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非共同體

鎖定
東非共同體(簡稱東共體;英文:East African Community,EAC)是由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布隆迪盧旺達、南蘇丹、剛果(金)索馬里國家組成的區域性國際組織。該組織於1967年首次成立,1977年解散;其後在2000年由肯尼亞、烏干達和坦桑尼亞在阿魯沙重新組織成立,總部也設於坦桑尼亞阿魯沙。2004年,三國簽訂條約,成立關税同盟,於2005年1月生效。2016年4月15日,南蘇丹正式加入東非共同體,成為該組織第六個成員國。 [1-2]  2022年,剛果(金)正式加入東非共同體,成為該組織第七個成員國。 [6]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24日,索馬里正式成為東非共同體第8個成員國。 [13] 
東共體的宗旨是加強成員國在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科技、外交等領域的合作,協調產業發展戰略,共同發展基礎設施,實現成員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逐步建立關税同盟、共同市場、貨幣聯盟,並最終實現政治聯盟
中文名
東非共同體
外文名
East African Community
簡    稱
EAC
成立時間
1967年
總    部
坦桑尼亞 阿魯沙市(Arusha)
主要宗教
基督新教
天主教
伊斯蘭教
語    種
英語、法語、斯瓦西里語
成員國
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干達等8個國家 [11] 

東非共同體組織成立

東非共同體成立過程

東非共同體(East African Community,簡稱東共體)是由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布隆迪盧旺達南蘇丹剛果(金)個國家組成的區域性國際組織。
東非共同體徽標 東非共同體徽標
東共體最早成立於1967年,成員有坦桑尼亞、肯尼亞和烏干達三國,後因成員國間政治分歧和經濟摩擦於1977年解體。1993年11月,坦、肯、烏三國開始恢復合作。1996年3月14日,三國成立東非合作委員會秘書處。1999年11月30日,三國簽署《東非共同體條約》,決定恢復東非共同體。
2001年1月15日,三國在坦桑尼亞阿魯沙舉行東非共同體正式成立儀式。2001年11月,東非議會和東非法院成立。2007年6月,東共體在烏干達召開特別首腦會議,吸納盧旺達布隆迪為其成員。2009年11月20日,東共體五國共同簽署了《東非共同體共同市場協議》。2010年7月1日,東共體正式啓動該協議。2015年1月,簽署建立貨幣同盟協議,確定了建立貨幣同盟的路線圖。6月,東共體、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三個次區域組織簽署協議,決定2017年共同建立一個新的單一自貿區。2016年3月,南蘇丹正式加入東共體。2022年,剛果(金)正式加入東非共同體,成為該組織第七個成員國。
當地時間2024年3月4日,索馬里貿易與工業部長阿卜迪拉希德在坦桑尼亞阿魯沙向東非共同體秘書長馬圖基交存加入條約批准書,標誌着索馬里正式成為東非共同體的第八個成員國。 [21] 

東非共同體組織總部

秘書處設在坦桑尼亞阿魯沙市(Arusha)。

東非共同體組織體系

東非共同體機構設置

(1)首腦會議:由成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組成,每年至少舉行一次會議。應成員國要求並經成員國一致通過可舉行特別會議。主席由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一年。
(2)部長委員會:由成員國負責地區合作或指派的其他部長組成,是共同體政策機構。其職能是在協商一致的原則下,負責為共同體有效與協調運行及發展制定政策;向東非議會提交法案;向首腦會議提交年度報告;建立處理不同事務的部門委員會等。每年舉行兩次會議,應成員國或委員會主席要求可舉行特別會議。部長委員會主席由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一年。
(3)協調委員會:由成員國負責地區合作事務或指定政府部門的常秘組成,負責向部長委員會提交工作報告和建議、執行部長委員會決定。一般每年舉行兩次會議,應委員會主席要求可舉行特別會議。主席由成員國輪流擔任。
(4)部門委員會:負責向協調委員會提出項目實施計劃,確定不同部門的優先發展項目並監督其實施。
東非共同體醫療 東非共同體醫療
(5)東非法院:系共同體司法機構。職責是確保條約得到履行,負責相關條約的解釋,並向首腦會議、部長委員會、成員國和共同體秘書處等提供法律諮詢。每個成員國可提名2名法官,由首腦會議批准任命。院長和副院長鬚來自不同成員國,院長由成員國法官輪流擔任。
(6)東非議會:系共同體立法機構。每年至少舉行一次會議。議長由成員國議員輪流擔任。議員任期5年,現有議員52人。
(7)秘書處:是共同體常設機構,負責處理日常事務。設秘書長、副秘書長、法律顧問等。秘書長和副秘書長由首腦會議任命,由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5年。

東非共同體組織成員

東共體共有8個成員: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南蘇丹剛果(金)索馬里 [15]  其中,坦、肯、烏三國為創始國,盧、佈於2007年6月加入,南蘇丹於2016年3月正式加入。剛果(金)於2022年正式加入。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24日,第23次東非共同體成員國首腦峯會宣佈,索馬里正式成為東非共同體第8個成員國。 [12]  當地時間2024年2月10日,索馬里議會投票通過批准該國加入東非共同體(EAC)的條約。 [20] 

東非共同體組織領導

首腦會議主席由成員國輪流擔任。現任主席布隆迪總統埃瓦里斯特·恩達伊施米耶(Evariste Ndayishimiye)。部長委員會主席為布隆迪東共體事務、青年、體育和文化部長埃策希爾·尼比吉拉(Ezéchiel Nibigira)。秘書長為肯尼亞人彼得·馬圖基(Peter Mutuku)。 [9] 

東非共同體組織活動

1996年3月14日,東非合作體秘書處正式成立。12月,東非商業委員會成立。
1997年3月5日,東非證券管理局成立,以協調三國資本市場的開發與合作。4月,合作體第2屆首腦會議通過《1997~2000年東非合作體發展戰略》。8月28日,合作體部長委員會同意在2000年完成統一關税的目標,通過了將東非合作體協議升格為條約的指導性文件,制訂了擴大成員的標準。4月,合作體部長委員會第9次會議提出了《東非共同體條約》草案,決定將合作體協議升格為東非共同體條約。5月22日,三國簽署內河和海上航運協議、交通協議和國防合作諒解備忘錄。5月25~26日,東非合作體秘書處、歐洲聯盟和世界銀行共同召開東非合作體道路網捐助會議。6月2日,三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1999年1月22日,合作體第3屆首腦會議召開,同意年內簽署東非共同體條約,三國外長還簽署了聯合外交備忘錄。3月31日,三國開始頒發東非護照。5月6日,合作體部長委員會舉行會議,討論關税與貿易等問題,決定在2000年7月1日實行合作體內零關税和統一對外關税。11月21日,合作體部長委員會特別會議通過26點行動計劃,包括6個月內批准共同體條約、決定接納其他成員國、4年內完成東非共同體關税同盟條約等內容。11月30日,三國總統在阿魯沙市簽署《東非共同體條約》,宣佈正式成立東非共同體。2000年7月7日,共同體條約經三國議會完成批准手續後正式生效。
東非共同體旗幟 東非共同體旗幟
2001年1月15日,三國舉行共同體正式成立儀式,並舉行首屆首腦會議,會議選舉肯總統莫伊為首屆主席,同時簽署了下列協定草案:《接納新成員協定》《首腦會議規則與程序協定》《接納觀察員協定》《聯合緝毒協定》和《標準化、質量保證、計量與檢驗協定》。4月24日,三國國家元首在阿魯沙舉行為期一天的首腦會議,會議批准了共同體2001~2005年發展計劃及秘書處新任秘書長人選。2001年11月,東非共同體議會和東非法院在坦桑尼亞阿魯沙成立,三國總統均出席成立儀式。隨後,東非共同體議會舉行首次會議。
2002年1月,共同體議會在坎帕拉召開第二次會議,討論了在實現經濟一體化之前先建立東非政治聯盟(東非聯邦)等議題。4月,共同體第二屆特別首腦會議在坎帕拉舉行,就建立東非共同體關税同盟的條款進行了商談,但未能簽署最終協定,同時暫時拒絕了盧旺達和布隆迪兩國加入共同體的申請。
2004年召開第六屆首腦會議,三國總統簽署“加快東共體一體化進程時間表”,同意2010年1月前成立“東非聯邦”,三國在保留各自議會、總統和國旗的同時共同組建聯邦議會、內閣和司法機構。同年,三國簽訂條約,成立關税同盟,於2005年1月生效。
2006年召開第七屆首腦會議,決定2010年1月建立東非共同市場,討論了布隆迪、盧旺達兩國申請加入東共體的問題。
2007年召開第五屆特別首腦會議,簽署盧旺達、布隆迪兩國加入共同體的協定,正式吸納兩國為東共體成員;並計劃於2010年成立東非共同市場並建立東非聯邦,2013年選舉聯邦總統。
2009年召開第十一屆首腦會議,五國元首共同簽署《東非共同體共同市場議定書》,議定書已於2010年7月正式生效。
2013年召開第十五屆東共體首腦會議,五國元首(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布隆迪和盧旺達)共同簽署《東非共同體貨幣聯盟協議》,決定10年內實現統一貨幣目標。根據協議,東共體成員國將出讓金融和匯率政策給地區央行,授權地區央行監測和制定成員國宏觀金融政策。該協議規定,成員國加入貨幣聯盟必須實現既定的宏觀經濟條件,並在加入貨幣聯盟的至少前三年持續保持通貨膨脹率不能超過5%,財政赤字不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6%,國內生產總值税負率最低為25%。此外,成員國還要滿足經濟融合條件。2014年,東共體開始實施單一旅遊簽證,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干達三國啓動跨境支付系統,坦桑尼亞加入原先由肯尼亞、烏干達和盧旺達三國組成的東共體單一關税區。
2015年召開第十六屆首腦會議,主題為“通向一個政治聯邦:深化與加速一體化”,會議審議通過東共體部長理事會年報,對東共體重大戰略決策落實情況進行了評估,任命東共體新任副秘書長以及東非法院兩名大法官,並決定暫不接納南蘇丹、索馬里加入東共體。4月,因布隆迪總統恩庫倫齊扎尋求第三個任期遭反對黨反對,布隆迪局勢動盪。5月31日,東非共同體成員國領導人在達累斯薩拉姆舉行布隆迪問題峯會,峯會建議布隆迪將選舉至少推遲一個半月,以營造一個有利的選舉環境。 [3] 
2016年3月召開第十七屆首腦會議,主題為“推進市場驅動的一體化”,會議審議通過了《東共體2050願景》,提出2050年實現東非地區達到中高收入水平的目標,正式批准南蘇丹為第六個成員國,宣佈將繼續就索馬里加入東共體進行討論。
2017年5月召開第十八屆首腦會議,主題為“朝可持續發展方向前進”,會議同意將東共體政治一體化的目標由“政治聯邦”調整為“政治聯盟”,決定繼續推遲與歐盟簽署“經濟夥伴協定”,並就布隆迪形勢、南蘇丹加快融入東共體、索馬里申請加入東共體進行了探討。
2018年3月召開第十九屆首腦會議,主題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進一體化進程”,會議批准東共體第五個發展戰略(2016/17-2020/21),敦促成員國調整政策法規,進一步完善關税同盟和共同市場建設,有序推進貨幣一體化,決定繼續推遲商籤東共體和歐盟經濟夥伴協定,敦促布隆迪各方積極開展對話,決定在下一屆峯會提交關於索馬里加入東共體的初評報告。

東非共同體組織發展

東非共同體近期目標

(一)2006年11月,EAC制定第三次東非發展戰略,提出宏偉目標:即在2010-2015年期間建立一個社會轉型的現代化的東非共同體。EAC五成員國的發展戰略思想反映了共同體建設一個強大區域組織的雄心。
(二)2008年工作重點仍是繼續加強實施關税同盟。在EAC發展中,關税同盟對共同體內經濟貿易發展和提高國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發展增強了2012年建立東非共同市場的信心。東非關税聯盟實施以來,肯、坦和烏三國貿易從2004年15.2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19億美元,增長20%。東非共同體加強關税同盟的工作重點是消除不同程度存在的阻礙成員國間經濟貿易合作發展的非關税壁壘,為實現關税同盟的各項目標掃除障礙。2008年8月起東非五國開始貨幣聯盟磋商,提出貨幣聯盟體制和框架,為實現EAC社會、經濟和政治一體化打下基礎。
(三)公路運輸:東非公路網絡項目取得了積極進展。特別是北方走廊,蒙巴薩(肯港口)-卡土納(烏盧邊界)公路和中央走廊,達累斯薩拉姆(坦首都)-姆土庫拉(烏坦邊界)公路已進入實施階段,計劃兩年後竣工。阿魯沙(坦)-那曼加(肯坦邊界)-安地河(肯)公路計劃年底開始動工;阿魯沙(坦)-霍利裏(坦)-塔維特(坦)-沃伊(肯)公路的可行性研究和設計正在進行中;坦噶(坦)-火如火如(坦肯邊界)-馬林迪(肯)公路已在投資準備中。
(四)鐵路建設:東非鐵路主幹網計劃正在研究中。肯尼亞鐵路公司和烏干達鐵路公司已按計劃於2006年11月1日將所屬裂谷鐵路(RVR)公司租讓給南非一家公司經營和管理(總部在肯尼亞)。
(五)民航運輸:2007年4月EAC成立了非洲首家民航安全與保衞監督局。旨在支持成員國按照《國際航空運輸條約》提供最佳標準服務,推動民航事業發展。
(六)農業、食品安全:EAC一直積極加強農業發展並關注食品安全。2006年,EAC採納並簽署了發展農業和實現食品安全協議,包括邊遠農村發展政策及戰略等。
此外,2008年6月,東非立法大會通過了東非共同體(EAC)2008/09財政年度預算,總額為4040萬美元。此次預算增加了東共體在2006年至2010年發展重點戰略項目投入,強調在法律和司法體系、協議、政策、規章、程序和標準等方面的發展與和諧。涉及領域還包括促進防務、和平及安全,加強財政、立法、監督、行政管理及信息技術,加強人力資源建設,促進社會及經濟可持續發展,政治一體化,氣候變化及環境保護等。 [4] 

東非共同體組織挑戰

EAC的擴大,標誌着東非地區乃至整個非洲在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擴大後的EAC通過五國間合作,互通有無,有利於市場不斷擴容,有利於東非地區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由於EAC聯合進程尚處於發展階段,加上盧和布兩國新近加入,一體化目標的實現尚需各成員國的不懈努力。東共體存在以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內羅畢:東非共同體三國裏最大的城市 內羅畢:東非共同體三國裏最大的城市
(一)基礎設施落後制約東共體一體化進程:如公路和鐵路能形成有效交通網絡,造成運輸成本高。EAC主要靠肯尼亞蒙巴薩和達累斯薩拉姆兩港口進出貨物。東非鐵路由於資金原因,恢復運營困難重重。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三國均為內陸國家,制約了這三個國家貿易快速發展。在烏干達召開的東非三國商業領導人會議上,一些領導人反映,儘管他們支持EAC政治、經濟一體化,但對2012年實現預定目標並不樂觀。
(二)非關税壁壘影響東非共同體貿易發展:自EAC簽署關税同盟以來,各成員國間貿易和商業得到快速發展,其中跨國商業和投資尤為突出。EAC五國間的經濟貿易發展不僅明顯增加了各國税收,而且也提高了各國在地區間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東非共同體於2005年1月簽署關税同盟協議,協議規定除部分敏感商品外,取消成員國間關税和非關税壁壘,但EAC各成員國出於本國利益,出台不同形式的非關税壁壘。非關税壁壘增加了成員國貿易成本,削弱該地區商品競爭力,同時影響東非共同體發展有競爭力的私有產業。
(三)反腐敗等問題影響一體化進程:由於歷史原因,東共體成員國工業生產仍處於起步階段,絕大多數工業製成品依靠進口,自然資源不很豐富,對外援依賴程度高,各成員國存在不同程度的腐敗現象等,這些都影響了關税同盟的順利實施和共同市場的推進。此外,EAC成員國同時加入非洲多個地區組織,也給東共體一體化進程帶來影響。如坦、肯和烏同時為東非共同體及東南非發展共同體成員國。雖然同時加入多個非洲地區組織可以獲得更多利益,但這同時影響東非建立共同市場和實現一體化進程。 [4] 

東非共同體發展前景

東非共同體自2001年正式恢復成立以來,各成員國為實現共同體目標和一體化積極努力,加強聯繫和溝通,已簽署關税同盟,它的實施為推動地區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政治聯盟。但由於各成員國政治考慮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各異,經濟利益各有側重,因此,實現一體化目標不會一帆風順,還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摩擦,但這種矛盾和摩擦不會影響共同體一體化大的方向,東非六國將會繼續加強溝通和協調,加強在國際和地區政治、經濟及共同體內部事務方面的協調與一致,為實現東非共同體宗旨與目標積極努力。
2023年1月25日,東非共同體(東共體)正式啓動評估索馬里加入東共體的核查任務。 [8] 

東非共同體與華關係

1998年5月,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代表中國政府出席東非合作體道路網捐助會議。2003年5月,中國駐烏干達大使應東共體秘書處邀請出席在坦桑尼亞舉行的東非共同體使節會議。2008年5月,東共體五國負責東共體事務的部長代表團訪華,外交部副部長王毅、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分別會見代表團。2010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我駐坦桑尼亞大使兼任駐東共體代表。2011年11月,中國與東共體建立經貿聯委會並召開首次會議,雙方簽署了中國與東共體經濟、貿易與投資合作框架協議。2012年11月,中國與東共體舉行首次司局級磋商。2013年9月,中國-東共體經貿合作論壇在華召開。11月,中國地方政府代表團出席在烏干達舉行的中國-東共體省市長對話會。2023年12月,東共體秘書長馬圖基訪問福建。 [15] 
中國支持東非共同體三國聯合自強,實現地區振興和發展,並願進一步推動與坦、肯、烏三國雙邊關係的深入發展,以此促進中國與東非共同體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 [5] 

東非共同體其他情況

東非共同體三國肯尼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將於2015年合併成為統一的聯邦國家。該聯邦將擁有共同的憲法、總統、議會和貨幣。三國總統將在5月20日召開的東非共同體第七次會議上會晤,屆時將討論該聯盟的統一進程,包括建立統一的經濟和政治區域問題。
東非共同體新聞圖 東非共同體新聞圖
據稱,肯尼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將在2009年9月就聯盟憲法舉行投票,2010年1月就實行統一貨幣和創建共同的總統、政府、議會、最高法院和其他國家機構進行表決。起初將由三國總統輪流擔任該聯盟總統,每年更換一次。此後,三國領導人將作為候選人蔘加2013年的聯邦總統大選。聯盟領導人將像西方國家一樣,逐步實現全民普選。與此同時,將舉行首次聯邦議會選舉。
即便有所拖延,也不管該最終目的和期限是否可行,東非三國朝聯邦國家的目標邁進的步伐已經開始。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共同組建的關税同盟在1月1日正式啓動,這是建立統一市場的重要步驟。這三國人口總數接近一億,國內生產總值約為300億美元。
三國領導人認為,在當代進行經濟和政治的長期聯合,將有利於增強本地區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和有效地刺激經濟增長。肯尼亞總統齊貝吉曾在東非共同體會議上表示,東非政治、經濟一體化是東非地區發展的必然趨勢。東非聯邦的組建是他本人畢生的心願,也是肯尼亞歷屆國家領導人的共同願望,肯尼亞人民期待着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東非共同體成員國

東非共同體肯尼亞

肯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Kenya)位於非洲東部,赤道橫貫中部,東非大裂谷縱貫南北。東鄰索馬里,南接坦桑尼亞,西連烏干達,北與埃塞俄比亞、南蘇丹交界,東南瀕臨印度洋,海岸線長536公里。國土面積的18%為可耕地,其餘主要適於畜牧業。
成員國 成員國
全境位於熱帶季風區,但受其地勢較高的影響,為熱帶草原氣候,降水季節差異大。全年最高氣温為22—26℃,最低為10—14℃。
肯尼亞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境內曾出土約250萬年前的人類頭骨化石,公元7世紀,非洲東南沿海地帶形成一些商業城市,阿拉伯人開始到此經商和定居。
肯尼亞是一個有潛力的市場,肯尼亞政府在2030年遠景規劃中,將能源、基礎設施和建築業、農業、製造業、採礦業、旅遊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服務業和信息產業等列為重點發展領域。
2015年10月28日,第70屆聯合國大會改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肯尼亞成功獲選,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肯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基礎較好的國家之一。農業、服務業和工業是國民經濟三大支柱,茶葉等農產品、旅遊、僑匯是三大創匯來源。工業在東非地區相對發達,門類較齊全,日用品基本自給。
2008年肯政府啓動“2030年遠景規劃”,提出優先發展旅遊業、農業、製造業、批發零售業、業務流程外包(BPO)、金融服務業等重點產業,爭取年均經濟增速達到10%,到2030年將肯發展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民眾享有高質量生活、環境優美、社會安定的新興工業化中等收入國家。受2008年初大選危機、旱災及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發展速度一度放緩。2010年以來,肯政府採取了一系列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經濟呈現較好發展勢頭。但貧困率和失業率仍然較高,均在40%上下。2015年肯出台《國家工業化發展規劃》和《經濟特區法》,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油氣資源以及地熱、太陽能等新能源開發,積極推進工業化進程和經濟轉型。2017年肯政府提出糧食安全、住房保障、製造業發展、醫療保障等“四大發展目標”。2022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1134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99美元。
經濟增長率:5.5%。
貨幣名稱:肯尼亞先令。
匯率:1美元≈147肯尼亞先令。
外債總額:367億美元。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數據)
肯尼亞是一個有潛力的市場,肯尼亞政府在2030年遠景規劃中,將能源、基礎設施和建築業、農業、製造業、採礦業、旅遊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服務業和信息產業等列為重點發展領域。

東非共同體烏干達

烏干達,位於非洲東部,橫跨赤道,東鄰肯尼亞,南接坦桑尼亞和盧旺達,西接剛果(金),北連南蘇丹,總面積24.15萬平方公里。全境大部位於東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有“高原水鄉”之稱。
自然條件較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適宜。農牧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分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0%和出口收入的95%,糧食自給有餘。工業落後,企業數量少、設備差、開工率低。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佔重要地位。
是聯合國公佈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由於連年戰亂,經濟一度瀕臨崩潰。1986年“抵運”執政後,實行務實、穩妥的經濟發展政策,積極進行結構調整,優先發展農業,整頓國營企業,扶植私人經濟,推行自由貿易等措施。自1991年以來,經濟年均增長6%左右。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烏棉花、魚類、咖啡等傳統支柱產業出口萎縮,經濟增速下滑。2015年6月發佈《2015-2020國家發展計劃》,為今後5年國家發展確定了總體目標。
2023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551.7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5.5%。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186美元。
貨幣名稱:烏干達先令。
匯率:1美元=3765烏干達先令。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等) [16] 

東非共同體坦桑尼亞

坦桑尼亞全稱: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英文: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是古人類發源地之一。位於非洲東部、赤道以南。英聯邦成員國之一,公元前即同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等地有貿易往來。北與肯尼亞和烏干達交界,南與贊比亞、馬拉維、莫桑比克接壤,西與盧旺達、布隆迪和剛果(金)為鄰,東臨印度洋。國土面積945087平方公里,人口6174萬(2022年)。 [19] 
坦桑尼亞全境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呈階梯狀。東部沿海為低地,西部內陸高原面積佔內陸總面積一半以上,東非大裂谷從馬拉維湖分東西兩支縱貫南北。東北部的乞力馬扎羅山的基博峯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峯。
聯合國宣佈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平年糧食勉強自給。工業生產技術低下,日常消費品需進口。1967年實行國有化和計劃經濟,以建設集體農莊為中心,開展嚴重脱離國情的“烏賈馬”社會主義運動,致使經濟發展嚴重滯後。1986年起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的調改方案,連續三次實行“三年經濟恢復計劃”。近年,坦政府將脱貧作為政府工作重點,執行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中心的經濟改革政策,推進經濟自由化和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堅持適度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使國民經濟得到緩慢回升。同時,密切與西方捐助國和國際金融機構的關係,謀求吸引外資、減免外債和獲得更多援助。2001年以來,坦成立以總統為首的“國家商業協會”和以總理為首的“投資指導委員會”,減免外資企業税費和高科技產品進口税,出台微型信貸政策,扶植中小企業發展。IMF和世行認定坦桑達到重債窮國動議完成點,將於20年內減免其30億美元外債。2002年10月,IMF將其在非洲的第一個技術援助中心——東非技援中心設在坦。2011年,出台《國家發展規劃五年計劃(2011—2015)》,確定了農業、基礎設施、工業、旅遊、人力資源、信息通訊六大優先發展領域。馬古富力總統執政後,積極落實競選承諾,大刀闊斧推進改革,着力改善政府服務水平和民生。2016年出台《國家發展規劃五年計劃(2016—2020)》,將工業經濟成型、經濟和人力發展整合、創造良好的營商投資環境和加強監管確定為四大優先發展領域。近十年,坦桑尼亞經濟平均增長率約7%,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名列前茅,製造業、礦業和旅遊業發展強勁,外國直接投資存量持續增長。但經濟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落後、發展資金和人才匱乏等長期阻礙經濟發展的問題仍然存在。
2022年主要經濟數字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GDP):757.10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4.6%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192美元
通貨膨脹率:4.4%
外債總額:278.36億美元
外匯儲備:50.9億美元
匯率:1美元=2295坦桑尼亞先令
(資源來源:世界銀行數據)

東非共同體布隆迪

布隆迪(The Republic of Burundi)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北與盧旺達接壤,東、南與坦桑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東非大裂谷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
為改善營商環境,吸收外國投資,布隆迪積極推進法律制度建設,自2008年起至2013年,相繼修訂了投資法規、商業法規、環境法規、私營企業和公共參與法規、土地法規和礦山法規等。
農牧業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上世紀90年代以來,布隆迪戰爭頻仍,局勢動盪。1996年7月政變後遭受長達30個月的經濟制裁,西方國家援助基本停滯,加之難民問題和氣候因素,經濟形勢嚴重惡化,國內生產總值比戰前累計下降了22-25%。2000年佈政府與各政治派別達成和平協議後,國際援助逐步恢復,經濟形勢有所好轉。2009年1月,布達到重債窮國減債倡議完成點,獲得減免14億美元的債務。2012年2月,布出台《第二代增長和減貧戰略框架》文件。10月,佈政府在日內瓦召開“布發展合作伙伴大會”,與會各方承諾提供資金26億美元。2018年8月,布出台《國家發展規劃(2018-2027)》,旨在為布未來10年經濟社會發展指明方向,力爭到2027年實現10.7%的經濟增長。2015年年初以來,因國內局勢緊張,外援大幅減少,布經濟狀況急劇惡化。2022年主要經濟指標估算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36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85.7美元。
經濟增長率:3.3%。
貨幣名稱:布隆迪法郎(簡稱布郎)。
匯率:1美元≈2826布郎。
通貨膨脹率:18.3%。
(資料來源:商務部)
布隆迪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較多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第一,因本國財力有限,布隆迪發展規劃能否順利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部支持;第二由於缺少高素質人才和必要的設備,行政辦事效率仍然地下;第三,市場缺乏透明度;第四,可供出口商品不多;第五,基礎設施落後,社會服務差,市場規模小;第六,失業問題嚴重。
主要出口產品有咖啡、茶葉、棉花、皮張等,進口為工業原料、機器設備和消費品。最大貿易伙伴為歐洲共同體。主要對象是比利時、德國、法國、英國、美國和日本。外援主要來自比、法、德以及歐共體和聯合國機構。

東非共同體盧旺達

盧旺達(Republika y'u Rwanda)是非洲中東部的一個國家,全稱盧旺達共和國,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內陸國家。東鄰坦桑尼亞,南連布隆迪,西和西北與剛果(金)交界,北與烏干達接壤,國土面積26338平方公里。境內多山,有“千丘之國”的稱謂。
主要民族有胡圖族、圖西族和特瓦族。盧旺達語、英語和法語為官方語言。
盧旺達系聯合國公佈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牧業為主,糧食不能自給。1994年的內戰和大屠殺使盧經濟崩潰。愛陣上台後,採取了發行新貨幣、實行匯率自由浮動、改革税收制度、私有化等一系列恢復經濟的措施,經濟逐步恢復。1998年,盧制定了2020年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2020願景”發展規劃,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和會展經濟,努力緩解能源短缺困難,經濟保持較快速度增長。2002-2012年,盧經濟年均增長率超過8%。近幾年有所回落。繼“2020願景發展計劃”後,盧又規劃了“2050年願景”。總體目標是到2035年把盧旺達建設成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到2050年把盧旺達建設成為高收入國家。2022年盧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120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4美元
經濟增長率:8.2%
貨幣名稱:盧旺達法郎(簡稱盧郎)
匯率:1美元=1055盧郎
(資料來源:盧旺達國家數據研究所)

東非共同體南蘇丹

南蘇丹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South Sudan),簡稱南蘇丹,是非洲東部一個內陸國家,東面是埃塞俄比亞,西面是中非共和國,南面是剛果民主共和國、肯尼亞與烏干達,北面是蘇丹,是一個具有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體制的資本主義國家,首都朱巴。
南蘇丹原是英埃共管蘇丹的一部分,1956年後成為蘇丹共和國的一部分,屬蘇丹南部10省。第一次蘇丹內戰後,蘇丹南方於1972年至1983年得到自治。第二次蘇丹內戰隨即於1983年爆發,自至2005年簽署《全面和平協定》,併成立蘇丹南方自治政府。2011年,南蘇丹獨立公投通過,南蘇丹共和國遂於2011年7月9日0時宣告獨立,成為非洲大陸第54個國家。
2016年4月15日,南蘇丹正式加入東非共同體,成為該組織第六個成員國。
南蘇丹位於非洲東北部,北緯4-10度線之間,系內陸國。東鄰埃塞俄比亞,南接肯尼亞、烏干達和剛果民主共和國,西鄰中非共和國,北接蘇丹。
南蘇丹地形呈槽型,東部、南部、西部邊境地區多丘陵山地,中部為粘土質平原,南部邊境的基涅提山(KINYETI)海拔3187米,為全國最高峯。
南蘇丹屬熱帶草原氣候,濕度高並有大量的降雨。每年5-10月為雨季,氣温20-40℃,11-4月為旱季,氣温30-50℃。
南蘇丹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道路、水電、醫療衞生、教育等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嚴重缺失,商品基本依靠進口,價格高昂。國際社會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向南蘇丹提供了大量援助。2011年7月,南蘇丹央行發行新貨幣南蘇丹鎊(SSP)。
南蘇丹經濟嚴重依賴石油資源,主要有1/2/4區、3/7區、5區等開發項目。石油收入約佔政府財政收入的98%。2012年初,由於與蘇丹就石油利益分配問題矛盾不斷升級,南蘇丹全面關井停產。2013年4月,經過國際社會斡旋和兩蘇艱苦談判,南蘇丹恢復石油生產。2013年底和2016年7月,南蘇丹國內兩次爆發衝突,石油生產受到嚴重影響。2023年4月以來,蘇丹國內衝突對南蘇丹石油出口造成潛在威脅。目前,南蘇丹石油日產量約為16.91萬桶。

東非共同體剛果民主共和國

剛果民主共和國(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La 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du Congo)。簡稱剛果(金)。面積2344885平方公里。首都為金沙薩人口1.023 億人(2023年)。 [10]  [14] 
地處非洲中部,東鄰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坦桑尼亞,南接贊比亞安哥拉,北連南蘇丹和中非共和國,西隔剛果河剛果(布)相望。西部有狹長走廊通大西洋。海岸線長37公里。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温27℃,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左右。
13~14世紀是剛果王國的一部分。1884~1885年柏林會議將剛劃為比利時國王的“私人采地”,稱“剛果自由國”,後改稱“比屬剛果”。1960年6月30日獨立,定名剛果共和國,簡稱剛果(利)。1964年改用現名。1971年改名扎伊爾共和國。1997年恢復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至今。 [7] 
聯合國公佈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農業、採礦業佔經濟主導地位,加工業不發達,糧食不能自給。曾是非洲經濟狀況較好的國家之一,上世紀90年代初起,因政局持續動盪,剛經濟連年負增長。1996年的內戰和1998年的地區衝突,使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瀕於崩潰。2001年卡比拉繼任總統及2003年組成臨時過渡政府後,大幅調整經濟政策,推行市場經濟,放鬆經濟管制,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宏觀經濟狀況逐步改善。2002年宏觀經濟出現拐點,由原來持續負增長轉為正增長。2006年12月卡比拉當選總統後,剛新政府繼續奉行穩健的經濟政策,並啓動國家重建計劃和“五大工程”,宏觀經濟繼續保持恢復性增長。2011年卡比拉蟬聯總統後提出國家“現代化革命”戰略以及到2030年建成新興國家的戰略目標,重點發展農業、礦業、水電開發等。剛外債負擔沉重,主要債權人為巴黎俱樂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2010年7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宣佈剛達到重債窮國減債倡議完成點,減免剛111億美元債務。2019年,齊塞克迪總統就任後推行“執政百日緊急計劃”,大力籌措資金,推進交通、衞生、教育、住房、能源、就業、農漁牧等各領域項目實施。2022年主要經濟指標估算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639.1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60.2美元
經濟增長率:6.1%
貨幣名稱:剛果法郎(Franc Congolais, FC)
通貨膨脹率:8.4%
外債:94億美元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網站) [17] 

東非共同體索馬里

索馬里聯邦共和國(英語:The Federal Republic of Somalia),簡稱索馬里,位於非洲大陸最東部的索馬里半島,擁有非洲大陸最長的海岸線,總面積637660平方公里,人口1269萬(2022年) [18]  ,絕大多數是索馬里族,又分薩馬萊和薩布兩大族系,首都摩加迪沙,全國分為18個州。
公元前17世紀以前,索馬里建立了以產香料著稱的“邦特”國。1941年,索馬里徹底淪為英國殖民地。1960年7月1日,索馬里建立共和國。1991年,西亞德政權倒台後,索馬里一直處於軍閥武裝割據的無政府狀態。位於西北部的索馬里蘭與中部邦特蘭以及索馬里西南國均為實質獨立。
索馬里是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20世紀70年代初,由於國有化政策過激,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經濟嚴重困難。80年代,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支持下,調整經濟政策,經濟一度好轉。1991年後,由於連年內亂,工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全面崩潰。2012年索聯邦政府成立後,着力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製造業、房地產和建材等行業,經濟發展初現生機,外資開始進入,大批僑民返鄉,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2016年,索聯邦政府制定30年來首個國家發展規劃,確定了經濟發展優先領域,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漁、畜牧業,建立健全金融、税收和審計體系等。穆罕默德總統就任後,積極落實索國家發展規劃,加強政府與私營部門合作,就索減債問題積極做國際社會工作。2023年各項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115.15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17美元。
貿幣名稱:索馬里先令(Somali Shilling)。
匯率:1美元≈23605索馬里先令。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報告》) [12]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