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警魂

鎖定
林警魂,大涌安堂村人。講武學堂肄業後,以辦理鹽務作掩護進行革命活動。光緒三十三年(1907)追隨孫中山在廣西鎮南關(今之友誼關)與清軍作戰七晝夜。敗退撤越南境內。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參與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逃到澳門,與劉師復、林君復、鄭彼岸等召集同盟會南方總支部同志策動香山縣前山新軍反正。香山光復後,與任鶴年等指揮香山軍進軍廣州,成為最早進入廣州的一支隊伍。民國元年(1912)4月後,孫中山辭去大總統職位後,林轉往香港經商。 [1] 
中文名
林警魂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廣東講武堂(肄業)
職    業
革命家

林警魂人物經歷

林警魂香山起義

1904年,劉思復鄭彼岸、林君復、鄭仲超等人留學日本時參加中國同盟會。1906年鄭彼岸回國後,在本邑創辦《香山旬報》,進行革命宣傳。1910年,根據孫中山的指示,鄭彼岸、劉思復、林君復、鄭仲超等以及從南洋回來的謝英伯、林了濃等在澳門建立中國同盟會南鄉統籌總支部,策動香山起義
辛亥武昌首義後,同盟會香港總機關決定廣東要首先在香山縣發難。同盟會澳門總支部領導人劉思復、林君復、鄭彼岸、林警魂等在南灣41號機關內召開秘密會議,商定行動計劃:由林君復林警魂在澳門主持全面工作;劉思復、林君復、莫紀彭何振、鄭仲超等負責策動駐香山縣前山的新軍;鄭彼岸負責策動縣城石岐的防營、游擊隊及聯絡石岐的紳士;派肖聘一兄妹返石岐正燻街(今民生北路)肖宅設立機關;林警魂負責籌餉。廣東省駐香山縣前山有近3000名新軍,軍官中很多人富有愛國思想,營長任鶴年尤為激進。鄭仲超、何振都從陸軍速成學校畢業,與駐前山的新軍下級長官多是同學。於是,他們通過同學關係與任等接觸,進展順利。香山籍同盟會員蘇默齋、劉希明、陳自覺等也從日本返回家鄉前山,暗中做地下工作,同盟會員、澳門富商陳芳之孫陳永安更是既出錢又出力,很快便控制了這支廣東督練公所新練的勁旅。
香山縣城石岐除駐有防營兵數百名外,還有縣團練局兵約80名和縣衙親兵30名。經鄭彼岸等人活動,香山縣團練主持鄭雨初、游擊隊長黃龍彰、縣衙親兵頭目王作標均加入了同盟會,從而控制了縣團練和縣衙親兵。他們又派人分頭聯絡各村志士和團勇約期起事。同情革命的安香兵輪管帶還出動兵輪協助把軍火從澳門運回香山,巧妙地避過了海關的檢查。香山起義還得到不少香山籍的海外鄉親、港澳商人積極捐款支持,所有起義前的費用源源接濟,使革命得以順利進行。經過周密準備,1911年11月2日(農曆九月十二日),由小欖李成就、伍順添領導的綠林軍率先在小欖起義。駐前山的新軍於5日在前山起義。11月6日,林君復、鄭彼岸和林警魂等兵分隆都、良都二路由南門和西門入城。縣城石岐的民軍、團練同時起義,於當天光復香山縣城。香山是廣東第三個光復的縣,僅比化州、新安(今深圳)晚些。石岐光復後,即把各路起義軍定名“香軍”,於8日誓師出發北上廣州,進駐廣州西關,成為最早進入廣州的一支義軍。香軍隨即奉命開拔參加北伐,至南北議和後,始告解散。 [2] 

林警魂護國戰爭

民國5年4月回香山領導民軍討伐軍閥龍濟光。林警魂等人在隆都組織一支民軍,號稱香山國民護國第五軍,以任鶴年為司令,林警魂為副司令,下轄的軍隊發起攻擊,在石岐海(岐江河)馬山、西河路三要隘與濟軍麝戰。大批隆都民眾支持前線,參加輸送彈藥食物和救護工作。戰事激烈,龍威艦冒着炮火在搶靠石岐堤岸時,突然中彈着火。龍飛、龍翔兩艦邊作戰邊救援,水路進攻被迫中止。但陸路作戰持續進行,至傍晚始告停息。這場戰鬥,狠狠痛擊了濟軍,民軍傷亡也大,犧牲楊藻雲、劉草堂、劉拱星等26人,毀護沙艦一艘。4月下旬,中華革命黨機關派劉少延、劇伯甘到香山,策動納洪順易幟反正,林警魂亦統領民軍進逼石岐,要求納洪順投降。5月初,納洪順被迫撤離香山,縣知事藍和光也被迫離縣。林警魂即率民軍進城,並推舉陸紹裘為縣知事,香山反袁討龍取得巨大的勝利。 [1] 

林警魂後續生平

1924年8月,警魂擔任香山縣長,同年12月去職。 1925年,警魂擔任中山縣沙田自衞總局長時,受帝國主義分子指使,破壞省港大罷工。10月28日糾集團隊攻入石岐,縣長黃居素逃走,他再任縣長。11月13日,黃居素回縣復任縣長後,他前往香港經商。 [3]  1929年,任廣西實業銀行籌備主任。 [4]  1941年,香港淪陷後,日軍威迫警魂當日軍傀儡,但他堅強不屈,輾轉奔赴韶關。抗日勝利後,警魂擔任中國革命同盟會常務委員、廣州市中山同鄉會理事長。 [3] 
參考資料
  • 1.    中山市外事僑務局,中山市港澳事務局編,中山市華僑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12,第316—317頁
  • 2.    郭昉凌主編,中國共產黨中山地方史  第1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第22—23頁
  • 3.    中山市外事僑務局,中山市港澳事務局編,《中山市華僑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82頁。
  • 4.    中共北流市委黨史辦公室編,千里忠魂,廣西人民出版社,2018.01,第2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