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江革命根據地

鎖定
東江革命根據地是自1930年5月起由古大存等在廣東省東江地區領導創建的根據地,包括東江地區及閩、贛兩省南部地區20餘縣(市)。該根據地開闢了一條由上海—香港—汕頭—大埔—中央蘇區的秘密交通線,護送了周恩來、劉少奇等200多名黨和紅軍的領導同志進入中央蘇區,併為中央蘇區傳遞了重要情報,輸送了大批物資。 [1] 
中文名
東江革命根據地
地理位置
廣東省
創立時間
1930年5月

東江革命根據地基本簡介

東江革命根據地,是1927年“四•一五”以後由中國共產黨著名的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和中共東江特委,根據中共中央和廣東省委的部署,率領東江人民向反動派進行英勇鬥爭而創建的。它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較早、範圍較大、羣眾基礎較好、影響較深、鬥爭歷程較長的全國十多塊革命根據地之一;是南中國的一個發展革命力量、打擊敵人的陣地,也是中央蘇區南方的外圍屏障,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李富春、徐向前、聶榮臻等,都曾先後為東江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 
從1927年4月蔣介石背叛革命起,東江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先奮起反擊,進行多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在長達9年鬥爭中,先後建立了九塊縣一級的革命根據地,即:海(豐)陸(豐)惠(陽)紫(金),潮(陽)普(寧)惠(來)、揭(陽)豐(順)(五)華、五(華)興(寧)龍(川)、梅(縣)(大)埔豐(順)、蕉(嶺)平(遠)尋(鄔)、潮(安)澄(海)饒(平)(南)澳、陸(豐)惠(來)及閩粵邊界的饒(平)(平)和(大)埔詔(安)。其中海陸惠紫、揭豐華的八鄉山和潮普惠的大南山,是東江革命根據地三個不同階段的中心地區。這九塊大小不等的根據地,雖未全部連成一片,但它在東江特委的統一領導下,互相配合開展對敵鬥爭,構成了東江革命根據地的整體。 [2] 

東江革命根據地發展歷史

一、各邊縣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一)五(華)興(寧)龍(川)革命根據地
五興龍革命根據地位於東江的西北部,地處兩省(廣東、江西)三縣(五華、興寧、龍川)邊緣交界的地區,距三縣縣城均在百里之外,毗鄰中央蘇區。中心地域包括現在五華縣的雙頭、岐嶺、新橋,龍川的鶴市、鐵場、龍母、赤崗、上坪、貝嶺和興寧縣的大坪、羅崗、羅浮、黃陂、龍田、石馬等15個區,北鄰江西尋鄔,南界豐順、紫金,東臨梅縣、平遠,西接和平、河源。這塊根據地地形狹長,奇峯險嶂連綿聳立其間,是東江的戰略要地。全盛時期根據地面積達1900多平方公里,境內有800餘村落,總人口達16萬。五興龍革命根據地既是東江地區一塊重要的根據地,也是中央蘇區南方外圍屏障。 [3] 
(二) 梅(縣)(大)埔豐(順)革命根據地
梅埔豐革命根據地地處梅縣、大埔、豐順三縣交界的九龍嶂、銅鼓嶂、阿婆嶂、陰那山、北山嶂等山嶂的周圍。梅埔豐革命根據地是在1929年東江革命復興時期開闢的,至1930年春正式形成。這塊根據地對東江革命的復興、對東江革命根據地的形成,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1930年全盛時期,其範圍方圓近2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大埔縣的銀江、大麻、三河、英雅、洲瑞、青溪與桃源部分地區,豐順縣的潘田、茶背、建橋、豐良、龍崗、大龍華、黃金、留隍、桐梓洋、潭江等地,梅縣的梅南、畲坑、水車、長沙、西陽、丙村、三鄉、松南、桃堯、梅北、梅西等大部分地區。根據地人口近50萬。 [3] 
(三)饒(平)(平)和(大)埔詔(安)革命根據地
饒和埔詔革命根據地,即饒(平)(平)和(大)埔詔(安)革命根據地,廣東省的饒平、大埔與福建省的詔安、平和四縣交界的邊區,峯巒重迭,山水相連。1928年3月8日,在中共福建臨時省委領導下,中共平和臨時縣委聯絡饒平、大埔等縣的黨組織,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平和暴動,攻克了平和縣城,威震閩粵。平和暴動的勝利,進一步促使饒和埔詔四縣革命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衝破兩省的界限,緊密聯繫,並肩戰鬥,建立起了跨越閩粵兩省的饒和埔詔革命根據地。饒和埔詔革命根據地成為東江通往中央蘇區的主要通道,也為中央蘇區的鞏固、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3] 
(四)蕉(嶺)平(遠)尋(鄔)革命根據地
蕉平尋革命根據地是東江革命根據地通往江西中央蘇區的門户,是中央蘇區的南大門。廣東的蕉嶺、平遠與江西的尋鄔三縣,山水相連,位於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境內多山,林木茂盛,三縣人民的地方語言都是客家話,往來頻繁。1931年1月,三縣成立了統一的黨組織中共蕉平尋縣委並建立了蕉平尋縣蘇維埃政府。其管轄範圍包括尋鄔縣全境,平遠縣的東石、八尺、河頭、中行、大柘等地區,蕉嶺縣的徐溪、三圳、新鋪、長潭、藍坊等地區,共3370多平方公里,佔三縣總面積的70%;人口20餘萬,亦佔三縣總人口的70%多。由於武裝鬥爭的勝利,使蕉平尋革命根據地成為西北地區中—塊擁有人口較多,地域較廣,各項工作開展較好的根據地。 [3] 
二、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
1930年5月1日,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八鄉山灘下莊屋坪如期隆重召開。出席大會的有來自汕頭、五華、興寧、龍川、潮陽、普寧、惠來、梅縣、大埔、豐順、海豐、陸豐、惠陽、紫金、潮安、澄海、饒平、南澳、揭陽等縣市以及各紅軍團的代表184人。廣州、瓊崖、粵北等地區六個縣(市)也應邀派代表參加了大會。 [4] 
東江蘇維埃政權和紅十一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的成立,使東江地區有了統一的行政領導機構,對東江地區土地革命運動的發展起到旗幟作用,同時標誌着東江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也標誌着東江地區革命運動進入了高潮。 [8] 
三、閩粵贛蘇區第一次黨代會
1930年10月底至11月初,中共中央派鄧發和廣東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李富春到大南山大溪壩村,召開閩粵贛蘇區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參加大會的有東江各縣的負責同志七八十人(閩西、贛南代表未趕到)。方方擔任大會秘書長。 [5] 
四、蘇區的土地革命運動
1929年10月19日,東江特委為了實現黨的六大通過的土地政綱,根本推翻豪紳地主在鄉村中的統治,以擴大黨在鄉村中的政治影響,促進革命高潮的到來,作出了《關於沒收分配土地問題的決議》,並向各級黨部發出通告,要求各級黨部貫徹執行。當紅四軍進軍東江時,又以東江革命委員會主席團的名義,發佈了《關於公佈執行土地政綱的佈告》,明確指出:、“欲打倒帝國主義,消滅封建勢力,統一中國,實現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當前最大的任務。” [6] 
五、紅色交通線的建立及其歷史作用
(一)交通線的由來和發展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建立和溝通縱橫交錯的紅色交通線網,是打破敵人封鎖的一場重要鬥爭,也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梅州地區處於東江的西北部,遠離中共廣東省委機關和東江特委機關,但與中央蘇區毗鄰,因此是當時設在上海的黨中央及香港的廣東省委與中央蘇區的重要通道。為了溝通梅州各縣與東江特委、省委以及中央蘇區的交通,根據東江特委的指示,梅州各縣黨組織都一直比較重視建立和溝通兩方面的交通線:一是本地區的交通線,二是從黨中央所在地上海經東江梅州地區而通往中央蘇區的秘密交通線。在白色恐怖下,這些紅色交通線的建立,在打破敵人封鎖的鬥爭中,為中央蘇區輸送大批領導幹部及運送革命戰爭需要的重要物資作出了重大貢獻。 [7] 
(二)中共中央通往中央蘇區交通線的建立
1930年春,紅四軍前委急需溝通同上海中共中央的直接聯繫。6月,毛澤東指派盧肇西(紅四軍第4縱隊政治部主任,閩西暴動領導人)從永定到上海,同黨中央取得了聯繫,向周恩來彙報了有關建立通往中央蘇區交通線的問題,得到了周恩來的支持。8月,中共閩西特委也作出了建立“由潮汕經大埔、上杭到長汀”交通線的決議,配合和協助中央組建從上海到閩西的交通線。10月,在周恩來的親自組織領導下,成立了中共中央交通局,把軍委交通總站和中央外交科歸併交通局,指定吳德峯為交通局長。在交通局的組織領導下,經中共中央批准,調南方局秘書長饒衞華和李少石在香港建立華南交通總站。同年底,由黨中央交通局副局長陳剛通過黃然在上海中法藥房的親戚,到汕頭市建立中法藥房分商號,作為中央交通局直屬的一個重要交通站。 [7] 
1931年,陳彭年、顧玉良、羅貴昆三人被派到汕頭市建立交通中站,陳彭年為站長,以開設電器材料批發行為掩護。與此同時,調楊步青(後為李沛羣)到閩西任交通站長,調盧偉良擔任大埔交通中站站長,調肖桂昌、曾昌明(後為站長)、熊志華等擔任專職交通員。卓雄任武裝班長,住裏鋪。 [7] 
(三)紅色交通線的重大歷史作用
1.溝通上海中共中央與中央蘇區的文件信息來往。
2.護送大批領導幹部進入中央蘇區。
3.向中央蘇區輸送民用、軍用等重要物資。
4.到蘇區提款也是中央交通線的一個重要任務。 [7] 
(四)當地黨組織為紅色交通線作出的貢獻
1.選調忠實可靠的黨員幹部擔任交通員。
2.採取特殊措施掩護中央交通線。
3.協助清理敵探、叛徒,保衞交通線的安全。
4.組織武裝交通隊。 [7] 
(五)紅色交通戰士和革命羣眾的英雄業績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