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格氏乳桿菌

鎖定
格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gasseri,又稱加氏乳桿菌),是人體廣泛存在的共生細菌。 [1] 
格氏乳桿菌是非運動型,不形成孢子,兼性需氧,過氧化氫酶陰性的革蘭氏陽性菌。 [2] 
中文名
格氏乳桿菌
外文名
Lactobacillus gasseri [1] 
別    名
加氏乳桿菌 [1] 
屬    名
Lactobacillus

格氏乳桿菌定義

中文名稱: 格氏乳桿菌
革蘭氏染色陽性桿菌,不生成孢子,不具觸酶、氧化酶及運動性,屬於兼性異質發酸性菌株,葡糖代謝時不產生氣體。

格氏乳桿菌來源

健康新生兒之消化道中分離純化,屬人體原生菌種,是一種少有的可以改善消化系統,預防消化不良反覆發作的益生菌菌株,其功能為調整消化系統。

格氏乳桿菌分離基物

於MRS培養液培養時,菌體呈短桿狀,二端呈圓形,通常單獨出現,成對短鏈狀。
特徵特性: 呈球形或卵圓形,(0.5—1.2)μm×(0.5—1.5)μm,無芽孢,無莢膜,不運動,發酵產物以L-(+)-乳酸為主,不產氣,最適生長温度30℃,可在10℃生長。

格氏乳桿菌益生菌的發現

上個世紀初,前蘇聯科學家梅契尼柯夫和德國科學家保羅·埃爾利希發現胃腸道內的有利菌活性缺少,會損壞腸胃免疫體系,反抗有害菌才幹下降,致使過敏性發作、久治不愈;並體系地論説了人體的白細胞和肝、脾內及細胞吞噬微生物的特性,正式提出噬菌細胞免疫學説。(Phagory-tentheorie),並因此二人一同取得了1908年度的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
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不斷的對細菌學,益生菌,細胞學等微生物學方面進行研討和實驗,並不斷取得新的打破。1982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發現腸道疾病和過敏疾病是由於有利菌在腸道中削減,腸液中的消化酶活性缺少,毒素在腸道積累,腸粘膜遭到病毒及有害菌腐蝕構成。由此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取得了2005年度諾貝爾醫學和生理醫學獎的桂冠。
在這兩項諾貝爾獎效果的基礎上,科學家經過重複的試驗證明:過敏性疾病難以治好的根本原因在於胃腸道內消化酶和有利菌活性差。因此,只有添加腸道內相應的益生菌,激活人體胃腸道內消化酶和有利菌的活性,才是剷除過敏性疾病的的最好辦法。
參考資料
  • 1.    周亮.格式乳桿菌G098的培養基優化及高密度發酵工藝研究,第2頁第13-14行:內蒙古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23:第2頁第13-14行
  • 2.    周亮.格式乳桿菌G098的培養基優化及高密度發酵工藝研究,第2頁第16-17行:內蒙古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23:第2頁第16-17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