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桑島麂羚

鎖定
桑島麂羚(學名:Cephalophus adersi)體型較小,雄性具短小角,具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均退化,但下門牙保留,下犬齒門齒化,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於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琅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後表面形成複雜的齒紋,適於吃植物;胃4室,反芻功能完善;生活在靠岸的森林及林地,以樹上落下的花、樹葉及果實為食物。分佈於肯尼亞,坦桑尼亞。
中文學名
桑島麂羚
拉丁學名
Cephalophus adersi
別    稱
桑島霓羚,艾氏小羚羊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鹿科
亞    科
麂羚亞科
麂羚屬
命名者及年代
Thomas, 1918
英文名稱
Aders' Duiker

桑島麂羚外形特徵

桑島麂羚
桑島麂羚(5張)
桑島麂羚(學名Cephalophus adersi)是一種小型森林麂羚,體長66~72釐米,肩高30~32釐米,尾長9~12釐米,體重6.5~12千克。分佈於東部桑給巴爾的麂羚有12千克重,而南部桑給巴爾的麂羚體重僅6.5千克。桑島麂羚有短小的崎角,約長3~6釐米。是由額骨的突起衍生出來形成的對稱骨枝,不分叉,內部空心,外被可脱落的角質套(角鞘),套在骨質的角心上(骨心),並且隨着骨心的生長而擴大;角上無神經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後,不能再生長;一般長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長,且不更換角鞘。
桑島麂羚有赤褐色的毛皮,柔軟輕滑;頸部呈灰色,自頦下至腹部、臀部是較淺的白色,頭頂上有一簇紅色的冠狀物。腿上有白色的斑塊。尾巴較短,尾端有一簇白毛。鼻子扁平,口寬突出,眼睛的眶前骨有裂隙狀腺體,黑鼻樑,黑眼睛。 [1] 

桑島麂羚棲息環境

棲息於桑島沿海靠岸的森林、灌木叢和林地。 [1] 

桑島麂羚生活習性

桑島麂羚是白天活動的動物,由黎明時份至中午出沒覓食,在正午休息,並再次活躍直至黃昏。白天最活躍,覓食範圍為葉,種子,嫩芽和果實,常常跟隨猴羣採食利用被丟棄的食物,或從樹冠掉下的花、樹葉及果實,也有些小羚羊偶爾吃昆蟲和小脊椎動物。這個物種在棲息時擦洗皮毛,棲息地往往是乾燥和無水,似乎是能夠長期生存不喝水。 [1] 

桑島麂羚分佈範圍

桑島麂羚分佈圖 桑島麂羚分佈圖 [2]
僅分佈於坦桑尼亞和肯尼亞桑海岸的桑巴爾島。2000年有一定數量的桑島麂羚被保護組織放養到瓊碧島。 [3] 

桑島麂羚繁殖方式

桑島麂羚通常單獨或成對生活,維持一個小範圍的領土,用腺體分泌物和糞便堆為標記劃出領地。全年都可受孕繁殖,雌性每胎生下一仔,會將小仔隱藏在植被中,最初的幾個星期都很隱蔽的生活。是一種非常害羞,警覺,敏感的動物。 [1] 

桑島麂羚種羣現狀

野生桑島麂羚估計在1982年時有5000只,1999年僅有640只。 [4]  它們的棲息地受到破壞,毀林和森林退化導致了嚴重的的棲息地破碎,流浪犬的威脅,尤其是人為過度的獵殺。原因是它們所擁有的軟皮及甜美的肉質。 [3] 

桑島麂羚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ver 3.1——極危(CR)。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