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增平

鎖定
林增平(1923年11月23日—1992年12月27日),江西萍鄉人,是國內外著名的歷史學家。 [1]  [3]  1947年畢業於國立中正大學並留校任教,1951年晉升為講師。1953年調入湖南師院歷史系任教,1963年晉升為副教授,1980年晉升為教授,1987年起應聘為華中師大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
歷任湖南師大歷史系副主任、主任,副院長、院(校)長。 [6]  曾任省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進中央委員、民進湖南省委主任委員、省文史館館長、省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省社聯副主席等社會職務。 [1]  於1992年12月27日在長沙逝世。
中文名
林增平
出生地
江西萍鄉
出生日期
1923年11月23日 [5] 
逝世日期
1992年12月27日
畢業院校
中正大學歷史系
職    稱
教授
配    偶
李維秀 [4] 

林增平人物簡介

林增平是國內外著名的歷史學家,1923年11月23日出生於江西省安源煤礦一個技師家庭,高中畢業後考入國立中正大學(解放後改為南昌大學),因成績優秀1947年留校任教,並於1951年晉升為講師。1953年調入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任教。1963年晉升為副教授,1980年晉升為教授。1987年起應聘為華中師大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先後擔任過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副主任、主任、副院長、院長、校長,擔任過湖南省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湖南省委員會會第二屆委員會主任委員,省文史館館長、省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省社聯副主席等社會職務,還兼任過中國史學會理事、孫中山基金會理事、中國孫中山研究會理事、中南地區辛亥革命研究會副理事長、湖南省史學會會長、湖南省統戰理論研究會副理事長、湖南師範大學學術顧問、學術委員會主任、學位委員會主任等重要學術職務。
林增平同志是國內外著名歷史學家。他的傳略收入《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一書和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世界名人錄。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他完成並出版了60多萬字的《中國近代史》,被國內許多高校列為教材和參考書。1962年出版了《辛亥革命》等箸作。八十年代,他與章開沅教授合作主編了120餘萬字的學術鉅著《辛亥革命》,被海內外同行譽為“三十年來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集大成者”。他還先後應邀到日本和美國講學,並主持、參與和組織編撰《中國近代史話》、《清代人物傳稿》、《熊希齡集》、《辛亥革命在湖南》、《辛亥革命運動史稿》等學術著作20餘種,計700多萬字,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1988年林增平同志在《歷史研究》上發表《近代湖湘文化初探》一文,率先開拓了湖湘文化研究新領域,成為區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推動者。 [1]  [3] 

林增平大事年表

1923年11月23日出生於安源。6歲入族學唸書,老師為他改名增平。
1935年南昌北營坊小學畢業。
1942年高中畢業後考入國立中正大學(創設於當時江西省政府所在地泰和縣杏嶺)文法學院文史系。曾因豫湘桂戰爭和祖母去世而休學一年,在家鄉濂溪小學教書。
1947年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並留校任助教。
1949年南昌解放後,繼續在南昌大學(由中正大學改名)任教。
1953年,人湖南師範學院歷史系任教。
1961年冬任湖南師院歷史系副主任。
1963年晉升為副教授。
1980年任系主任,晉升為教授。
1981年任學院副院長。
1983年10月任院長。
1984年9月,湖南師範學院改名湖南師範大學,任校長。還兼任了多個學術團體的職務。
198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和湖南省勞動模範,並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1992年11月,湖南師範大學、民進湖南省委、省政協文史委、省社科聯、省社科院、省文史館、省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共同發起舉辦了林增平與中國近代史研究學術討論會,北京、河北、湖北等9省市區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林增平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貢獻及其治學精神、道德文章,認為古人要求史學家必須具備有德、才、學、識四長,他兼而有之,其道德文章,堪稱一代師表。
作為國內外著名歷史學家,其傳略收入《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一書和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世界名人錄。 [2] 

林增平學術成就

在多年曆史教學和研究的基礎上,林先生於1958年出版了《中國近代史》(上、下冊)。該書是建國後國內第一部中國近代史著作,成為多所大學的歷史學教材,並多次重印。1962年應中華書局之約出版了《辛亥革命》,對許多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1976年重新開始研究工作後,和章開沅等合作編著了《辛亥革命史》(120多萬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反響,被視為“三十年來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集大成者”。1979年後發表了20多篇論文,對中國近代史學科的重建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先後應邀到日本和美國講學。主持或組織編撰了《中國近代史話》、《清代人物傳稿》、《熊希齡集》、《辛亥革命在湖南》、《辛亥革命運動史稿》、中國史專題討論叢書《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研究備要》、《中國近代史研究人門》等學術著作20餘種,計700多萬字。他發起和主持“黃興研究學術討論會”等全國性重大學術活動。1988年在《歷史研究》上發表《近代湖湘文化初探》,開拓近代湖湘文化研究新領域。

林增平史學貢獻

林增平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貢獻首先表現在對中國近代通史的編撰和通史研究的階段性總結上。
中國近代史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十年間逐步形成的。建立和發展學科新體系是這段時期中國近代史研究最重要的成績。在這個新體系的建立過程中,林增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新編寫近代通史,對它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他35歲那年出版的《中國近代史》(上、下冊),61萬字。該書從鴉片戰爭寫到五四運動,分為1840—1864年、1864—1901年和1901—1919年三個時期。分別列為三編,每編之下又分若干章,均系以年代的起訖界限,作為該一時期內的不同發展階段。全書力求充實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基本上如實表述了中國人民在各個階段上從事革命鬥爭的光輝歷程。同時對於各個重要發展階段上的經濟情況和思想文化也作了適當的概述,從而展示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全貌。
林增平對中國近代史學科的貢獻最集中地體現在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上。
早在50年代林增平編撰近代通史的過程中,就較多地注意到了辛亥革命的問題,貢獻最大、最值得稱道的是《辛亥革命史》的編撰。在辛亥革命史研究領域中,林增平在孫中山早期思想、興中會的性質、同盟會的創立、立憲派的功過、會黨與新軍的作用以及宋教仁、熊希齡、黎元洪等辛亥人物的評價諸方面都提出過很有影響的獨到見解。
林增平關於中國資產階級研究的系統見解主要是:我國雖然早在明朝中葉就已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由於封建制度的某些不同於西方的特點,特別是由於中國封建時代的城市與歐洲中世紀中期興起的城市存在很大差別,因而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沒有產生過如同西歐那樣的市民等級。至於肯定立憲派和革命派分別是資產階級上層和中下層的政治代表,不是以若干資產階級人士對立憲對革命所持的態度作為依據,而是因各自的主張、綱領或章程、宣言之類及其成員所進行的活動,確屬體現了整個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和中下層的利益、意願、要求及其所要實現的任務。事實上,清末革命黨人中,本人是資本家或出身於資本家的是極少數,絕大部分是新式知識分子中的先進人士,懷着拯救祖國、造福同胞的宏願而投身革命的。他們根本就不曾想過要去為資產階級謀利,只是被時代潮流推到前沿去擔負變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使命。他們與唯利是圖的資產階級分子毫無共同之處,若把二者等同起來,將有損於他們的光輝業績。林增平曾籲請史學界應對這類誤解加以澄清。

林增平紀念活動

1991年10月19日隗瀛濤、劉望齡、蕭致治在為發起“林增平教授學術思想研討會”致筆者的信中説:“他是新中國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前驅者之一,著作宏富,成就斐然。其人大智若愚,治學嚴謹,胸懷寬闊,博大精深,在國內外皆有廣泛影響”。由此他們主張“討論總結增平教授豐富的執教、治學經驗,推動學術研究工作,並宏揚我黨尊老崇文的傳統”。
1992年11月,湖南師範大學、民進湖南省委、省政協文史委、省社科聯、省社科院、省文史館、省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共同發起舉辦了林增平與中國近代史研究學術討論會,北京、河北、湖北等9省市區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林增平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貢獻及其治學精神、道德文章,認為古人要求史學家必須具備有德、才、學、識四長,他兼而有之,其道德文章,堪稱一代師表。
作為國內外著名歷史學家,其傳略收入《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一書和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世界名人錄。
2006年12月27至28日,由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和西南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湘潭大學聯合主辦,湖南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承辦的“近代湖南與中國暨紀念林增平先生學術研討會”於在湖南長沙隆重召開。著名歷史學家、華中師範大學前校長章開沅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現代文化研究會會長耿雲志研究員,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蕭致治教授,中山大學歷史學院林家有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曾業英研究員以及來自全國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和林門弟子共80餘人出席了此次會議。中國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李文海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張海鵬教授代表中國史學會,中國文獻研究室前副主任、中國孫中山研究會會長金衝及教授代表中國孫中山研究會發來賀電。發來賀電的個人和單位還有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的龔書鐸教授,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苑書義教授、王宏斌教授,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的隗瀛濤教授、何一民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和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代文化研究中心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