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柞樹葉

鎖定
柞樹葉,中藥名。為殼鬥科植物蒙櫟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的樹葉。分佈於東北、華北及山東等地。具有清熱止痢,止咳,解毒消腫之功效。用於痢疾,腸炎,消化不良,支氣管炎,癰腫,痔瘡。
中文學名
柞樹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山毛櫸目
殼鬥科
櫟屬
蒙櫟
分佈區域
東北、華北及山東等地
採集時間
夏、秋季

柞樹葉入藥部位

柞樹葉性味

味微苦、澀,性平。

柞樹葉歸經

歸脾、大腸經。

柞樹葉功效

清熱止痢,止咳,解毒消腫。

柞樹葉主治

用於痢疾,腸炎,消化不良,支氣管炎,癰腫,痔瘡

柞樹葉相關配伍

1、治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柞樹葉15-30g。水煎服。
2、治小兒消化不良:嫩柞樹葉,陰乾,碾成極細粉,用文火炒焦。1週歲內每服0.5g,1週歲以上漸增至0.75-1g,每日3-4次。
3、治急、慢性支氣管炎:柞樹葉25kg,水100kg。煎煮,過濾濃縮至10kg,於60-70°C的温度下乾燥成固體狀,粉碎,備用。每6小時1次,每次1-1.5g。(1-3方出自《全國中草藥彙編》)
4、治痔瘡:柞樹葉30g。搗敷患處。(《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

柞樹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研末,每次1-1.5g,小兒酌減。外用:適量,搗敷。

柞樹葉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摘嫩葉,鮮用或曬乾。

柞樹葉形態特徵

蒙櫟又名蒙古櫟,柞櫟,柞樹,小葉槲樹,青剛櫟。落葉喬木,高達30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幼枝紫褐色,有稜,無毛。頂芽長卵形,微有稜,芽鱗紫褐色,有緣毛。葉片倒卵形至長倒卵形,長7-19釐米;寬3-11釐米,頂端短鈍尖或短突尖,基部窄圓形或耳形,葉緣7-10對鈍齒或粗齒,幼時沿脈有毛,後漸脱落,側脈每邊7-11條;葉柄長2-8毫米,無毛。雄花序生於新枝下部,長5-7釐米,花序軸近無毛;花被6-8裂,雄蕊通過8-10;雌花序生於新枝上端葉腋,長約1釐米,有花4-5朵,通常只1-2朵發育,花被6裂,花柱短,柱頭3裂。殼鬥杯形,包着堅果1/3-1/2,直徑1.5-1.8釐米,高0.8-1.5釐米,殼鬥外壁小苞片三角狀卵形,呈半球形瘤狀突起,密被灰白色短絨毛,伸出口部邊緣呈流蘇狀。堅果卵形至長卵形,直徑1.3-1.8釐米,高2-2.3釐米,無毛,果臍微突起。花期4-5月,果期9月。

柞樹葉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2100m的山坡向陽乾燥處的疏林中,常與遼東櫟、楊、樺等混生,有時成純林。分佈於東北、華北及山東等地。

柞樹葉藥材性狀

葉多破碎,完整葉片倒卵形至長橢圓狀倒卵形,長7-17cm,寬4-10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耳形,邊緣具7-10對深波狀鈍齒,幼葉脈有毛,老葉無毛,側脈7-11對;葉柄長2-5mm。氣微,味淡,微澀。

柞樹葉現代應用

1、治療急性菌痢。
2、治療小兒消化不良。

柞樹葉相關論述

《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解毒。治癰疽腫毒。”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年
  • 2.    冉先德 .《中華藥海》 :哈爾濱出版社 ,1993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 《中國植物誌》 :科學出版社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