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桑(拼音:sā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枝繁葉茂的桑樹,本義即桑科植物桑樹。也指桑葉。引申指採桑。又指種桑養蠶。植桑養蠶是中國傳統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桑”常並提,指種植和紡織。
中文名
拼    音
sāng
部    首
又、木
五    筆
CCCS [3] 
倉    頡
EEED [3] 
鄭    碼
XSXF [3] 
筆    順
橫撇、點、橫撇、點、橫撇、點、橫、豎、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2149) [1] 
平水韻
下平七陽 [4] 
注音字母
ㄙㄤ
筆畫數
2+8,6+4(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上下或上中下結構
異    體
桒*、槡、枽、𣕐、𦶫(*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6851
四角碼
7790₄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象形字,甲骨文(圖1)描畫的就是一棵樹。上有樹冠,下有樹根,樹葉長得很茂盛,表示這就是桑樹。在戰國文字中,兩側的枝葉與樹形脱離,上部似“芔”形(圖2)。在小篆中,枝葉已完全與樹形脱離。許慎《説文解字》認為小篆的“桑”字是個會意字,它由三個“又”字和一個“木”字組成。三個“又”字重疊在一起為“叒”,讀ruò,像桑樹葉子重疊的形狀。下面的“木”字表示樹木。也有人認為,這三個“又”字不是表示重重疊疊的桑葉,而是表示許多手在摘桑葉。因為古代的“又”字表示手,在這表示桑樹葉可以養蠶,桑葉必須用手去摘。秦代《睡虎地秦簡》的文字中,將“叒”筆畫拉直,寫作桒(圖3、4);“桑”是由小篆字形楷化而來的。現代採用“桑”為規範字體,“桒”則為異體字。 [2]  [5] 
桑本義指桑樹,為一種落葉喬木。中國是栽桑養蠶最早的國家。甲骨文的“桑”字説明至少在殷商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植桑養蠶。周朝時,桑樹的種植已經非常普遍。《詩經》中有很多篇章都提到桑。如《魏風·十畝之間》寫道:“十畝之間兮,桑者閒閒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閒閒,男女往來的樣子。泄泄,形容人數眾多。意思是採桑的人很多。
桑樹最重要的用途是飼蠶,飼蠶用的是桑葉。最重要的部分當然能代表全體,故桑又指桑葉。《詩經·衞風·氓》:“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樂府詩《陌上桑》“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漢代王充《論衡·商蟲》:“夫蟲食谷,自有止期;猶蠶食桑,自有足時也。”這些桑字都指桑葉。
種桑在古代是很重要的農事活動,往往以農桑、耕桑代指農業。如“農桑”指種植和紡織,“桑麻”代指農家生活。成語“滄海桑田”原出晉葛洪《神仙傳·王遠》:“麻姑自説,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桑田”代指豐腴的土地。後以滄桑之變,喻指世事的巨大變化。 [16-1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桑科桑屬落葉喬木。葉子卵形,花黃綠色。葉子是蠶的飼料。
mulberry
《詩經·鄭風·將仲子》:“無逾我牆,無折我樹桑。”
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桑麻;桑土;桑梓
桑葉。

《詩經·衞風·氓》:“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荀子·賦》:“冬伏而夏遊,食桑而吐絲。”
採桑
指蠶桑之事。

王符《潛夫論·浮侈》:“一婦桑,百人衣之。”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雜着》:“一片平沙皆沃土,誰為長慮教耕桑。
農桑;桑麻
(Sāng)古地名。故址在河南省靈寶市北。

聞一多《古典新義·釋桑》:“‘辛未卜,何貞王其田亡巛(《前》四·四一·四)’……古稱田獵之地曰田,桑為殷田獵之地,故亦曰桑田。”

(Sāng)姓氏用字。



動詞
採桑葉。

漢書·元后傳》:“春幸繭館,率皇后列侯夫人桑。”
桑姑
[6-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叒部】息郎切(sāng)
蠶所食葉木。從叒、木
【註釋】①叒木:張文虎《舒藝室隨筆》:“叒本象葉重沓之貌。桑以葉重,枚從叒,象形。” [9] 

説文解字注

蠶所食葉木。從叒、木。
榑桑者,桑之長也,故字從叒。桑不入木部而傳於叒者,所貴者也。息郎切。十部。 [10] 

廣韻

息郎切,平唐心 ‖桑聲陽部(sāng)
桑,木名。《史記》曰:“齊魯千畝桑麻,其人與千户侯等。”又姓,秦大夫子桑之後。漢有御史大夫桑弘羊。息郎切。六。 [11]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 桑;部外筆畫:6
古文:𣕐、𠭌
《唐韻》息郎切。《集韻》《韻會》《正韻》蘇郎切,並顙平聲。《説文》:蠶食葉。徐曰:叒音若。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榑桑叒木也。蠶所食神葉,故加木叒下以別之。《典術》:桑箕,星之精。《詩·豳風》註疏:爰求柔桑,穉桑也。猗彼女桑,荑桑也。蠶月條桑,枝落採其葉也。《禮·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注:愛蠶食也。《史記·貨殖傳》:齊魯千畝桑麻,其人與千户侯等。
又《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疾。注:夏取桑柘之火。
又檿桑,山桑也,絲中琴瑟弦。《書·禹貢》:厥篚檿絲。
又其材中弓榦。《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取榦之道,柘為上,檿桑次之。
又台桑,地名。啓所生處。《楚辭·天問》:焉得嵞山氏女,而通之於台桑。
又空桑,山名。《呂氏春秋》:伊尹生於空桑。
又桑林,樂名。《左傳·襄十年》:宋公享魯侯於楚丘,請以桑林。
又桑扈,鳥名。《左傳·昭十七年》:九扈為九農正。注:桑扈,竊脂。
又姓。《姓苑》:秦大夫子桑之後,漢桑弘羊、桑楚。
又複姓。桑丘、庚桑。
考證:“《禮·月令》:‘季夏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謹照原文夏改春。“《書·禹貢》:‘厥貢檿絲。’”謹照原文貢改篚。“《周禮·冬官考工記》:‘工人取榦之道。柘為上,檿桑次之。’”謹照原文工人改弓人。“《左傳·襄四年》:‘桑扈,竊脂,為蠶驅雀者也。’”謹按此係《昭十七年》傳注非襄四年傳文,今據改《左傳·昭十七年》,九扈為九農正。注桑扈竊脂。 [12]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三個“又”的末筆捺都改點。
【寫法】❶“叒”窄“木”寬。❷“叒”,第一個“又”略寬,居上居中,兩筆相交於豎中線;下兩“又”分列豎中線左右,左低右高,兩筆相交於橫中線。❸“木”,長橫在橫中線下方,豎筆在豎中線;撇、捺收筆大致持平。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ɑŋ
先秦
王力系統
s
先秦
董同龢系統
s
ɑ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
ang
西漢



東漢





ang


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ɑ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ɑ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s
ɑ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s
ɑ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s
ɑ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s
ɑ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s
â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s
ɑŋ
(參考資料:漢典 [15]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息郎切
s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一等
次清
蘇郎切
sɑŋ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開口呼

全清

s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思臧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蘇郎切
sa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剛講降角






(參考資料:漢典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sa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sa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sa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aŋ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aŋ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sɑ̃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sa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sɒ̃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sɒ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suɔ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sa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sɒŋ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sɔŋ
44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sɔ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ʃɔ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ɬɔ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ɔŋ
55
陰平
文讀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ɯ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sou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sɔ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8]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1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47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13]
  • 4.    平水韻 七陽  .搜韻[引用日期2019-07-13]
  • 5.    顏煦之著.一字一世界 Q-S[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2.10:110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4卷 [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019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120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3[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295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28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088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80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71-472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99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14]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13]
  • 16.    楊琳編.漢字形義與文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08:289-294
  • 17.    殷傑 編著.漢字春秋:品物流形[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88-89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