情。 [1]  許多熟語種借用了桑這種農村常見的樹木指代家鄉、家園,如“桑梓”即是由於中國古代常在住宅旁栽桑樹和梓樹,後世便用桑梓指家鄉;“桑榆”則是指太陽已落在西邊的桑樹和榆樹間,比喻人的晚年;“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遷無常。 [7] 
參考資料
  • 1.    桑 Morus alb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4-03-23]
  • 2.    Morus alba L. |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 Kew Science  .POWO[引用日期2024-03-23]
  • 3.    孫立元,任憲威.河北樹木志[M]: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92-93
  • 4.    朱娟,劉剛,肖娟等.桑樹不同性別組合種植模式下的生物量[J].生態學雜誌,2016,35(09):2336-2340
  • 5.    桑屬 Moru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4-03-23]
  • 6.    王立. 桑的栽培演化與農耕文化及其資源利用[D].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20:7-13,21-22
  • 7.    王茜齡,餘亞聖,餘茂德.桑文化價值淺析[J].蠶學通訊,2012,32(01):59-61
  • 8.    龔文建.桑樹的栽培技術及其利用[J].現代園藝,2012(12):53-54.
  • 9.    賀士元.河北植物誌(第二卷):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282-283
  • 10.    史星雲,徐珊珊,柳麗萍等.基於主成分分析果桑品質評價模型的建立[J].中國果樹,2024(03):54-59.
  • 1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上海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510-533
  • 12.    Morus alba  .物種2000[引用日期2024-03-23]
  • 13.    White mulberry (Morus alba)  .Feedipedia[引用日期2024-03-23]
  • 14.    龔壘.桑樹高產栽培技術[M]:金盾出版社,1995:7
  • 15.    Morus alba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引用日期2024-03-23]
  • 16.    趙鵬展,劉秀香,聶強.桑樹栽培管理[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0,13(02):31-32
  • 17.    侯振華.桑樹栽培新技術:瀋陽出版社,2010:2-3,12-14,38-42,47-48,53-54,86-87,119-122,126
  • 18.    任迎虹.桑樹快速豐產栽培技術: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7,28
  • 19.    Taylor, P.E., Card, G., House, J. et al. High-speed pollen release in the white mulberry tree, Morus alba L.[J]. Sex Plant Reprod 19, 19–24 (2006)
  • 20.    鄧文,吳恢.桑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3-27,40-43,84,93-94,111,113-115,118-125,137-138,144-145
  • 21.    杜周和,劉俊鳳,左豔春等.桑葉的營養特性及其飼料開發利用價值[J].草業學報,2011,20(05):192-200
  • 22.    楊勝特,王文學.貴州果桑栽培管理技術要點[J].農技服務,2020,37(04):72-74
  • 23.    蔣勇兵,顏新培,黃仁志等.桑樹的生態應用前景[J].中國蠶業,2018,39(03):45-51.
  • 24.    吳懷民,金勤生,殷益明等.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的成因與特徵[J].蠶業科學,2018,44(06):947-95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