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華里古建築羣

鎖定
東華里古建築羣,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祖廟街道福賢路,東華里古建築羣主街道全長146.4米,有自清初至清末的祠堂、民居54間,建築羣體佔地面積10217平方米。街道寬敞暢順,路面以花崗岩鋪砌,兩旁宅第門房高大,石砌台階,門牆多為水磨青磚結砌,室內廳堂裝飾有木雕屏風、花架及隔扇等,富麗堂皇,堪稱為珠江三角洲地區民居中的精品。東華里還保留着反映清代各時期具廣府民居特色的古建築,對研究珠江三角洲建築史及居住習俗具有重要的價值。2001年6月,國務院公佈東華里古建築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東華里古建築羣
地理位置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祖廟街道福賢路
景點級別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華里古建築羣歷史淵源

東華里古建築羣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祖廟街道福賢路,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典型的城鎮民居里巷,在同類建築中建築年代較早,保存最為完整。 [1]  東華里古建築羣1989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2] 
東華里古建築羣200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保護範圍北至石巷,東至石巷,西至福賢路東側,南至福慶巷。建設控制地帶北至石巷、錦榮裏,西至福賢路,東至祿豐大街和祿豐新巷,南至居仁裏。 [4] 

東華里古建築羣相關典故

東華里曾經是名門望族、達官貴人聚居之地。歷史上清嘉靖道光年間朝中協辦大學士四川總督駱秉章攜家人遷入東華里,他對東華里北側的自家宅第進行了重新修葺,屋宇更加整齊美觀。
東華里古建築羣原名“楊伍街”,以清初聚居此地的兩族姓氏命名。其後兩族相繼衰落,房產逐漸轉賣他姓,清乾隆年間改為今名。
嘉、道年間,遷入駱氏家族,族中官至協辦大學士、四川總督的駱秉璋將北側一片宅第大事規劃修整,採用嶺南青磚大屋結構,水磨青磚結砌牆體,鍋耳封火山牆,屋宇規體美觀,現存“東華里”街額也在此時改建成現閘門樓形狀;及至光緒年間,軍機大臣戴鴻慈之弟戴鴻惠(清末民初南海勸學所所長)也買入東華里北側中段宅第,並加以修葺。

東華里古建築羣古今面貌

清末民初,華僑富商招丙田家族又遷入東華里,將其南側宅第作進一步改建,造成今日面貌。 [1-3] 

東華里古建築羣規模之大

東華里古建築羣 東華里古建築羣 [1]
東華里古建築羣所在的東華里是一條長112米、寬1.8米的街道,並非筆直。從街額“東華里”門樓入有個輕微角度,轉入筆直的內街,路面全用色澤一樣的花崗岩石條鋪砌整齊,條石寬30釐米、長約150釐米,規格較劃一,表面經過雕琢。房屋建築均用花崗岩鋪砌勒腳石,每塊勒腳石面積約2平方米,精細雕琢!有些還雕出角花和圍線。
勒腳石以上為水磨青磚結砌牆體。屏門、趟櫳、大門,室內裝飾十分華麗、多有木雕屏風,花罩隔扇,木板牆、天花等高檔裝置。

東華里古建築羣佈局結構

北側後段的駱氏家族宅第,共四排建築,每排之間有小巷相間,各排均為四進深的三間兩廊式建築,每進間用天井相間,一律用水磨青磚外牆,建築鍋耳式封火山牆。據云當時李鴻章也參與規劃設計;南側後段招氏家族宅第、並加層擴建二樓,內部為走馬樓式,通風采光極好,臨街建有帶西洋風格的露台,外表灰批花草人物,具有中外合壁的特點,體現民初典型建築風格。 [1-3] 
東華里古建築羣街首閘門尚嵌着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石刻街額。全長112米,寬3~5米,花崗石條鋪砌路面。房屋外牆石牆腳上,一式水磨青磚,幾乎都是鍋耳封火山牆,整齊而富韻律。
各家門前都有二級石台階。都在高達4米的石門框裝置了腳門、趟攏門和厚重的大門等三重門,有遮陽、通風和防盜的不同功能。內有門廳、兩廊、天井、正廳、耳房、二廳、神龕,廚間等。廳、室以木雕屏風、花架、嵌彩色玻璃的格扇等分隔。地面鋪砌防潮的大方磚,內牆有用木板裝修。
南面的二層民居還裝有木製的有屋蓋的樓井和鋪上方磚的露台。環形的扶梯選用坤甸等良材製成。為適應聚族而居而又分房立户的需要,東華里的深宅大院之間有小巷分隔。每側四道小巷,形成葉脈形的里巷佈局。 [2] 

東華里古建築羣重大意義

東華里是省內珠三角保存最完整的典型清代城鎮街道,清代官家富商宅第典型代表。廣州典型的西關大屋基本湮滅之後,這裏就是重要的物證了。是研究佛山地方史、建築史以及居住習俗等問題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1989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