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柳含煙

(詞牌名)

鎖定
柳含煙,本為唐教坊曲名,後為詞牌名。又名“柳含金”。以毛文錫詞《柳含煙·河橋柳》為正體,雙調四十五字,前段五句三平韻,後段四句兩仄韻、兩平韻。代表詞作有毛文錫《柳含煙·章台柳》、《柳含煙·御溝柳》等。
別    名
柳含金
詞    牌
柳含煙
始興年代
唐五代
流行年代
清代
字    數
四十五字
代表詞作
毛文錫《柳含煙·隋堤柳》等

柳含煙詞牌沿革

柳含煙,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名。調名始見五代毛文錫詞。詞中有“河橋柳,佔芳春,映水含煙拂路”句,取其句意為詞調名。調名本意即詠柳樹枝條被晨霧繚。調見五代後蜀趙崇祚《花間集》所輯五代毛文錫詞。此調又名《柳含金》。
一説毛文錫借舊調名寫新詞,如今人任半塘《教坊記箋訂》雲:“此調始義雖如本名,因閲時既久,輾轉借聲,乃違始意遠甚。”今北韻佛曲仍保留有《柳含煙》曲。即説此調原流行於民間,因歷時甚久,展轉借聲,違其本名之義,被佛贊假借。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二雲:“京師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皈依柳含煙》等,號唐贊。”《填詞名解》、《詞譜》皆以《柳含煙》之調得名於五代毛文錫詞“河橋柳,佔芳春。映水含煙拂路”,恐非,或毛文錫借舊調名寫新詞,意與題合,故有此説。 [1-2] 

柳含煙格律

柳含煙格律説明

正體:雙調四十五字,前段五句三平韻,後段四句兩仄韻、兩平韻。以毛文錫《柳含煙·河橋柳》為代表。此調換頭兩句,例用仄韻,餘皆平韻,毛詞三首同。但此詞後結兩平韻,與前韻本通,按別首俱各換韻,則不必仍押前韻也。 毛詞別首,前段起句“御溝柳”,“御”字仄聲。第三句“低拂往來冠蓋”,“低”字、“冠”字俱平聲,“往”字仄聲。第四句“朦朧春色滿皇州”,“朦”字平聲。又“有時倒影蘸輕羅”,“倒”字仄聲。後段起句“直與路邊江畔別”,“路”字仄聲。第二句“免被離人攀折”,“免”字仄聲,“攀”字平聲。又“風亞舞腰纖軟”,“舞”字仄聲。第三句“栽培得地近皇州”,“栽”字平聲,“得”字仄聲。譜內可平可仄據此。 [3-4] 

柳含煙格律對照

正體
格律對照例詞:《柳含煙·河橋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
河橋柳,佔芳。映水含煙拂路,幾回攀摺贈行。暗傷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
樂府吹為橫笛,能使離腸斷。不如移植在金,近天 [3-4] 
(説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為韻腳。)

柳含煙典範詞作

【五代】毛文錫《柳含煙·章台柳
【五代】毛文錫《柳含煙·御溝柳
【五代】毛文錫《柳含煙·隋堤柳
【清】王士禛《柳含煙·銷魂樹》
【清】陳維崧《柳含煙·靈和柳》
參考資料
  • 1.    馬興榮等主編. 中國詞學大辭典[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10.第543頁
  • 2.    潘天寧著. 詞調名稱集釋[M].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6.03.第142頁
  • 3.    柳含煙  .搜韻[引用日期2018-05-30]
  • 4.    柳含煙  .詩·詞·曲[引用日期2018-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