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羚屬

鎖定
林羚屬(學名:Tragelaphus):有9種。雄性具長角,角長平均84釐米,最長可達 1米,並呈螺旋形扭曲。雄性通體呈棕色、褐色、桔紅色或淡藍色,頸部和肩部生有懸垂的長毛;雌羚及幼羚為紅棕色,雌雄體側均排列有8-14條白色條紋,毛短而光滑,在頭部前額及兩側具有白斑。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均退化,但下門牙保留,下犬齒門齒化,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
棲息地主要是林地和稀樹草原,從沿海平原至山區,從半沙漠到降雨量相對較高的地區。最活躍的是黎明和黃昏。通常組成8-25只的家族羣或鬆散流動的牧羣。聽覺靈敏,行動敏捷,受驚時能以極快的速度穿過佈滿藤本的密林逃遁。植食性,吃多種植物的嫩枝、幼芽 、蔓條 、葉子 ,樹葉、灌木、草、水果和種子。並能用角掘食根莖,特別喜歡吃生長在樹幹基部的嫩枝 。有些種類善游泳和潛水,常在水中覓食水生植物。分佈於非洲。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1] 
拉丁學名
Tragelaphus
別    名
非洲羚羊屬
藪羚屬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牛科
亞    科
牛亞科
藪羚族
林羚屬
9種 [2] 
中文名
林羚屬
命名者與年代
de Blainville, 1816
外文名
Forest Antilopes

林羚屬形態特徵

林羚屬
林羚屬(9張)
林羚屬體型中等,具斑紋。體態靈活,有長的頸部及明顯的兩性異形。通體呈棕色、褐色、桔紅色或淡藍色,頸部和肩部生有懸垂的長毛,頭上長着螺旋狀的角;雌羚及幼羚為紅棕色,雌雄體側均排列有8-14條白色條紋,毛短而光滑,在頭部前額及兩側具有白斑,胸部有一塊白色新月形橫斑,脊背從頭至臀部具有深色的短鬃毛 ,尾端生有暗栗色至黑色長毛;四肢細長,外側色暗,內側白色,膝部及蹄的上前方均為白色;雌雄均具角,角長平均84釐米,最長可達 1米,沙黃色,並呈螺旋形扭曲。有些種類善游泳和潛水,常在水中覓食水生植物 [3] 
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均退化,但下門牙保留,下犬齒門齒化,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於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琅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後表面形成複雜的齒紋,適於吃草;胃4室,反芻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額骨的突起衍生出來形成的對稱骨枝,不分叉,內部空心,外被可脱落的角質套(角鞘),套在骨質的角心上(骨心),並且隨着骨心的生長而擴大;角上無神經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後,不能再生長;一般長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長,且不更換角鞘。 [4] 
林羚屬

林羚屬棲息環境

棲息地主要是林地和稀樹草原,從沿海平原至山區,從半沙漠到降雨量相對較高的地區。 [3] 

林羚屬生活習性

最活躍的是黎明和黃昏。通常組成8-25只的家族羣或鬆散流動的牧羣。聽覺靈敏,行動敏捷,受驚時能以極快的速度穿過佈滿藤本的密林逃遁。
植食性,吃多種植物的嫩枝、幼芽 、蔓條 、葉子 ,樹葉、灌木、草、水果和種子。並能用角掘食根莖,特別喜歡吃生長在樹幹基部的嫩枝 。可把前肢搭在樹幹上,使身體直立以取食高達2.5米的枝葉。喜歡吃草木灰,從中取得鹽分。 [3] 

林羚屬分佈範圍

分佈於安哥拉、博茨瓦納、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萊索托、馬拉維、莫桑比克、納米比亞、盧旺達、南非、南蘇丹、斯威士蘭、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貝寧、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科特迪瓦、加蓬、加納、幾內亞、利比里亞、尼日爾、塞拉利昂、多哥、索馬里、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乍得、赤道幾內亞、岡比亞、幾內亞比紹、馬拉維、馬裏、毛里塔尼亞、尼日利亞、塞內加爾、索馬里、蘇丹、斯威士蘭、多哥、厄立特里亞。 [5] 
林羚屬分佈圖 林羚屬分佈圖

林羚屬繁殖方式

交配期間雄性以較低的伸展姿勢接近雌性,而雌性則可能緩慢後退。當雄性在離雌性幾英寸以內時,它可能會突然被挾持走,在沼澤中引起相當大的騷動。雄性堅持跟隨,但總是落在後面。這種物種的交配特點是,雄性將頭和脖子放在雌性的背上,並將前腿舉離地面,進行一次不斷增加的嘗試。雌性的反應是頸部纏繞,她會將脖子向下傾斜,頭急劇地向上和背部擺動推進,嘴巴大開。然後,雄性的頭靠在雌性的背上,此時雌羚的頭和脖子朝前下仰。 [6] 
繁殖可全年進行,一夫多妻制,雌性妊娠期大約7-9個月。每胎產一隻幼仔,重約5千克。幼仔出生在叢林或沼澤中,初生的小羚會被母親藏在避風的地方,處於潛在的食肉動物(獅子、鬣狗、豹子、野狗)的視線之外。以避免捕食者的追殺。要隱藏長達18天以上,在此期間,母親會定期回來哺乳並護理小羚,幼仔會隨母親生活,直至母羚再次繁殖。 [6] 

林羚屬該屬物種

林羚屬(9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Tragelaphus angasii
Gray, 1849
2
Tragelaphus buxtoni
Lydekker, 1910
3
Tragelaphus derbianus
Gray, 1847
4
Tragelaphus eurycerus
Ogilbyi, 1837
5
Tragelaphus imberbis
Blyth, 1869
6
Tragelaphus oryx
Pallas, 1766
7
Tragelaphus scriptus
Pallas, 1766
8
Tragelaphus spekii
Speke, 1863
9
Tragelaphus strepsiceros
Pallas, 1766
[2] 

林羚屬種羣現狀

林羚屬的物種種羣一直面臨着持續的數量下降,主要原因是棲息地破壞、狩獵、人類住區擴張及商業森林開發。人類放牧的牛羣帶來疾病的傳播,也給林羚們造成很大壓力和影響。據報道,林羚屬在19世紀90年代大幅減少。進入20世紀,由於受到動物保護組織重視,在一些地區,它們的棲息地實際上通過人類保護活動的開展得到了改善,例如改革農業技術,放棄農田和耕地,恢復灌木叢林,以及控制牛羣在草地的過度放牧,促使許多植物草地得以生長恢復。這些措施都改善了林羚的生存環境,使種羣數量有所上升。 [5] 

林羚屬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