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振

(同盟會元老)

鎖定
何振(1888-1975),字仲達,東莞縣萬江大汾人,祖輩遷居莞城。少時違父母命,考入廣東陸軍速成學堂,接受新式軍事訓練。1908年畢業後任虎門要塞水師教練官,加入同盟會。
中文名
何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8年
逝世日期
1975年
人物生平
1910年,參加倪映典、方楚囚、朱執信莫紀彭等人領導的庚戌新軍起義。因敵強己弱而失敗。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響應,廣東方面決定先在香山(中山)發難,繼而進軍廣州最後奪取全省。於是,命何振與莫紀彭、鄭仲超、林君復鄭彼岸等策劃駐前山之新軍起義。前山起義成功,旋即進軍石岐。槍擊水師統帶毛標統,光復石岐城。新軍改編為香軍,任鶴年任司令,何振任副司令,莫紀彭為參謀長。即率隊支援廣州起義。為支援黃興領導的武昌起義軍。香軍改編為北伐軍,何振隨隊北伐,經海道到上海,入南京,渡長江,直取同鎮、徐州。清帝遜位,南北議和遂成,粵軍回師廣東,何振仍回虎門要塞水師任職。1913年夏,何振擁護孫中山倒袁,率虎門守備隊驅逐依附袁世凱的廣東督軍龍濟光,因立功,升任為粵軍第一軍上校獨立團團長。1920年9月,虎門要塞司令邱謂南反桂宣告獨立,守軍鄧鈞屬下部隊與當地民軍發生衝突,朱執信從香港到虎門調停不幸中彈犧牲。何振與周之貞乘“風雲”號護朱執信靈柩回港。
1922年,何振被委為虎門要塞司令,授陸軍上校。同年6月,駐守太平的粵軍師長王鳳麟為配合陳炯明推翻孫中山,以昔日同學之誼在其家中誘捕何振,使要塞沙角、威遠、上橫檔、下橫檔、大虎、小虎6炮台落入陳軍掌控。致使陳炯明炮轟總統府時,孫中山乘坐的“永豐”艦無法駛出珠江口,而需由英兵艦護航。叛亂平息後,何振得以獲釋。他痛感有負孫中山重託,離職與妻子“十六姑”(蕭世冰)隱居澳門。
1930年,胡漢民鄧澤如古應芬蕭佛成林直勉等人脱離南京政府回廣東組織西南政務委員會,何振出任增城縣長。執政4年,何振平易近人,廉潔奉公,而受增城各界好評。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何振舉家從澳門遷回內地,輾轉流亡湖南衡陽,廣東坪石、連縣、梅縣等地。抗戰勝利後回到廣州,當選省參議員,並被鄉人推選為大汾何萃渙堂祖整理委員會主任,對家鄉公益有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何振從澳門移居香港,1967年應莫紀彭之邀遷居台北。1975年3月23日病逝於台南醫院,終年87歲。 [1] 
參考資料
  • 1.    虎門鎮人民政府編,虎門文史 第1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09,第1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