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桂芳橋

(福州市橋樑)

鎖定
桂芳橋又名東茆橋,橫跨臨平上塘河,始建年代不詳。南宋時,臨平徐宣與弟寅、垓同登進士,3人聯合太學生數十人,上書劾賈似道,入獄。賈敗,沉冤昭雪,徐氏兄弟皆衣錦榮歸。里人為表彰徐氏昆仲敢於與權貴鬥爭,在重建時改名桂芳橋,寓兄弟蘭桂騰芳之意。元、明、清歷經修葺。1990年12月,當時的縣政府對其進行了搶修,現為區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桂芳橋
外文名
Guifang Bridge
32米
10米
搶修時間
1990年12月

桂芳橋橋樑簡介

桂芳橋 桂芳橋
福州的白馬河上,是白馬北路通向福建省芳華越劇團的專用橋,北側護欄上黑色大理石板橋名牌上“桂芳橋”三個金色大字,牽動着過橋人的目光。“桂芳”指已故原福建省芳華越劇團團長、人民藝術家、尹派創始人尹桂芳(1919~2000)。“桂芳橋”是福州市惟一的一座為文化事業而建併為文化名人命名的橋樑 [1] 
夜晚漫步“桂芳橋”上,望着白馬河西岸的芳華越劇團,回想建橋前,儘管拓寬了白馬路,芳華越劇團依然隔河相望:進出劇團大門,須從南北兩頭過小橋穿窄巷,十分不便。“桂芳橋”建成後,給劇團和公眾帶來很大的便利,加上芳華劇院改造一新,許多演出都在此舉行。“桂芳橋”上票友戲迷紛至,芳華大門張燈結綵,成為白馬河文化園區的亮點,實在是市民文化生活中的喜事呵。
“桂芳橋”下,白馬河波聲浪語呢喃,彷彿敍説着越苑春秋。芳華越劇團1946年創建於上海,領班是“越劇十姐妹”之一的尹桂芳,她以開拓創新的鋭氣和聲威風靡劇壇,形成獨樹一幟的尹派藝術。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引下,芳華上演了100多出新戲。

桂芳橋人物簡介

1959年1月,尹桂芳率領芳華越劇團來福建安家落户,改名“福建省芳華越劇團”。芳華之樹從此落地生根,沐浴着亞熱帶的驕陽海風、甘霖豪雨。尹桂芳一面肩負主演重任,一面抓好劇團建設,台上台下德藝雙馨。大家進工廠,下農村,熱情送戲上門;走海防,入軍營,慰問前線三軍。精湛的舞台藝術,讓八閩觀眾領略了芳華風采。“文革”中,尹桂芳被毆打致殘,芳華也星落雲散,越苑十年蕭條寂寞。1979年芳華恢復建制,尹桂芳身殘志不殘,為重振芳華雄風、繁榮戲曲事業再作奉獻。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芳華越劇團創作演出了《何文秀》、《盤妻索妻》、《玉蜻蜓》、《紅樓夢》、《滕玉公主》等優秀劇目,屢獲國家大獎,成為福建藝術寶庫的璀璨明珠。
芳華越劇團與時俱進,不斷推出新人新作,使閩滬劇壇為之轟動,他們兩次赴港演出載譽而歸。尹桂芳夢寐以求的是,讓福建也出“越劇十姐妹”,她精心培育舞台新苗,令人欣喜的是,在她身後已有第五代派傳人,今日活躍在芳華舞台上的王君安、李敏、王一敏、鄭全等青年演員,像出水芙蓉,把尹桂芳的夢變成新時期越劇舞台春色爛漫。每當白馬河畔桂花飄香,芳華姐妹總愛手撫橋欄望明月,憶起春雨般潤物細無聲的尹團長。
一次演出結束,橋上行人對話:“桂芳橋的命名,反映了老百姓對人民藝術家的緬懷,也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文化事業的重視。”“芳華還在原來的地方,桂芳橋把它和我們拉近了,也把越劇同觀眾拉近了。”後者講“桂芳橋”的溝通作用。如果從源頭算起,“桂芳橋”的長度何止32米?當年尹桂芳帶領芳華姐妹告別繁華熱鬧的大上海,就一直把它從黃浦江畔鋪到閩江之濱,這座福建人民與越劇結緣的長橋,正向一代代人的心靈深處延伸。
桂芳的晚年是在上海度過的,直到2000年病逝。
但福建人民總覺得她沒有走,依然活在芳華的舞台上。尹桂芳的藝術生命與閩江水同長,和榕樹齊旺。歲月磨礪,愈顯出尹派藝術的光彩。最近,為紀念桂芳85週年誕辰,芳華越劇團上演尹派《紅樓夢》,讓福州觀眾大飽眼福。
劇團還深入金山經濟開發區,在榕城廣場和融僑花園為羣眾演出越劇綜藝節目,由此引發的對桂芳懷念的熱情,達到了高潮。
“桂芳橋”一頭銜接着芳華如詩如歌的昨日,一頭展示着芳華似霞似綺的明天,這正對劇團大門的黃金走廊,把越劇票友和戲迷託上了藝術華美醉人的殿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