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柳(拼音:liǔ),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木卯(mǎo)聲 [4]  。柳是一種落葉喬木或灌木,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垂柳旱柳等。柳樹在初春抽枝發芽,所以“柳”又代指春天。柳枝纖細柔軟,多用以形容女子的腰肢,也代指女子。柳與留音近,所以古人送別友人時,常以“折柳”表達戀戀不捨的離別之情。 [3] 
(*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6] 
中文名
拼    音
liǔ
部    首
[7] 
五    筆
SQTH [1] 
倉    頡
DHHL [1] 
鄭    碼
FRM [1] 
筆    順
橫、豎、撇、點、撇、豎提、撇、橫折鈎、豎 [7] 
字    級
一級(編號:1434) [2] 
平水韻
上聲·二十五有 [5] 
總筆畫
4+5
四角碼
4792₀ [1] 
統一碼
U+67F3 [1] 
注音字母
ㄌㄧㄡˇ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栁、*桺、橮、𣓠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4]
形聲字。“柳”字產生很早,甲骨文已經出現。甲骨文“柳”作圖1,由“木”和“卯”兩部分組成,與現代漢字的組成相同,只不過甲骨文是上下結構的——上部是形旁”,點明“柳”是樹木的一種;下部是聲旁”,指示讀音。發展到西周金文,出現了左右結構的“柳”,作左“木”右“卯”(圖3)。 《説文解字》小篆(圖11),誤將字形9所從之頂端連為一筆,寫成“桺”,雲:“丣,古文酉。”亦誤。新中國成立後, “桺”作為異體字併入了“柳”字。 [4]  [16] 
“柳”的本義即柳樹。由於柳樹在初春時節就開始抽枝發芽,所以民間把柳樹看成是春的使者,春的象徵,不少地方還保留着在清明節早上吃“楊柳餅”的習俗。柳枝在微風中隨風飛舞、婀娜多姿,使人聯想到女子美麗的容顏。於是,人們用“楊柳腰”形容女子纖細柔美的腰肢,用“柳葉眉”形容女子又細又長的眉毛。 [17] 
漢字“柳”的讀音與“留”相近。這樣,柳又有了新的內涵——離別時的留戀,並進而發展為一種習俗——折柳贈別和折柳寄遠。在中國詩詞中,“離別”與“柳”似乎總是形影不離,這層含義早在《詩經》時代就已顯現:“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詩歌以離別時的楊柳起興,表達出離別時的不捨之情。 [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liǔ
名詞
落葉喬木或灌木,枝條柔韌,葉子狹長,種子有毛。種類很多。
willow
《詩經·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鳴蜩嘒嘒。”
《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
老舍《老張的哲學》第十五:“老張渴了喝水,熱了坐在柳樹底下休息一會。”
楊柳;垂柳;杞柳;柳暗花明
指垂柳枝。比喻女子的腰肢。

宋·張先《宴春台慢》詞:“雕觴霞灩,翠幕雲飛,楚腰舞柳,宮面妝梅。”

比喻美女。多用以指歌姬、娼妓。
beauty
宋·柳永《玉蝴蝶·是處小街斜巷》詞:“見了千花萬柳,比並不如伊。”
《隋唐演義》第二十回:“雖是花成隊,柳作行,選來選去,竟無出色的奇姿。”
代指春天。
spring
唐·温庭筠《更漏子·柳絲長》詞之二:“蘭露重,柳風斜,滿庭堆落花。”
古代整套棺蓋飾的總稱。

《周禮·天官·縫人》:“喪,縫棺飾焉,衣翣柳之材。”

喪車。亦為車的通稱。

《史記·季布欒佈列傳》:“(周氏)乃髡鉗季布,衣褐衣,置廣柳車中。”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宿。

《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虛中,旦柳中。”
《呂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

古代五聲中“羽”的別名。

《爾雅·釋樂》:“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

(Liǔ)姓氏用字。



動詞
聚集。

《尚書大傳》卷一下:“秋祀柳谷華山,貢兩伯之樂焉。”
《釋名·釋喪制》:“輿棺之車……其蓋曰柳。柳,聚也,眾飾所聚。”

量詞
綹,束。多用於發、須等線狀物。

《水滸傳》第二八回:“只見管營相公身邊立着一個人,六尺以上身材,二十四五年紀,白淨面皮,三柳髭鬚。”

liú
名詞
通“瘤”。腫瘤。
tumor
《莊子·至樂》:“支離叔與滑介叔觀於冥伯之丘……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惡之。”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木部】力九切(liǔ)
(桺)小楊也。從木丣聲。丣,古文酉。 [11] 

説文解字注

【卷六】【木部】
(桺)少楊也。各本作“小楊”,今依《孟子正義》,蓋古本也。古多以少為小,如少兒即小兒之類。楊之細莖小葉者曰桺。《周禮》故書“及接橮之材”,鄭司農讀為歰桺,後鄭雲:桺之言聚也。引《書》“分命和仲,度西曰桺穀”。按,“度西曰桺穀”者,今文《尚書》也。“宅西曰昧谷”者,後鄭所讀之《古文尚書》也。詳見《尚書撰異》。
從木,丣聲。丣,古文酉。力久切,三部。古多假桺為“酉”。如鄭印癸,字子桺。桺即丣,名癸字酉也。《仲尼弟子列傳》:顔幸,字子桺。桺亦即丣。幸者,辛之譌也。已上海寧錢馥字廣伯説。 [10] 

廣韻

力久切,上有來 ‖ 卯聲幽1部(liǔ)
柳,木名。《説文》作桺,小楊也。從木丣聲。”丣,古文酉。餘倣此。又姓,出河東。本自魯孝公子展之孫,以王父字為展氏。至展禽食採於柳,因為氏。魯為楚滅,柳氏入楚。楚為秦滅,乃遷晉之解縣。秦置河東郡,故為河東解縣人。力久切。十四。 [18]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柳;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5
古文:丣、𣓠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併力九切,留上聲。《説文》:小楊也。本作桺。從木丣聲。《埤雅》:柔脆易生,與楊同類。縱橫顚倒植之皆生。
又柳谷,日入處。《書·堯典》:宅西曰昧谷。徐廣雲:柳谷。宋祁《筆記》:古文卯本柳字,後借為辰卯之卯。北本別字,後借為西北之北。虞翻笑鄭元不識古文,以卯為昧,訓北曰:北,猶別也。
又星名。《爾雅·釋天》:咮謂之柳。
又車也。服虔曰:東郡謂廣轍車為柳。李奇曰:大牛車為柳。鄧展曰:喪車為柳。
又《爾雅·釋樂》: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
又侯國名。《前漢·地理志》:屬渤海郡。
又姓。《姓譜》:魯子展之後,食邑於柳,遂以為氏。○按楊柳一物二種,《毛詩》分而言之者,《齊風》折柳樊圃,《陳風》東門之楊是也。合而言之者,《小雅》楊柳依依是也。《本草》雲: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正字通》據古詩南楊北有柳分為二,非。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柳字書寫提示 柳字書寫提示
“木”的末筆捺改點。“木”窄“卯”寬,頂部“木”高,底部“卯”低。“木”,橫筆在橫中線上方。“卯”,㇙(豎提)沿豎中線下行,收於橫中線下側;豎撇撇尖伸向“木”下側;㇆(橫折鈎)的鈎部在橫中線下方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王力系統
l
ǐu
董同龢系統
l
jŏɡ
周法高系統
l
iəw
李方桂系統
l
jəgwx
西漢



東漢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i̯ə̯u
擬音/王力系統

l
ǐəu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ju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iəu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jə̆u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ǐo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四十四有
開口呼
次濁
力久切
lju
集韻
上聲
四十四有
開口呼
次濁
力九切
liəu
禮部韻略


上聲




力九切

增韻


上聲




力九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尤侯
齊齒呼

次濁

liu
中州音韻


上聲
尤侯




葉留上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九有


次濁
力九切
liou
分韻撮要

陽上
第五修叟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方音彙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iou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iou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iou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iou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iəu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iɯ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iɤɯ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liəu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ləu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liəu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liʊ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liu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liu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lɐu
23
陽上
粵語
陽江
lɐu
2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廈門
liu
5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潮州
liu
53
陰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lieu
31
上聲
閩語(閩北語)
建甌
liu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9]  、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08]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3-31]
  • 3.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2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37-238
  • 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497-498
  • 5.    平水韻 二十五有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3-31]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34
  • 7.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14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34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271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北京:中國書店,2010.12:849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59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67
  • 13.    柳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3-31]
  • 14.    柳的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3-31]
  • 15.    柳的中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3-31]
  • 16.    黃思賢,魏明揚著.漢字中的自然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207-213
  • 17.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JKL[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68
  • 18.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21
  • 1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