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枹,漢語三級字 [5]  ,讀作枹(bāo或fú),讀作枹(bāo)時指枹樹落葉喬木,葉子互生,略呈倒卵形,邊緣有鋸齒形。種子可用來提取澱粉,樹皮可以制栲膠。讀作枹(fú)時1.用於地名:枹罕(在甘肅省臨夏)。2.舊同“桴②”。 [4] 
中文名
拼    音
bāo,fú
部    首
聲    母
b/f
出    處
石鐘山記
注    音
ㄅㄠ;ㄈㄨˊ
部首筆畫
4
總筆畫數
9
部外筆畫
5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枹bāo
⒈ 落葉喬木,種子可提取澱粉,樹皮可制栲膠。亦稱“小橡樹”。 [3] 
其他字義
枹fú
⒈ 同“桴”。 [1] 
基本詞義
◎ 枹 bāo
〈名〉
(1) 枹樹。有的地區叫小橡樹 [glandbearing oak;Japanese silkworm oak] 一種落葉喬木,葉子互生,略呈倒卵形,邊緣有粗鋸齒,花單性,雌雄同株。種子可用來提取澱粉,樹皮可以制栲膠
(2) 另見 fú
其它字義
◎ 枹 fú
〈名〉
(1) (形聲。從木,包聲。本義:鼓槌) 同本義 [drumstick]
枹止響騰,餘韻徐歇。——宋· 蘇軾《石鐘山記》
(2) 又如:枹端(鼓錘的頭);枹鼓(鼓錘和鼓)
(3) 另見 bāo
基本詞義
◎ 枹 fú
〈名〉
(1) (形聲。從木,包聲。本義:鼓槌) 同本義 [drumstick]
枹止響騰,餘韻徐歇。——宋· 蘇軾《石鐘山記》
(2) 又如:枹端(鼓錘的頭);枹鼓(鼓錘和鼓)
(3) 另見 bāo [3]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枹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5
《唐韻》防無切,音夫。《説文》擊鼓杖也。《左傳·成二年》左幷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管子·小匡篇》介冑執枹立於軍門。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芳無切,音敷。
又《集韻》《類篇》《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𠀤音浮。義𠀤同。
又草名。《爾雅·釋草》楊,枹薊。《釋文》音孚。《集韻》敷、浮二音。
又縣名。《前漢·武帝紀》枹䍐。注音鈇。金城之縣也。
又《韻會》班交切,音包。《爾雅·釋木》樸,枹者。《注》樸屬,叢生為枹。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