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陽

(中國古代地名)

鎖定
古地區名。
春秋晉地,戰國時先後屬衞、趙,相當今太行山以東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區。《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前520),“荀吳略東陽”;《史記·趙世家》:趙惠文王十八年(前281),“秦拔我石城,王再之衞東陽,決河水,伐魏氏”, 皆即此。
中文名
東陽
屬    性
古地區名
引證解釋
春秋時魯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南八十里關陽鎮。《左傳》:哀公八年(前487),“吳師克東陽而進”。即此。
③春秋齊邑。在今山東臨朐縣東三十六里。一名凡城。又名晏弱城。《左傳》:襄公二年(前571),“晏弱城東陽以逼之”。杜注:“齊境上邑。”
                  秦漢東陽城遺址 秦漢東陽城遺址
④秦置,建縣於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故城在今江蘇省盱眙縣馬壩鎮東陽村,現僅餘遺址。秦東陽縣轄地包括現江蘇金湖縣、寶應縣、洪澤縣全部,盱眙縣東部、淮安區南部和安徽天長縣一部,隸東海郡。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分冊,當時東陽縣四境為:南界廣陵、北界淮陰、西界盱眙、東臨大海。楚漢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升東陽縣為東陽郡。西漢時,東陽縣先隸東陽郡,後隸臨淮郡。西漢元狩6年(前117),武帝封皇子劉胥為廣陵王,東陽縣屬廣陵王國。建安十四年(209),曹操強令淮南數萬人遷徙淮北,造成百姓恐慌,江淮間十餘萬人南逃東吳,東陽首當其衝,遭受重創,人口流失嚴重,以致歷經四百多年的淮南重鎮東陽縣被廢。
⑤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分會稽郡西部置東陽郡,治所長山縣(今金華)。,取東陽名,是因郡“在金華山之陽,水之東”。
⑥東晉末築。在今山東青州市北。以其在廣固城之東,陽水之北,故名。為北青州治。《晉書·地理志》:東晉義熙六年(410),劉裕滅南燕,毀其都廣固城,“留長史羊穆之為(北)青州刺史,築東陽城而居之”,即此。北齊移益都縣治此。南朝宋及北朝為青州治,北周又為齊郡治。
⑦唐垂拱二年(688年),析義烏(原烏傷縣)東衝要地及吳寧縣故地,襲舊郡名,建東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