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栽秧泡

鎖定
栽秧泡(學名:Rubus ellipticus var. obcordatus (Franch.) Focke)是薔薇科、懸鈎子屬植物。灌木,高可達3米;小枝紫褐色,被較密的紫褐色刺毛或有腺毛,並具柔毛和稀疏鈎狀皮刺。小葉片,倒卵形,頂端淺心形或近截形,頂生小葉比側生者大得多。花瓣匙形,邊緣齧蝕狀,白色或淺紅色;花絲寬扁,子房具柔毛。果實近球形,金黃色,無毛或小核果頂端具柔毛。 [1] 
分佈於中國、印度、老撾、泰國、越南;在中國分佈於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生長於海拔300-2000米的山坡、路旁或灌叢中。 [1]  栽秧泡是典型的喜光植物。 [5] 
栽秧泡的枝、葉可供藥用。 [1]  中國雲南西部及中部地區有食用栽秧泡的習慣,當地俗稱“黃泡”,是當地被廣泛接受的野生水果,但都是野生採 集沒有人工化種植。栽秧泡具有優良的果樹特性:營養物質含量豐富、產量高、樹形好而且經濟價值較高。 [5]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栽秧泡
拉丁學名
Rubus ellipticus var. obcordatus (Franch.) Focke
別    名
栽秧藨 [2] 
黃鎖莓
黃泡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亞    綱
薔薇亞綱
薔薇目
薔薇科
懸鈎子屬
橢圓懸鈎子
變    種
栽秧泡
命名者及年代
(Franch.) Focke,1911

栽秧泡形態特徵

灌木,高1-3米;小枝紫褐色,被較密的紫褐色刺毛或有腺毛,並具柔毛和稀疏鈎狀皮刺。小葉3枚,橢圓形,長2-5.5釐米,寬1.5-4.5釐米,倒卵形,頂端淺心形或近截形,頂生小葉比側生者大得多,頂端急或突尖,基部圓形,上面葉脈下陷,沿中脈有柔毛,下面密生絨毛,葉脈突起,沿葉脈有紫紅色刺毛,邊緣具不整齊細鋭鋸齒;葉柄長2-6釐米,頂生小葉柄長2-3釐米,側生小葉近無柄,均被紫紅色刺毛、柔毛和小皮刺;托葉線形,具柔毛和腺毛。花數朵至十幾朵,密集成頂生短總狀花序,或腋生成束,稀單生;花梗短,長4-6毫米,無刺毛,有時也具刺毛;苞片線形,有柔毛;花直徑1-1.5釐米;花萼外面被帶黃色幾無毛;萼片卵形,頂端急尖而具短尖頭,外面密被黃灰色絨毛,在花果期均直立;花瓣匙形,邊緣齧蝕狀,具較密柔毛,基部具爪,白色或淺紅色;花絲寬扁,短於花柱;花柱無毛,子房具柔毛。果實近球形,直徑約1釐米,金黃色,無毛或小核果頂端具柔毛;核三角卵球形,密被皺紋。花期3-4月,果期4-5月。 [1]  [3] 
栽秧泡

栽秧泡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印度、老撾、泰國、越南;在中國分佈於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生長於海拔300-2000米的山坡、路旁或灌叢中。 [1]  栽秧泡是典型的喜光植物。 [5] 
栽秧泡在中國分佈圖 栽秧泡在中國分佈圖

栽秧泡生長習性

栽秧泡主幹的生長季是4-5月,年齡可以達到4年;側枝生長時期在7-8月;花期持續約一個月,主幹開花平均數量為1062;主幹平均結實841個,果實產量與主幹年齡有一定關係。 [5] 

栽秧泡繁殖方法

栽秧泡扦插繁殖

整個生長季都可以進行扦插育苗,選擇早春(1-3月)為扦插時間最佳,此時生根力最強。扦插應前做好土壤消毒和滅蟲工作。採用兩年生硬枝作為插穗,剪成15釐米左右的莖段,保留個2-3節,頂端葉芽處去掉大葉片。插穗的上剪口應在節間處斜剪,下剪口應該靠經節部且平剪。採用號生根粉浸泡插穗12小時。扦插好後,將苗牀澆透水, 並且每週保持澆水一次。注意防止病蟲害,管理完善栽秧泡可以40天左右生根出芽。 [5] 

栽秧泡壓條繁殖

壓條前應為壓條幼苗準備好苗牀,先將土地翻耕一遍並整平,苗牀做好後立即施肥,每畝施有機肥2000-2500千克在進行一次翻耕,整平苗牀,灌透底水。壓條可以釆用新生主幹、新生側枝或者多年生主幹,壓條上有葉芽既可形成新的幼苗。由於有研究表明樹莓壓條時,枝頂的生根率要高於枝條下端,因此壓條覆土時先將枝頂埋好再將枝條上端的發育良好的葉芽覆土。期間注意澆水和除草管理,一般2-3個月後發出新苗即可從老莖上分離。 [5] 

栽秧泡主要價值

栽秧泡藥用價值

枝、葉供藥用。 [1]  主要有黃酮、二蔽類、三蔽類、鞋質和留等。這些成分在栽秧泡的葉片及根部含量豐富且提取工藝簡單,這些物質可以大量運用在醫藥保健領域,從而增加了栽秧泡的附加價值。 [5] 

栽秧泡食用價值

中國雲南西部及中部地區有食用栽秧泡的習慣,當地俗稱“黃泡”,是當地被廣泛接受的野生水果,但都是野生採 集沒有人工化種植。栽秧泡具有優良的果樹特性:營養物質含量豐富、產量高、樹形好而且經濟價值較高。 [5] 

栽秧泡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