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興龍革命根據地

鎖定
五興龍革命根據地,即五(華)興(寧)龍(川)革命根據地,根據地位於東江的西北部,地處兩省(廣東、江西)三縣(五華、興寧、龍川)邊緣交界的地區,距三縣縣城均在百里之外,毗鄰中央蘇區。中心地域包括現在五華縣的雙頭、岐嶺、新橋,龍川的鶴市、鐵場、龍母、赤崗、上坪、貝嶺和興寧縣的大坪、羅崗、羅浮、黃陂、龍田、石馬等15個區,北鄰江西尋鄔,南界豐順、紫金,東臨梅縣、平遠,西接和平、河源。這塊根據地地形狹長,奇峯險嶂連綿聳立其間,是東江的戰略要地。全盛時期根據地面積達1900多平方公里,境內有800餘村落,總人口達16萬。 [1] 
中文名
五興龍革命根據地
性    質
革命根據地
1927年秋冬,五、興、龍三縣多次暴動失敗後,革命重心轉向三縣邊界山區,進行開闢根據地的艱苦鬥爭。1928年4月初,三縣黨員代表在龍川霍山太乙巖召開了會議,成立了中共五興龍縣臨時工作委員會(簡稱“臨委”),推選葉卓為書記,劉光夏、藍勝青、古清海為委員。臨委成立後經過兩個月的艱苦工作,先後在興寧北廂建立了澄塘、巖前、瑤興、中和、三架筆、雙頭山等十個黨支部,在龍川中南部建立了大塘肚四甲、登雲等黨的基層組織,並組織了秘密農會,建立了紅色據點。下半年,在龍川中部又陸續建立了橫江等四個黨支部,還建立了20多個農會。當時,羅屏漢到大塘肚村活動,組建了以鍾德清為主席的村農會,使這個有240多户的大塘肚成為五興龍革命鬥爭的中心區域。
東江第一個革命高潮轉向低潮時,劉琴西等轉到五興龍邊界活動,首先從組織秘密農會入手。在組織秘密農會等革命組織時,五興龍黨組織,結合當時情況和當地實際,制定了農民加入革命組織的“誓詞”與“問答”,在險惡形勢下,便於秘密進行聯繫,相互信任。到1929年春,東江革命復興時,各村的秘密農會即轉為公開的農村基層政權。
在組織黨團組織和秘密農會的同時,1928年3月在興寧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獨立第3營(後改稱紅軍第3營),營長羅屏漢,黨代表潘火昌,有八九十人。第3營成立後,積極開展武裝鬥爭,多次出擊和打退進攻的敵人。4月3日迎戰興寧、五華、龍川三縣反動軍隊及民團共1000餘人,後因敵眾我寡,隊伍化整為零。6月又進行秘密集中,運用游擊戰爭方式,全力解決各區鄉的民團,並在赤色鄉村擴大赤衞隊的組織,各區鄉赤衞隊之負責人儘量由省港罷工工人充當。8月,根據“五縣暴委”的指示精神,五興龍黨組織更加積極的開展武裝鬥爭。
同月下旬,羅屏漢、陳錦華率領20多名赤衞隊員,化裝為小商小販,從大塘肚村出發,奇襲興寧大坪反動警察所和保衞團,繳獲槍支彈藥一批,擊斃警察所長等多人,並乘勝收繳了羅口鄉反動民團的槍械。
大坪暴動後,“臨委”在龍川大塘肚成立了東江遊擊大隊,大隊長張國標(張海),副大隊長羅文彩,政委羅屏漢。游擊隊頻繁出擊大信、大坪、羅浮等地的土豪劣紳,收繳敵人的槍械以充實自己。1929年初,龍川縣臨時革委也建立了以陳錦華為隊長的遊擊大隊,壯大了三縣的武裝力量。由於武裝力量的擴大並經過艱苦鬥爭,三縣建立的革命據點,由各自獨立行動發展到緊密聯繫,互相配合,逐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1929年一二月間,東江特委巡視員劉琴西在“臨委”領導人葉卓、劉光夏等的陪同下,多次到龍川的大塘肚,興寧的二架筆、三架筆,五華的雙頭山等地勘察地形,決定選擇大塘肚為五興龍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3月,五興龍三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劉琴西的指導下於大塘肚長塘面召開,正式成立了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選出曾不凡、潘火昌、羅屏漢等七人為常委,主席曾不凡,副主席潘火昌,縣蘇維埃下設四個區政府,區以下設鄉政府。同時,把原東江遊擊大隊等武裝整編為五興龍游擊大隊,大隊長羅柏松,政委潘火昌,有80多人槍。不久,從遊擊大隊中挑選出20名骨幹,組成紅軍獨立連,彭城任連長。
五興龍縣蘇維埃成立後,為加速五興龍革命根據地的開闢,指令羅屏漢率領大信的紅軍第3營、五興龍游擊大隊、地方赤衞隊,聯合尋鄔21縱隊共500多人,分三路進攻興寧羅浮。當時羅浮駐有謝海籌、張英匪軍200多人,羅崗團防陳僥古又派出兩連增援。激戰一天,敵當夜逃竄羅崗,羅浮全境解放,使尋鄔、平遠及龍川大塘肚、大嶺一帶連成一片。武裝割據區域得到了發展,以大塘肚為中心區域的五興龍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從夏收鬥爭到秋收鬥爭期間,在根據地中進行了各項建設和土地革命。1929年11月,成立了興寧縣革命委員會,羅屏漢任主席,潘火昌任副主席。同月,中共興寧縣代表大會在大信舉行,改選縣委,羅屏漢任書記,紅四軍留下來的梁錫祜任副書記。同年12月,龍川縣召開了第一次黨代會,成立了龍川縣委,陳錦華任縣委書記,葉卓兼組織部長,曾彪為宣傳部長。並改選縣革命委員會,袁祥欽為主席。但三縣仍由五興龍縣臨委和縣蘇維埃統一指揮,進行革命鬥爭。
由於紅四軍進軍東江,五興龍地區根據東委的指示,大力擴大武裝力量,加強軍事建設,除三縣的地方赤衞隊外,1930年2月,由古柏、鍾錫球率領的尋鄔21縱隊,羅屏漢率領的紅3營以及尋鄔、平遠、興寧等部分地方武裝編成紅軍52團,全團共500多人,團長劉光夏、政委陳俊,參謀長鄺才誠。該團成立後即東征西討,於2月間進攻平遠石正,繳了敵人100多支槍。隨即回師大信,斃傷進犯大信之敵70多人。3月下旬,該團奉命攻打尋鄔反動據點澄江圩時,因對敵人的力量估計過低,缺乏攻堅武器,加上地形不熟,致遭受嚴重傷亡,團長劉光夏,政委陳俊、參謀長鄺才誠等主要領導人均壯烈犧牲。全團衝殺出來的只存五六十人。5月,羅屏漢在大信蘇區重新建立了東江游擊隊。10月,又擴建為東江遊擊大隊,大隊長駱達才,政委曾義生,全隊140多人。11月20日,在紅11軍參謀長梁錫祜、東委劉琴西領導下,又組建了紅11軍獨立營,營長彭城,政委羅屏漢,全營500多人。並於12月組建了五興龍游擊總隊,總隊長羅柏松,政委潘火昌,全隊約200人,下轄三個中隊。
五興龍武裝力量的不斷髮展壯大,給敵人予重大的打擊,從1929年初到1930年底,先後同敵人戰鬥達幾十次,特別是龍川大塘肚村,從1929年6月到1930年底的1年多時間,經歷了大小24次戰鬥,打退了敵人五次較大規模的進攻。1930年12月,中共閩粵贛蘇區特委西北分委派劉琴西到新村南扒主持召開五興龍黨代會,正式成立了五興龍縣委,古清海任書記。並改組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選舉潘火昌為主席。此時,五興龍根據地的領導中心由大塘肚轉到興(寧)、平(遠)、尋(鄔)邊的新村南扒,下設四個區委。至此,宜告了五興龍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形成。這塊革命根據地,由於靠近中央蘇區,與中央蘇區聯繫緊密。如1930年8月,五興龍革命根據地堅持與敵人作艱苦鬥爭的時候,中央蘇區派紅一方面軍前委秘書長古柏到龍川的大塘肚,興寧的雙頭山、黃沙塘等地視察慰問,給五興龍軍民以很大的鼓舞。因此,五興龍革命根據地既是東江地區一塊重要的根據地,也是中央蘇區南方外圍屏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