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方針茅

鎖定
東方針茅(學名:Stipa orientalis Trin.)是禾本科、針茅屬植物。鬚根稠密,堅韌。稈具2-3節,節常為紫色,其下常具細毛。葉鞘粗糙,具細刺毛;葉舌披針形,邊緣具細纖毛;葉片縱卷如線形,下面粗糙,上面被細毛。圓錐花序緊縮,常為頂生葉鞘所包;外稃頂端生1圈短毛,背部具條狀毛,基盤尖鋭,密被柔毛,芒兩回膝曲;內稃與外稃等長,具2脈。穎果圓柱形。 [1] 
分佈於中國新疆、青海、西藏;俄羅斯、印度、蒙古也有分佈。 [5]  多生於海拔400-5100米的石質山坡、山間谷地和準平原面上。 [1] 
東方針茅、四季為各類家畜所採食,尤其在營養期草質較柔軟,羊最喜食,牛、馬也喜食,枯黃後,各類家畜仍喜食,特別是馬和綿羊喜食,牛樂食。 [4] 
中文名
東方針茅
拉丁學名
Stipa orientalis Trin.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禾本目
禾本科
針茅屬
東方針茅
命名者及年代
Trin.,1829

東方針茅形態特徵

鬚根稠密,堅韌。稈高15-35釐米,具2-3節,節常為紫色,其下常具細毛。葉鞘粗糙,具細刺毛;葉舌披針形,長2-4毫米,邊緣具細纖毛;葉片縱卷如線形,下面粗糙,上面被細毛,基生葉長為稈高1/2-2/3。
圓錐花序緊縮,常為頂生葉鞘所包,長4-8釐米;穎長1.8-2釐米,第一穎或稍長,具3脈,基部常呈淺褐色,上部白膜質,漸尖;外稃長7-8毫米,頂端生1圈短毛,背部具條狀毛,基盤尖鋭,長約2毫米,密被柔毛,芒兩回膝曲,但在兩芒柱間有時關節不明顯,芒柱扭轉,第一芒柱長8-12毫米,第二芒柱長5-8毫米,同具長1-2毫米的羽狀毛,芒針彎曲,長3-4釐米、具長3-4毫米的羽狀毛;內稃與外稃等長,具2脈。穎果圓柱形,長約4毫米。花果期5-7月。 [1] 

東方針茅生長環境

多生於海拔400-5100米的石質山坡、山間谷地和準平原面上。 [1] 
東方針茅是一種旱生密叢型下繁禾草,山地草原及荒漠草原草場的優勢種或亞優勢種。生境多為乾旱山坡和丘陵;在中國準噶爾西部山地主要生於砂礫質或壤質的慄鈣土和棕鈣土上,海拔1100-1900米,它在山地草原草場中可形成單優勢種,也可以優勢種和亞優勢種與冷蒿溝羊茅沙生針茅等組成不同的草場型,草層高度8-20釐米,蓋度25-40%。在山地荒漠草原草場上,東方針茅以優勢種、亞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與無芒隱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新疆亞菊Ajania fastigiata)、線葉旋花Convolvulus lineatus)、針茅(Stipa krilovii, Stipa capillata, Stipa glareosa)、博樂蒿、溝羊茅、錦雞兒等植物組成不同的草場型。 [4] 

東方針茅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新疆(青河、富藴、福海、布爾津、吉木乃、奇台、烏魯木齊、石河子、烏蘇、和布克賽爾、額敏、托里、博樂、温泉、巴里坤、吐魯番、烏恰、疏勒、塔什庫爾幹)、青海、西藏;俄羅斯(南部)、印度(西北部)、蒙古(西部)也有分佈。 [5] 

東方針茅生長習性

東方針茅通常於4月中、下旬返青,6月下旬至7月上旬抽穗,7月下旬至 8月初開花,8月底至9月初結實。它的根系發達,耐旱、耐牧,在乾旱年份常停留在營養期。 [4] 

東方針茅主要價值

東方針茅適宜放牧利用,四季為各類家畜所採食,尤其在營養期草質較柔軟,羊最喜食,牛、馬也喜食,枯黃後,各類家畜仍喜食,特別是馬和綿羊喜食,牛樂食。東方針茅冬季殘留好,據牧民反映凡針茅植物生長好的年份,牲畜越冬就有了保障,也是牲畜早春恢復體力,秋季抓膘的優等牧草之一。 [4] 

東方針茅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