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柴大紀

鎖定
柴大紀(1730-1788),清乾隆年間江山縣長台人。年輕時即以“文武雙全”聞名鄉里,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武進士,出任福建守備,屢升至海壇鎮、台灣鎮總兵。因剿壓“天地會”起義有功,深得乾隆嘉獎。先後提為福建水師、陸路提督(從一品),贈“太子太保”頭銜。後被清軍統帥福康安誣陷,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七月被斬首棄市。 [1] 
肇修
東山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
出生日期
1730年
逝世日期
1788年
主要成就
平定台灣林爽文起義
本    名
柴大紀
爵    位
一等義勇伯
官    職
太子少保

柴大紀人物簡介

柴大紀(1730—1788)字肇修,號東山,浙江江山人,清朝將領。自武進士授福建守備。累擢至海壇鎮總兵,移台灣鎮。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林爽文亂起。爽文漳州人,徙彰化,所居村曰大里杙。時奸民相聚,號天地會,漳州人莊煙為之魁,爽文與相結,謀為變。台灣知府孫景燧馳詣彰化,督知縣俞峻、副將赫生額、遊擊耿世文捕治,焚數小村以怵之。爽文因民怨,夜糾其徒來襲,赫生額等皆戰死。明日,遂破彰化,景燧亦殉焉。傍攻諸羅、鳳山,皆陷。大紀時以總兵守府城,賊分道來攻,大紀出駐鹽埕橋御之,擊沉賊舟數十,馘千餘。

柴大紀出攻諸羅

五十二年春,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先後赴援。大紀出攻諸羅,克之,即移軍守諸羅。旋以守府城功,賜花翎。上以仕簡、承恩師久無功,授總督常青將軍,渡台灣視師。爽文攻諸羅,自二月至四月凡十至,大紀督遊擊楊起麟、守備邱能成等出戰,殺賊數千。爽文之徒張慎徽偽降,大紀察其詐,置諸法。台灣諸府縣皆編竹為城,不耐攻,大紀以忠義率兵民誓堅守。上嘉大紀勞,賜荷包、奶餅,下部議敍。六月,授福建陸路提督,仍兼領枱灣總兵。鹽水港者,諸羅通府城糧道也,賊來攻,大紀力御之。上促常青赴援,予大紀壯健巴圖魯名號,參贊軍務。八月,上以常青衰老不能辦賊,命福康安為將軍,仍令大紀參贊;而常青令總兵魏大斌援諸羅,賊邀諸途,退駐鹿仔草;復令總兵蔡攀龍援諸羅,大紀出戰,迎入城共守。上移大紀水師提督,而以陸路提督授攀龍。

柴大紀赴援

十一月,加大紀太子少保。上以諸羅被圍久,縣民困守,奮力向義,更縣名為嘉義。賊攻城益急,上密諭大紀:“不必堅執與城存亡,如遇事急,可率兵力戰,出城再圖進取。”大紀疏言:“諸羅居台灣南北之中,縣城四周積土植竹,環以深壕,壕上為短垣,置炮,防衞堅固。一旦棄之而去,為賊所得,慮賊勢益張,鹽水港運道亦不能守。且城廂內外居民及各莊避難入城者共四萬餘人,助餉協守,以至於今。不忍將此數萬生靈付逆賊毒手!惟有竭力保守,以待援兵。”上手詔謂:“所奏忠肝義膽,披覽為之墮淚!大紀被圍日久,心志益堅,勉勵兵民,忍飢固守,惟知以國事民生為重。古之名將,何以加之?”因封為一等義勇伯,世襲罔替,並命浙江巡撫琅玕予其家白金萬,促福康安赴援。

柴大紀平定台灣

柴大紀 雕像 柴大紀 雕像 [2]
台灣歷來是中國的領土,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台灣常有蟊賊騷擾,社會混亂。柴大紀奉旨升為福建水師提督兼台灣鎮總兵、參贊大臣,並揚帆百里渡海,開始守護、管理台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七月,台灣移民林爽文起兵反清,迅速猛烈,曾發展到10萬餘人,林爽文集聚幾萬人圍攻,均被柴大紀率官兵擊敗。乾隆皇帝先後授柴大紀為“太子少保”“一等義勇伯”,加銜福建陸路提督,享從一品,並詔命改諸羅縣為嘉義縣。 [2] 

柴大紀議斬

十二月,福康安師至,嘉義圍解,大紀出迎,自以功高拜爵賞,又在圍城中,倥傯不具櫜鞬禮,福康安銜之,遂劾大紀詭詐,深染綠營習氣,不可倚任。上諭謂:“大紀駐守嘉義,賊百計攻圍,督率兵民,力為捍衞。朕諭以力不能支,不妨全師而出。大紀堅持定見,竭力固守,不忍以數萬生靈委之於賊。朕閲其疏,為之墮淚。福康安乃不能以朕之心為心乎?大紀嘗奏賊以車載槍炮攻城,今福康安言得賊攻城大車,又委棄槍炮,為我軍所得,足見大紀前奏不虛。大紀又奏縣城食盡,地瓜、花生俱罄,以油籸充食。當時義民助餉,未必遽至於此。但大紀望援心急,以食油籸為詞。普吉保、恆瑞兩軍尚復觀望不進,若雲猶有餘粟,則兩路赴援更緩。此時縣城存亡未可知,安怪大紀過甚其詞耶?大紀屢荷褒嘉,在福康安前禮節或有不謹,致為所憎,直揭其短。福康安當體朕心,略短取長,方得公忠體國之道。”侍郎德成自浙江奉使還,受福康安指,訐大紀。上命福康安、李侍堯徐嗣曾、琅玕按治,福康安臨致書軍機大臣,言:“大紀縱兵激民為變,其守嘉義,皆義民之力。大紀聞命,欲引兵以退,義民不令出城,乃罷。”事聞,上諭謂:“守諸羅一事,朕不忍以為大紀罪,至其他聲名狼藉、縱兵激變諸狀,自當按治。”命奪大紀職,逮問。福康安尋以大紀縱弛貪黷、貽誤軍機,議斬,送京師。上命軍機大臣覆讞,大紀訴冤苦,並言德成有意周內,迫嘉義民證其罪,下廷訊,大紀猶力辯。
五十三年七月辛巳,命如福康安議棄市,其子發伊犁為奴。

柴大紀千古奇冤

柴大紀結下樑子

福康安是傅恆的兒子,乾隆帝非常眷愛。福康安為了搶功來到台灣。福康安聞前鋒得勝,也領兵到嘉義城,柴大紀出城相迎,只向福康安請安,不行跪拜禮,福康安心中已是不悦,佯為謙遜,叫大紀並馬入城。大紀也不推辭,跨馬導入,照清朝軍制,下屬迎接上司,須要身執櫜鞬,不能並馬入城,柴大紀屢受褒封,身膺伯爵,自思與福康安也差不多,少許失禮,料亦不妨。豈知這福康安心胸狹窄,挾恨懷仇,柴大紀的性命,要斷送在福康安手中了。

柴大紀受人誣陷

自福康安入嘉義城後,已着人馳遞密奏乾隆帝,説柴大紀詭譎取巧,奏報不實,乾隆帝倒也聖明,料知大紀屢蒙褒獎,稍涉自滿,對福康安失禮,因被參劾。誰知福康安不肯罷手,接連又是幾度彈劾大紀奏摺,復運動那奉旨查辦的德成,復奏:“大紀如何貪黷,如何寬縱,”乾隆帝尚在未信,命浙、閩總督李侍堯查奏。李侍堯畏福康安威勢,自然隨聲附和,乾隆帝又將任承恩、恆瑞等,逮回親訊,任承恩、恆瑞等一干人犯,都説大紀釀成禍亂,暗中掣肘,恁你乾隆帝什麼英明,柴大紀什麼義勇,至此昏蔽誣衊,就降了革職拿問的聖旨。

柴大紀含冤而死

柴大紀自念無辜,到京被訊,寧有憑空自誣的道理,自然呼冤不置。乾隆帝親加復訊,大紀仍微訴枉曲,龍顏動怒,竟命正法,可憐一片忠心的柴大紀,無罪遭刑,橫屍燕市。比殺張廣泗還要冤枉。任承恩、恆瑞等,反得保全性命,還有這位諂媚取容的和珅,前已屢次超升,授職大學士,至此説他辦理軍機,勤勞懋著,封他為三等伯,賞用紫繮。懸空夾入。

柴大紀乾隆御詩讚柴大紀

正月諸羅克復才,結營牆築更溝開。
旋聞夏杪賊猖獗,竟敢城攻恣擊豗。
以少勝多策真壯,聯孤為眾志猶恢。
義民勇士感誠篤,御壘輸糧弗懈頹。
有旨相機計求別,直陳固守志毋回。
析骸為爨雖未至,望眼已穿待援來。
督飭進兵莫遲耳,優頒加爵實宜哉。
重臣勁旅茲將到,剪寇書勳凱宴陪。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