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埔豐革命根據地

鎖定
梅埔豐革命根據地,即梅(縣)(大)埔豐(順)革命根據地,該根據地地處梅縣、大埔、豐順三縣交界的九龍嶂、銅鼓嶂、阿婆嶂、陰那山、北山嶂等山嶂的周圍。1930年全盛時期,其範圍方圓近2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大埔縣的銀江、大麻、三河、英雅、洲瑞、青溪與桃源部分地區,豐順縣的潘田、茶背、建橋、豐良、龍崗、大龍華、黃金、留隍、桐梓洋、潭江等地,梅縣的梅南、畲坑、水車、長沙、西陽、丙村、三鄉、松南、桃堯、梅北、梅西等大部分地區。根據地人口近50萬。 [1] 
中文名
梅埔豐革命根據地
性    質
革命根據地
面    積
2000 km²
歷史沿革
從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至1928年5月,梅埔豐三縣進行多次暴動失敗後,革命力量先後撤往三縣邊界山區。他們總結了過去失敗的經驗教訓,認識到過去依靠羣眾不夠等等,制定鬥爭策略未能從當地情況出發,與上級領導聯繫不夠,從而提高了策略思想。10月,成立了有三縣代表參加的銅鼓山區革命委員會,主席葉雨金,副主席鄭才文,與九龍峯堅持鬥爭的工農革命軍東路第10團互相配合,開展梅埔豐邊的鬥爭。 [1] 
“五縣暴委”和“七縣聯委”在九龍峯成立後,革命形勢好轉,三縣黨的組織發展壯大,到1930年冬,三縣黨的組織發展到:豐順有四個區委,56個支部,黨員600多人,大埔有四個區委,20個支部,黨員349人;梅縣有六個區委,45個支部,黨員400多人。在這段時間,三縣的縣委互相協作,並肩戰鬥。是年冬,由於鬥爭形勢的需要,東江特委決定成立豐梅縣委,書記黎果(後黃炎),統一領導梅埔豐根據地的革命鬥爭。 [1] 
三縣的紅色政權也隨着革命形勢的發展迅速建立,繼豐順於1928年10月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後,梅縣於1929年上半年先後成立了梅南、梅西、梅北、梅東、西陽、丙村等區的革命委員會,不久,成立了縣革命委員會,主席熊光。大埔於1928年底先後成立了大河(即大麻、三河)、埔南、埔北等區革命委員會,並於1930年1月1日成立了縣革命委員會,由張國棟,丘宗海等11人組成。1930年春,梅縣在梅南順裏召開全縣工農兵代表會,成立了梅縣蘇維埃政府,主席熊光。全縣建立了梅南、梅西、松堯、梅北、西陽、畲坑六個區蘇維埃政府和37個鄉蘇維埃政府。豐順在1930年5月正式公佈成立豐吸縣蘇維埃政府、下轄五個區蘇維埃政府和40個鄉蘇維埃政府。大埔也先後建立過大河區(後又分為大麻、三河區)蘇維埃政權和一批鄉蘇維埃政權。在此期間,三縣的梅三區、梅四區、埔西區、豐五區聯合成立銅鼓山區革命委員會。各區都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初步開闢了以銅鼓嶂為中心區域的梅埔豐革命根據地。 [1] 
1928年下半年,先後有工農革命軍東路第7團、10團、15團等革命武裝參加開闢梅埔豐根據地。到1929年6月組建了紅軍46團。後紅四軍留下的一個大隊編入該團,團長李明光,政委丘宗海,副團長鄧子龍,參謀長龔楷。到1930年3月全團有370多人,不久發展到600多人。地方武裝也迅速發展,豐順有農民武裝1000多人。1930年1月1日,大埔縣成立了縣赤衞總隊,初時約200多人,後發展到1000多人,總隊長謝卓元,副總隊長鄧雲光、連鐵漢。梅縣建立了梅南、梅西區聯隊,後又建立了縣大隊,人數由100多人發展到2000多人。銅鼓嶂地區把梅三、梅四、埔西、豐五等區模範赤衞隊合併為四區聯隊。1929年12月5日,梅南區蘇維埃會議中,又通過成立女紅軍連的提案。不久,女紅軍連成立,連長朱心,政治指導員黃濤,全連約50人。女紅軍連成立後,參加攻打廟坑。但不久又把女紅軍連分散編到紅46團各連隊。1929年5月30日,工農革命軍東路第10團、12團和農民武裝3000多人,分四路圍攻銅鼓峯下的反動堡壘黃花村。紅軍在5、6兩個月間,三打畲坑,三戰長沙,攻打西陽、石扇等地,殺傷敵人,繳獲武器一批。8月20日,銅鼓嶂地區革命武裝在丙村甲坑暴動,摧毀敵人團防總部,繳槍20支,12月13日在勝坑消滅敵團防,俘敵30名,繳槍12支。1929年冬,在藍田村口擊潰敵軍毛維壽旅四個連的兵力,消滅其一個連。1930年2月1日,紅46團在四區聯隊和農民武裝600多人配合下,攻擊梅縣丙村鎮,擊潰敵軍謝明糾部,殲敵300餘人,俘敵20多人,繳獲長短槍80多支。革命武裝在不斷出擊的同時,也給進犯根據地之敵以沉重打擊,鞏固了根據地。梅埔豐革命根據地,是在1929年東江革命復興時期開闢的,至1930年春正式形成。這塊根據地對東江革命的復興、對東江革命根據地的形成,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