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承節

鎖定
林承節,中國著名印度史專家,1936年生,安徽省金寨縣人,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印度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印度史》、《印度古代史綱》、《印度近現代史》、《殖民統治時期的印度史》、《印度獨立後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史》、《印度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主編)、《中印人民友好關係史,1851-1949》、《殖民主義史·南亞卷》(主編)、《世界近代史》(合著)等,在國內、國外(英國、印度)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否認印度經過奴隸社會,認為印度早期階級社會為原始封建社會。 [1] 
中文名
林承節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安徽省金寨縣
出生日期
1936年
職    業
教師

林承節人物簡介

林承節,中國著名印度史專家,1936年生,安徽省金寨縣人,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印度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印度史》、《印度古代史綱》、《印度近現代史》、《殖民統治時期的印度史》、《印度獨立後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史》、《印度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主編)、《中印人民友好關係史,1851-1949》、《殖民主義史·南亞卷》(主編)、《世界近代史》(合著)等,在國內、國外(英國、印度)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否認印度經過奴隸社會,認為印度早期階級社會為原始封建社會,“原始封建社會系由原始社會演變而來,生產力水平高低與奴隸社會沒有什麼不同。它存在多種經濟成分,除了國家(國王)剝削村社農民這種主要成分外,還有其他次要成分,奴隸制是其一。它不同於封建社會,後者是以私人封建剝削為主,而且是以生產力發展的較高水平為條件的”。自1979年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民族學家黃現璠教授發表《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之探討》[連載於《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二、三期]長篇論文以及1981年黃現璠先生與學生黃偉城教授合著刊行《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廣西師範學院油印本,1981年10月)一書後,我國史學界以先秦史為主衝破“五種社會形態”的束縛,否認中國有奴隸社會,出現“無奴派”五大家(黃現璠,胡鍾達沈長雲晁福林,張廣志)。而林承節教授則從印度史的角度否認了原始社會解體必然是奴隸社會的説法,對於現在和以後先秦史研究者研究先秦社會性質有很大裨益。

林承節主要論著

林承節著作與教材

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04.5
《印度古代史綱》,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12
《印度近現代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6
《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3
《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印度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5
《印度獨立後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史》,崑崙出版社,2003.4
印度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主編,撰寫一部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5
《殖民主義史·南亞卷》(主編,撰寫一部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
《中印人民友好關係史,1850-1949》,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2
《世界近代史》(合著,第二著者),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
《簡明世界近代史》(合著,第二著者),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
《北京清河制呢廠史》(合著,寫一部分,負責全書統稿定稿),北京出版社,1959.1

林承節譯著和譯文

哈爾·達雅爾,《世界歷史譯叢》,1980.5
莫罕達斯·甘地,《南亞譯叢》,1981.4
奧若賓多·高士的政治思想,《南亞譯叢》,1981.4
莫卧兒帝國和英國勢力在印度的增長,載三聯書店出版《世界史便覽》,1983
英國統治下的印度,載三聯書店出版《世界史便覽》,1983
印度:為權力而鬥爭和德里蘇丹,載三聯書店出版《世界史便覽》,1983
穆斯林勢力的復興,載三聯書店出版《世界史便覽》,1983
蘭姆·摩亨·羅易的政治思想,《南亞譯叢》,1985.3
巴爾·甘加達爾·提拉克,《南亞譯叢》,1983.2
列寧主義在印度的影響,《馬克思主義研究參考材料》,1986.1

林承節論文

週一良教授論明治維新,《北京大學學報》,1957年
提拉克-印度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奠基人,《世界歷史》,1979年6月
蘇聯學者對印度近代史的研究,《世界歷史動態》,1979.6
奧若賓多·高士在印度1905-1908年革命運動中的作用,《南亞研究》,1981.1
論印度小資產階級秘密革命組織的產生和早期活動,《北京大學學報》,1981.1
《民報》與二十世紀初印度革命運動,《社會科學戰線》,1981.3
泰戈爾對日本侵華政策的批判,《歷史教學》,1982.3
論亞洲的覺醒,《北京大學學報》,1982.5
達達拜·那奧羅哲,社科院世界史所編《世界名人傳》近代部分下,1982
蘇倫德拉納特·邦奈爾哲,社科院世界史所編《世界名人傳》近代部分下,1982
戈帕爾·戈克哈爾,社科院世界史所編《世界名人傳》近代部分下,1982
十九世紀中期的亞洲革命風暴,商務印書館出版《世紀近代史講座》,1982
亞洲的覺醒,商務印書館出版《世紀近代史講座》,1982
提拉克與印度教,《南亞研究》,1983.4
印度小資產階級革命派與農民問題,《南亞研究》,1984.1
印度第一批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的出現,《南亞研究》,1984.2
中國印度資產階級民主派在反帝鬥爭中的相互支持
江西出版社出版《中國與亞非國家關係論叢》,1984
英國對印度的征服,社科院世界史所編《外國曆史大事記》近代部分第二分冊,1984
哈爾·達雅爾,《世界名人傳》現代部分,1984
奧若賓多·高士,《世界名人傳》現代部分,1984
莫提拉爾·尼赫魯,《世界名人傳》現代部分,1984
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潮,《世界史研究》,1985.2
甘地在印度民族運動中領導權的確立,《南亞研究》,1985.1
馬建中、吳廣霈的印度之行和他們的南行日記,《南亞研究》,1985.2
印度獨立再評價,《南亞研究》,1985.4
近代印度第一位女政治家-卡瑪夫人,《人物》,1985增刊
論獨立前印度國大黨兩大變化,《南亞研究》,1986.2
1908年孟買工人大罷工,《南亞研究》,1986.3
退出印度運動與甘地非暴力理想的破滅,《南亞研究》,1986.4
1905-1908年印度革命高潮
社科院世界史所編《外國曆史大事記》近代部分第二分冊,1986
論亞洲覺醒,《自修大學》,1986.1
論二十世紀初的印度民族教育運動,《南亞研究》,1987.4
論英國東印度公司如何轉變為國家政權,《南亞研究》,1988.1
孫中山對拉·鮑斯的幫助和拉·鮑斯著作在中國的出版,《南亞東南亞評論》,1988.1
1905-1908年的泰戈爾,《南亞研究》,1988.2
1905-1908年民族鬥爭高潮:印度民族運動史的一個光輝轉折點《南亞研究》,1988.4
論司瓦德西運動,《南亞東南亞論叢》,1989.1
Nehru and China's Democratic Revolution,South Asian Research,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No.2,1989,(《尼赫魯和中國民主革命》,載倫敦大學刊物《南亞研究》,1989,第2期)
正確理解馬克思關於殖民主義雙重使命的學説,華中師大出版社出版《世界近代史重點和理論問題研究》,1990
Ma Jian zhong and Wu Guang pei's Visit to India and Their Diaries,Asia-Pacific Studies,1991,(《馬建中、吳廣霈印度之行和遊記》,社科院亞太所刊物《亞太研究》,1991)
孫中山和印度革命,《南亞研究》,1991.4
甘地與中國,《北大亞太研究》,1991.1
黃懋材的印度之行和他的記載,《南亞研究季刊》,1991.2
近代中國人重新認識印度的開始,《南亞研究季刊》,1991.4
康有為、梁啓超論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史學月刊》,1992.1
早期印度民族主義者對中國革命鬥爭的同情和支持,《南亞研究》,1992.2
甘地:使印度從深淵拔起,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國父們如何治黨治國治軍》,1992
北伐戰爭時期中印兩國人民在反帝鬥爭中的團結與合作(上),《南亞研究》,1992.4
民報和亞洲各國革命,《史學月刊》,1994.1
英國統治與印度社會經濟變化,《北大亞太研究》,1993.9
週一良先生是新中國亞洲史學科的開創者之一,《北大史學》,1993
北伐戰爭時期中印兩國人民在反帝鬥爭中的團結與合作(下),《南亞研究》,1993.1
1930-1933年甘地領導的不服從運動在中國的反響,《南亞研究》,1993.4
患難之交情更濃:近現代中印兩國人民在反帝鬥爭中的相互支持,《南亞研究》,1994.2
患難見真情:中印人民在近現代反帝鬥爭中的相互支持,載印度文化關係委員會刊物《印度視野》,第43卷,1-2期,1994
泰戈爾和中國學院的成立,《史學月刊》,1994.5
《大唐西域記》對印度歷史學的貢獻,《南亞研究》,1994.6
陶行知的印度之行,《歷史教學》,1995.3
印度國大黨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支持,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五十年祭》,1996
對殖民主義雙重使命理論的幾點認識,《北大史學》,1996
Sun Yat-Sen and Indian Revolution,China Report,New Delhi,V.31,No.1,1995(《孫中山和印度革命》,載印度中國研究所刊物《中國述評》,第31卷,第1期,1995)
Tao Xing zhi and His Visit to India,China Report,New Delhi,V.31,No.2,1995(《陶行知的印度之行》,載印度中國研究所刊物《中國述評》,第31卷,第2期,1995)
印度種姓制度研究的一項可喜成果,《南亞研究》,1997.2
關於英印對華貿易的若干問題,《北大史學》,1998
從中印人民患難之交看譚雲山對兩國關係發展的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譚雲山與中印文化交流》,1998
Friend ship-in-Need Between Chinese and Indian People in Modern Times,In edited by Tan Chung,In The Footsteps of Xuan Zang:Tan Yun-Shan and India,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of the Arts,NewDelhi,1999(《現代時期中印兩國人民的真誠友誼》,載印度英迪拉·甘地全國藝術研究中心出版《踏着玄奘腳印:譚雲山與印度》,1999)
蘇巴斯·錢德拉·鮑斯與日本,《南亞研究》,1996.1-2
印度獨立后土地關係的變化(合寫),《南亞研究季刊》,1999.1
獨立後印度工業化的進展、成就與問題,《北大亞太研究》2001
民報與韓國獨立運動,《北大史學》,2001
拉吉夫·甘地的經濟思想(合寫),《南亞研究季刊》2002.3
關於印度教派主義問題,《世界知識》2002.8
《蘇非派歷史作用》序,《印度蘇非派及其歷史作用》,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
《世界歷史地圖集》近代亞非拉美部分,地圖出版社出版,2001
《英國統治下的印度》,電視片腳本,社科院世界史所、中央電視台錄製
《甘地與非暴力不合作道路》,電視片腳本,社科院世界史所、中央電視台錄製

林承節獲獎

林承節科研獎

《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獲北京大學優秀科研成果著作二等獎,韓素音、陸文星中印友誼獎
《中印人民友好關係史,1850-1949》,獲韓素音、陸文星中印友誼獎
《印度獨立後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史》,獲北京大學優秀科研成果著作二等獎

林承節教學獎

1985年獲北京大學優秀班主任一等獎
1986年獲北京市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獎
1988年獲北京大學優秀課程獎
1998年獲北京大學優秀教學獎
在國內外學術機構和刊物中的任職情況:
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南亞研究》編委,《南亞研究季刊》顧問
中國玄奘研究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職稱評審委員
2001年1月以來參加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2001年12月去日本二松學社大學講學和訪問
2001年1月至今從事的國際國內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印度現代化進程研究》,2001年結項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項目:《印度現代史(獨立以後)》2002年結項,出版專著名稱為《印度獨立後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史》
北京市精品教材項目:《殖民統治時期的印度史》,2004年6月出版
北京大學教材項目:《獨立後的印度史》,進行中
人民出版社約稿:《印度史》,2004年5月出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