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義順

鎖定
林義順(1879-1936)字發初,號蔚華、其華,廣東澄海人。1879年生於南洋新加坡。畢業於聖約瑟學校。早年與陳楚楠結識興中會會員無列。三人廣印《革命軍》,易名《圖存篇》,宣揚革命。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任新加坡同盟分會交際幹事。1907年任《中興日報》司理。1908年先後在檳榔嶼、仰光各地創設同盟分會。後經營農場,任三巴旺樹膠有限公司總經理。1911年創設林義順公司。後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並被英國政府聘為農林委員會委員、米糧管制局委員、鴉片限制委員會委員、和平審判官等職。1917年任廣東政府大本營參議。1924年回到上海,曾資助國民黨右派活動。1927年被聘為國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1928年4月2日特派為國民政府賬災委員會委員。1932年1月被國民政府聘為國難會議會員,4月2日任僑務委員會委員。1936年3月21日病逝於上海。 [1] 
本    名
林義順
發初
蔚華、其華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新加坡
出生日期
1879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
1936年3月21日
主要成就
協助孫中山組建南洋各地同盟會
國    籍
新加坡

目錄

林義順人物生平

林義順,字發初,號蔚華,又號其華,祖籍廣東省澄海,1879年11月12日生於新加坡,是當地第一代僑生。父親林炳源,早年南渡謀生,在新加坡經營小雜貨鋪。林義順八歲喪父,由外祖父張理(新加坡著名商人)撫養成人,從小得到較好的中英文教育,十七歲畢業於英人辦的聖約瑟學校。經舅父張永福介紹,到陳楚楠經營的“合春號”任職,由於做事勤勉、謹慎,很得到陳楚楠的器重。張永福與陳楚楠私交甚篤,他們與新加坡名士邱菽園交往,受當時祖國維新思想的影響很深。林義順在他們的影響和帶動下,於1903年為陳楚楠、張永福籌辦《圖南日報》(南洋最早鼓吹革命的報紙)奔走出力。《圖南日報》以《圖存篇》為名,翻印鄒容的《革命軍》,林義順曾攜帶千餘冊回潮州,沿途分送,廣為宣傳。
1905年6月,孫中山由歐洲赴日本途經新加坡時,林義順曾陪同陳楚楠、張永福到船上拜會孫中山。次年4月,新加坡同盟會分會成立,林義順與陳楚楠、張永福同時首批加盟,林被推選為交際股主任。他精通英語、善於交際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1907年7月,新加坡同盟會機關報《中興日報》創刊,林義順任司理。翌年,受孫中山委派,先後與陳楚楠、李竹痴、許子麟等人,到馬來半島各埠及緬甸的仰光等地創設同盟會分會,並招募《中興日報》股款,頗有成績,深得孫中山讚賞。後來,孫中山在寓居新加坡期間,對外事務多交由林義順辦理。林義順的工作能力和政治思想水平,因受孫中山的直接指導,得到很大的提高。由於工作關係,林義順也見知於著名社會活動家林文慶。1908年,林文慶集資創辦三巴旺樹膠有限公司,從馬來半島引種橡膠樹,聘請林義順為第一任總經理(共任職五年)。
1911年,林義順獨立創辦墾殖農場“林義順公司”,吸收廣東黃岡之役失敗後逃亡新加坡的革命黨人餘通、陳湧波等為助手,廉價收購菠蘿山,試行樹膠與菠蘿間種,雙雙獲得豐收,事業蒸蒸日上。為了不斷擴充農場,林義順先後在新加坡和馬來半島的柔佛州購置園地。林義順又開設菠蘿罐頭廠,自行加工,遠銷歐洲,成為名噪一時的“菠蘿大王”。1913年,祖國南方各省討袁失敗,革命黨人多逃往南洋,李烈鈞、柏文蔚、陳炯明、譚人鳳、鄒魯、黃興、張繼等人都先後到過新加坡,住在林義順的“湛華別墅”,受到熱誠款待,並以林義順的“通美行”作為革命黨人的秘密通訊處。林義順迎來送往,毫無吝色,因此他的“菠蘿大王”又多了一層“交際大王”的含義。南洋華僑稱“交際”為“往來”,稱菠蘿為“旺萊”(黃梨),二者諧音,故“菠蘿大王”又有“往來大王”的含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市場上的橡膠價格猛漲,“林義順公司”除菠蘿外,橡膠又獲豐厚利潤,林義順也成為與黃仲涵(糖王)、陳嘉庚(橡膠王)等人齊名的百萬富翁。
1917年8月,護法南下的孫中山在廣東就任臨時政府大元帥,委任林義順為大本營參議。第二年,林義順回國遊歷華北各地,先後拜會了黎元洪、馮國璋、段祺瑞等北洋政要。當時正遇上華北大水災,林義順向南洋華僑募捐了十多萬元賑濟災民。北京政府特授予嘉禾勳章,段祺瑞還聘他為高等諮議。
林義順歷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1921年—1922年,1925年—1926年先後兩屆)、潮州八邑會館主席、英殖民政府農林委員會委員、米糧限制局委員、鴉片限制委員會委員、和平審判官等職。他也熱心於當地的文教衞生事業,曾任萊佛士學院和聖安德魯醫院的董事。1919年與陳嘉庚聯合創辦華僑中學,自任董事會財政。華僑中學在當時是南洋華僑的最高學府,培養造就了不少人才。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林義順被聘為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1931年,林義順再次回國,遍遊西北各省,目睹祖國的西北地區寶藏滿地而民生凋敝。為謀祖國的富強,他回到南京時,曾詳具開發大西北的計劃,呈獻政府當局。次年1月,林義順以華僑領袖身份,與陳嘉庚、胡文虎、張永福等人應聘為國難會議委員。同年4月,他抱病出席汪精衞在洛陽召開的國難會議,但會議並不商討如何抗日救國,而是議論所謂安內攘外方案。林義順大失所望,憂心忡忡地返回新加坡。此後,林曾迭電國民政府,促請抗戰圖存。
1936年3月初,林義順回上海療養,因胃病復發,於21日逝世。國民政府追念其前功,在南京舉行公葬,併發公報特予褒揚。 [2] 
參考資料
  • 1.    劉國銘主編;黃晉明,陳予歡,王叔凱副主編.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下:團結出版社,2005:1488
  • 2.    李新;孫思白;朱信泉;趙利棟;嚴如平;宗志文;熊尚厚;婁獻閣主編.中華民國史 人物傳 第四卷:中華書局,2011:2068-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