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柳州晚報

鎖定
柳州晚報創刊於1995年12月28日,是一份有相當影響力的都市類的主流報紙,由柳州日報社主辦。發行量16萬份,是柳州發行量最大的媒體。
中文名稱
柳州晚報
語    言
中文
類    別
都市類
主辦單位
柳州日報社
創刊時間
1995年12月28日
出版週期
日報
發行量
16萬份

柳州晚報辦刊歷史

1995年12月28日
《柳州晚報》正式創刊發行
○○馬宏威 現任柳州日報評論部主任
1995年12月28日,《柳州晚報》正式創刊發行,我時任新聞部負責人。新聞部承擔一版採編業務。一版主要刊發時政、經濟、社會、文教、法治、生態文明等方面的要聞,報道形式多樣。
一版是報紙的“門面”,必須全力支撐好。時任柳州晚報總編輯陳穎給出的“支架”只有5個字:新、短、快、活、強。
“新”,即強調新聞性。“短”,陳總要求一版信息量要大,連文帶圖至少要發14至16條新聞稿件。由於創刊時《柳州晚報》還只是四開小報,所以文字必須精短——消息一般在二三百字之間,最短的甚至只有幾十個字,最長不能超過500字;通訊超過600字的必須轉版;言論不能超過350字。“快”,一版有“今日快訊”、“要聞快餐”(簡訊)、“能人快語”等幾個帶着快字的欄目,旨在強調新聞時效性;其中“今日快訊”要求每天抓一條當天新聞,上午採編下午見報,這對業務人員非常最具有挑戰性。“活”,最典型的是“新聞漫畫”欄目,不定期推出,使版面語言更加生動活潑。“強”,主要指思想性,一般通過評論欄目“都樂言”來體現。
……
轉眼21年過去了,儘管辦報條件、方式、手段不斷髮生着變化,但“新短快活強”這一辦報理念的精神實質,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 [1] 
2001年2月26日
柳州晚報開出第一輛“新聞快車”
○○李書厚 柳州晚報助理首席記者
2001年2月26日,柳州晚報歷史上第一輛“新聞快車”正式開動。“一呼即應,招手即停”成為“新聞快車”的響亮口號。從那天起,市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輛車身、車頭標有“新聞快車”字樣的五菱高頂篷出現在大街小巷、新聞現場。
“新聞快車”以接受讀者報料、捕捉突發新聞、機動服務為主要任務,廣大讀者報料的突發事、新鮮事、煩心事、稀奇事,一經見報,都可以獲得獎勵。
第一批“快車司機”為記者時冬芸、楊衍霖;第二批“快車司機”潘貴華、宋學先;第三批“快車司機”張志軍;第四批“快車司機”就是我和晚報快車組的小夥伴。
2011年,“新聞快車”更名為“小李快車”,而“新聞快車”採訪車已由最初的五菱高頂篷,更新換代成了五菱宏光;報料電話也由小靈通改為天翼4G號碼並一直沿用至今。
十幾年來,經過不斷地改版、更新,儘管“新聞快車”的欄目名、採訪車和報料電話都發生了變化,儘管我們身邊的新聞傳播環境也發生了改變,但在媒體轉型融合的背景下,“小李快車”始終不變的是,我們會一如既往地在第一時間出現在各個突發新聞現場,堅持向讀者朋友奉上最鮮活、最可讀的新聞。因為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身後有許許多多追求真相的小夥伴…… [2] 
2005年3月21日
柳州晚報擴版早出
○○唐卿 柳州晚報原記者部主任
2005年3月21日,《柳州晚報》在創刊近十週年之際,毅然實施了“擴版早出”的辦報模式重大改革。其中,“擴版”算是它十年來的第4次——此前在1996年、2001年及2004年,晚報就有過3次擴版,從最初4開4版、週六刊的“薄報”,變成了每週一至週五有24塊版、週六和週日8塊版的“天天報”。此次再擴後,雙休日都達到了24塊版,平時則至少32塊,有時還多達四五十塊版,成為一沓“厚報”;至於“早出”,更直接顛覆了晚報的“晚”字,它不再是每天下午以後才與讀者見面,而改為同《柳州日報》一樣,都在清早出報發行。這是晚報的採編、排校和發行一眾同仁響應報社領導決定,自加壓力,順應受眾和時勢的發展變化而進行的一場改革。
當時,讓晚報棄“晚”而改“早出”,主動丟掉與日報、早報的搶新聞“時間差”優勢,許多人想不通,也包括我。報社從2003到2004年,先後派出多批中層幹部和業務骨幹,到東北、華東、西北等地考察,發現大多數都市類報紙已紛紛進入了“厚報時代”;其中除幾家老品牌晚報繼續堅持“晚出”外,多數已都改為了“早出”;而堅持“晚出”的,日子也並不都好過。
2005年1月,報社領導班子終於做出決定:從3月21日起,晚報擴版早出,週一至週五均由24個版擴至至少32個版,每天與日報一起清早出版發行。齊心帶來合力,合力好創奇蹟。結果3月21日那天清早,上街的《柳州晚報》竟多達112個版,合疊成厚厚的、沉甸甸的5沓,令讀者普遍驚喜,也為晚報這一重大改革很好地造了勢。 [1] 
2005年4月23日
“柳州晚報小記者”誕生
○○黃子君 柳州晚報首席編輯
11年前,一個美好的日子,一個美好的團隊——“柳州晚報小記者”誕生了!説句真心話,它真像我的另一個孩子,我對它的關愛,甚至超過了自己的孩子。
2005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小記者”從誕生之日起,就與書香結緣,與時代同步。她是柳州晚報、團市委、市青少年宮聯合主辦的公益品牌。“小記者”不僅是柳州日報社的優質平台,還是柳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載體。
11年春華秋實,11載櫛風沐雨,目前,小記者已有4萬多人,迄今為止,已有222個小記者校園團,遍佈在全市(包括郊縣)所有的中小學校。
2012年9月,小記者優秀作品集《童眼看世界》出版了。“小記者”還乘上網絡的快車。2014年8月26日,“小記者公眾微信”開通。同年9月5日,“柳州新聞網小記者頻道”開通。如今,“小記者”有了自己的隊歌《小記者之歌》,還有了自己的藝術團。
除了免費培訓,我們每年都要舉辦三四十個社會實踐活動。
11年以來,從晚報小記者團這個搖籃裏,走出了一批批優秀的小記者。幾年來,安雲龍、吳桐、唐敏學等小記者考上了清華大學,鍾煜考上了浙江大學,莫亞倩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小記者徐境篷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
2011年7月,“柳州晚報小記者”團被中國青少年廣播影視網評為“中國新媒體小記者聯盟柳州站”。2013年底,“小記者”獲得柳州市首屆慈善獎之“愛心團體獎”。除此以外,“柳州晚報小記者”聲名遠揚區內外,曾先後有十幾家媒體前來取經。 [1] 
2005年11月4日
柳州晚報讀者俱樂部成立
○○喻芬 柳州晚報首席記者
白領之約、萬人交友、走進社區、百家年夜飯、創業者俱樂部、女性沙龍、同姓同名一家親、快樂親子行、聚會……從成立至今,柳州晚報讀者俱樂部以服務讀者、營造快樂為宗旨,開展的一系列社會活動覆蓋面廣,惠及柳州市民,被譽為“個十百千萬工程”——
◆ “個”數相加無限大
以女性讀者為主角的女性沙龍、為個體老闆服務的創業者俱樂部、以姓氏來安排的同姓同名一家親、以單個家庭為單位參加的“快樂親子行”,通過一個俱樂部的一次活動,把有着不同需求的讀者連在了一起,成功地營造了讀者的“孃家”。
◆ “十佳評選”彰顯品質
2008年10月,柳州晚報與團市委一起聯合開展2008“柳州十大創業之星”評選活動。2009年,柳州晚報和柳州市慈善會聯合開展了“十大慈善人物評選”,為倡導慈善、鼓勵慈善,營造仁愛濟世的人間大愛。
近幾年來,藉助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十佳評選”活動涉及我市各行各業,成為一個彰顯品質、樹立榜樣的優質平台。
◆ “百”家活動情繫百姓
從2006年起,每年除夕,柳州晚報舉辦“歲末關愛大行動@百家年夜飯”,倡議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捐款捐物,聯繫飯店,讓貧困居民上飯店過除夕。
◆ “千”人拔河氣壯山河
從2009年起,柳州晚報開闢了“千人拔河”羣眾體育活動,至今堅持了8屆,每屆參與羣眾數千人。
◆“萬”人交友名揚四方
在柳州,提起“萬人交友”人們就會想到柳州晚報,想到柳州晚報單身讀者俱樂部。從2007年5月至今,柳州晚報總共舉辦了25次“萬人交友”,每次都非常火暴,少的幾千人,多的上萬人;而且每次萬人交友的餘温都要持續一個多月。 [2] 
2008年8月
“柳州晚報創業者俱樂部”成立
○○喻芬 柳州晚報首席記者
2006年,《柳州晚報》開闢了一個以扶持創業者為宗旨的公益專欄“創業故事”,通過講述創業者的經歷、感悟,讓讀者從中獲取創業經驗——由於引導力顯著,專欄推出後,社會效果良好,因而聚攏了一大批有志創業的讀者。兩年後,2008年8月,“柳州晚報創業者俱樂部”正式成立。城鄉創業者踴躍入會,“創業故事”的主人公們都欣然加入俱樂部。柳州晚報也成了這些個體老闆們的“孃家”,他們走過路過,都要進報社來看看、坐坐。
相較於當今網絡世界的QQ羣、微信羣、論壇等各種虛擬人際圈子,柳州晚報創業者俱樂部這個現實的社交平台,更容易經營得充滿親和度和凝聚力。個體老闆們每天都為打理自己的生意而忙碌,很多人身心疲憊,渴望有一個放鬆自己、與同行交流、尋求合作、學習提高的真實環境。柳州晚報創業者俱樂部成立以來,不斷努力打造和完善這樣一個平台,堅持做到月月有活動,季季有精彩,年年有創新。
每個月,俱樂部組織會員集體過生日。當蠟燭點燃,大家一起圍着壽星們唱生日歌時,很多會員感動地流下了熱淚,都説創業者俱樂部就像一個温暖的大家庭。每個季度,創業者俱樂部都有一兩次大型活動,比如潑水漂流、創業論壇、氣排球賽、聚餐等。每年初的迎春晚會更是俱樂部的盛宴,會員們自編自演,用歌舞、小品等形式演繹了一個個“有家的感覺真好”的真實故事。 [1] 
2013年6月18日
柳州晚報慈善分會成立
○○喻芬 柳州晚報首席記者
11月28日,也是柳州日報社搬遷到報業大廈的第一天,柳州晚報慈善分會發起了“冬日暖晶慈善大行動”,引發了社會的廣泛支持,短短半個月,通過柳州日報社全媒體平台的不斷報道和推送,為患癌症的“孝心女”許晶募集善款60多萬元用於治療……
2013年6月18日,經柳州市民政局備案、柳州市慈善會同意,柳州市慈善會柳州晚報分會正式成立——至此,我們形成了以報紙+新媒體組成的全媒體矩陣作為支撐的公益平台,更深入、更寬廣、更有效地服務讀者。與此同時,依託柳州晚報慈善分會,“柳州公益慈善聯盟”應運而生。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柳州公益慈善聯盟就聚集、融合了龍城四五百家愛心企業、社團等多方慈善力量,利用柳州日報社全媒體平台主流、權威、公正的優勢,建設更專業、更透明的社會公益組織,形成了強大的公益聯動,共同踐行社會責任。
目前,柳州晚報慈善分會是柳州市慈善會批准並直管的三個分會之一。
柳州晚報慈善分會成立不久,就發起了“一杯水清涼一座城市”的大型公益活動,該活動每年盛夏啓動一次,目前,全市已經有超過1000個免費為環衞工人、户外作業者續水的“愛心飲水點”,遍佈城鄉各地,最遠的“愛心飲水點”設在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如今,“一杯水清涼一座城市”和“歲末温暖大行動”形成柳州晚報慈善分會“冬送温暖、夏送清涼”的重點品牌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和參與。
柳州晚報創刊之日起,就以“一張温暖的報紙”為己任,21年來,直接或間接幫助的對象逾2萬人次。2014年,柳州晚報和柳州晚報小記者團隊雙雙獲得首屆柳州慈善獎。 [2] 
2014年4月30日
柳州晚報和柳州新聞網報網融合
○○陳熠 柳州新聞網常務副總監
2014年4月30日,我正式脱離記者崗位,一頭栽進新媒體的大坑裏,用業內人士的説法,就是進行報網融合的先鋒探索,用更時尚的解讀,那就是“互聯網+平面媒體”。
然而,接下來的兩年裏,互聯網所+的玩意兒,我是萬萬沒想到的。我首先成了老幹部、老司機、大叔、老師,凡是和年頭有關的稱謂,都一股腦加在了我頭上。原因很簡單,我是70後,陸續新加入的員工,大多數是90後;在他們的腦洞面前,我被黑得慘絕人寰慘無人道慘慘悽悽切切。
然而正是這樣的代際差異,正是年輕員工不同於我的工作、消費、行為等習慣,讓我切實意識到,這個世界,很多玩法真的變了。
於是,柳州日報社成了全廣西首個開啓報網融合管理模式的傳統媒體,手機客户端、微信微博矩陣、網站、視聽產品、電商嘗試……在短短兩年內,全媒體矩陣初步成型,並擁有了160萬用户,當然,這裏頭仍舊包括報紙。
這也就是轉型融合的效應,今天,我們可以坦然面對報紙會不會消亡這個問題。我們相信紙質閲讀仍舊會是大家最基礎的需要,我們更有信心通過新媒體平台和渠道,為我們的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和互動體驗。玩法變了,時代變了,但有些東西,永遠不變。 [2] 

柳州晚報辦刊條件

主要欄目
愛心檔案、小李快車、情感故事、偉哥發現、獨立調查、創業故事、社區新聞、小巷人物等

柳州晚報辦刊成果

柳州晚報發行信息

《柳州日報》和《柳州晚報》的發行量在當地多份報刊激烈的發行競爭中,穩居排頭一兵地位,收入每年大幅增長,在市報中名列第一。柳州市區平均10人就擁有一份《柳州日報》或《柳州晚報》。 [3] 

柳州晚報報刊影響

柳州晚報創刊於1995年12月28日,是一份有相當影響力的都市類的主流報紙,由柳州日報社主辦。發行量16萬份,是柳州發行量最大的媒體。柳州晚報在“策劃辦報、活動辦報、開門辦報”的理念指導下,在報紙可讀性上加強品牌策劃與包裝,從採編思路上提出了晚報社會新聞的“故事匯”整體包裝,開始了新聞故事化的探索。作為柳州的主流媒體,柳州晚報是柳州政治、經濟和窗口,是柳州發行量最大、覆蓋面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報紙,是柳州及外地廠商在柳州發展事業、拓展經營業務首選和必選的傳播媒體。晚報為四開十六版。報紙主要在柳州四城區及柳江、柳城鹿寨、三江、融水、融安六個縣發行,覆蓋340多萬人口。在新聞出版總署組織的全國大中城市黨報,晚報編校質量評比中《柳州日報》是惟一獲獎、《柳州晚報》是獲獎檔次最高的報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