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門小學

(廣東省化州市那務鎮東門小學)

鎖定
化州那務鎮東門小學是一所鄰近那務圩邊的面上小學,該校服務半徑為東門村委會的十一個自然村,共 3000多人。現有在校學生一至六年級六個班197人,教師 12人。其中小學高級教師8人,中共黨員2人,大專畢業10人,本科畢業1人,其中一位正在進修本科,整個教師隊伍的特點是責任性強,知識面廣,能掌握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是我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堅強基石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條件。
中文名
東門小學
英文名
Dongmen Primary School
簡    稱
東小
所屬地區
廣東化州
類    別
公立小學
學校類型
綜合
主要獎項
那務鎮德育先進單位
校園面積
20096平方米
在校學生
197人
學校特色
那務鎮校園面積最大的一所小學

東門小學學校概況

東門小學原來僅有一幢 7 個教室,兩層磚瓦結構的樓房,校園面積也只有1200多平方米。是一所校園狹小,樓舍破陋,教學質量差的薄弱學校。在 1991年改危期間,村委會投入了 30多萬元,建起一幢有 8 個教室,面積 1050 平方米的的樓房。到 1996年普九期間,村委會又多方籌資,共投入了 70多萬元,建起了一幢有 12 個教室,面積1400 多平方米的教學樓。校園面積也擴展到 20096 平方米,是目前那務鎮校園面積最大的一所小學。
那務鎮黨委、政府及那務鎮中心學校領導非常重視、關心東門小學的建設,為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 1997 年來,政府、鎮中心學校領導又通過多渠道籌資了資金 50 多萬元,搞好了電教儀器等設備設施的建設,基本完成了改薄工程。現有教學樓、科學樓各一幢。有儀器室、綜合實驗室、64 座的語音室、電腦室、電教室、音樂室、56座的美術室等各一個。
團結協作的領導班子是學校發展的中堅力量。學校領導機構設有校長教導主任各一名,肩負着領導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在學校領導和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以及各級領導、全村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學校的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教育教學質量不斷上升,校風、教風、學風良好,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上級規定的要求,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小學生犯罪率保持為零。多次被評為鎮“德育先進單位”。有多位教師被評為鎮、市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多位教師的教學論文在鎮、市級刊物發表,多位教師在鎮、市的優秀課例評選中獲獎。

東門小學存在問題

1、師資:面對青年教師比例不高的現狀,如何發揮老教師的作用,如何留住青年教師,吸引優秀青年教師到我校任教,給青年教師創造一個和諧、競爭的崗位練兵,崗位成材的良好氛圍。尚需加倍努力。
2、生源:東門小學是鄰近那務鎮圩邊的面上小學,和鎮中心小學相鄰。(1)、隨着住宅的開發,經濟的不斷髮展。優質生源流向鎮中心學校;(2)、在校學生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這些學生無法得到父母在學習上的關心和輔導;(3)、東門小學是鄰近那務鎮圩邊,外來人口居多,外省市學生較多,這些學生在學習上或多或少存在欠缺,這都對我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3、管理:(1)、領導、教師的科研意識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尚須提高。從總體來看,教師在市刊物上發表的文章不算太多,骨幹教師在鎮裏還欠知名度。學校領導的創新力度還不夠,致使教育教學活動在“經驗”階段徘徊,影響了教育改革和教育質量的提高。(2)、學校最大限度地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但有個別教師進取心不夠強,奉獻精神不夠;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力度不夠,有個別學生紀律性不夠。因此教師潛力尚需挖掘。
4、經費:(1)、學校經費有限,創收渠道又沒有,造成了學校可支配的經費少之又少,投入到獎勵教師,特別是獎骨幹教師的經費力度不夠,骨幹教師流失嚴重。(2)、校園的基礎設施還有待於進一步加以改善。

東門小學發展計劃

1、建立一套領導班子工作、學習和思想作風建設的制度,並逐步把領導班子的建設置於制度的保證及教師和羣眾的監督之中,樹立講政治、講正氣、講學習的良好氛圍。
2、強化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深化師德教育活動,增強教師“敬業、專業、愛業、樂業”的意識,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3、要求每位教師做到每學期有一個研究專題,有一篇專題總結,有一次教研活動中的發言機會,有一篇高質量的教案,上一節示範課、研討課
4、更新教育觀念,端正教學思想,樹立正確的質量觀、人生觀、價值觀。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注重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5、切實加強教研組建設和教研活動管理,健全教學常規,狠抓制度落實,領導深入課堂,深入教學第一線,加強對教學思想的指導,教學方法的研究。
6、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和指導,建立健全學困生學習檔案,努力做好其轉化工作,強化教學質量的檢查和監控,狠抓各科的“平均分”、“合格率”、“優秀率”,讓每位學生都有進步。
7、在作業批改和設計中,嚴格控制作業量,練習基點應放在有典型性、鞏固性、啓發性的習慣上,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杜絕簡單重複,負擔過重的現象。
8、素質教育進課堂,加強對“特長生”培養指導工作的管理,落實培養對象,專人負責,做到有目標、有計劃、有內容、有進度、有成果、爭創特色項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