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山區

(黑龍江省鶴崗市轄區)

鎖定
東山區隸屬於黑龍江省鶴崗市,是鶴崗市唯一的城郊型行政區。東部、北部與寶泉嶺農管局,蘿北縣為鄰,西部與伊春市接壤,南部與湯原縣相接,與佳木斯松花江相望。區域面積4237平方千米 [19]  ,是黑龍江省最大的市轄區,為鶴崗礦務局主要產煤區之一。 [18]  東山區轄4個街道、1個鎮、2個鄉、1個農場。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東山區常住人口為96218人。 [17] 
東山區有鶴崗礦史館、樺春、東合勝兩個朝鮮族村等旅遊景點。 [2] 
2021年,東山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62189.2萬元,同比增長10.5%。 [19] 
中文名
東山區
行政區劃代碼
230406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中國黑龍江省鶴崗市
面    積
4237 km² [19] 
下轄地區
工人村辦街道、新一辦街道、東山辦街道、鶴興辦街道、新華鎮等9個鄉級行政區
政府駐地
東山路
電話區號
0468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96218 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鶴崗礦史館
車牌代碼
黑H
地區生產總值
362189.2 萬元(2021年)

東山區歷史沿革

東山區,因地處礦山東部,故稱“東山”。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8年興華煤礦公司開發石頭河地方煤礦,逐漸形成居民區,隸屬湯原縣管轄。
東北淪陷後,初隸礦山保,1938年改隸興山街,1939年6月劃歸鶴立縣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設立東山區,隸屬興山市管轄。
1948年撤銷東山區。
1949年11月,改隸鶴崗市管轄。
1954年設立東山街道辦事處。
1958年11月改稱東山經濟區。同時將一部分居民區劃為新一經濟區。
1960年12月10日,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正式設立東山區和新一區。
1966年8月31日,鶴崗市人民委員會批准,將東山區改稱羣力區,將新一區改稱反修區。
1980年4月24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將羣力、反修兩區合併,改為東山區。 [2] 

東山區行政區劃

截至2023年6月,東山區轄4個街道、1個鎮、2個鄉、1個生活區和1個農場:工人村辦街道、新一辦街道、東山辦街道、鶴興辦街道、新華鎮蔬園鄉東方紅鄉、鶴崗市林業局生活區、新華農場。 [3]  區政府駐地東山路。 [19] 

東山區地理環境

東山區位置境域

東山區城區部分位於鶴崗市東部,東與寶泉嶺農墾分局、蘿北縣為鄰,西北與伊春市接壤,南接湯原縣。二鄉一鎮環繞鶴崗市區。總面積4575平方公里。區域地理座標為東經129°40'~130°41',北緯47°4'~48°19'。 [2] 

東山區地形地貌

東山區最高的東山(義地山)海拔311米,西部和西南部的石頭河沿岸海拔在150至180米之間。 [4] 

東山區水文

東山區區域內有小鶴立河水庫、細鱗河水庫、十里河水庫、元寶山水庫等11個水庫 [19]  ,元寶山水庫、平原水庫等4個水庫可灌溉千頃農田。 [5]  截至2001年,東山區水庫庫容量擴大到300萬立方米。 [6] 

東山區自然資源

東山區礦產資源

東山區轄區內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儲量達2000萬噸,年生產能力達120萬噸;有經國家鑑定的優質礦泉水資源;有一千萬噸儲量的天然沸石礦,均可開發利用。 [7]  區域內已探明石墨6億噸, [8]  還有花崗石、石灰石等礦產資源。 [5] 

東山區森林資源

東山區有豐富的木材資源,每年可產出幾十萬立方米的木材。活立木蓄積量10億立方米。 [9] 

東山區人口

東山區數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東山區常住人口為96218人。 [17] 

東山區民族

截止2013年,東山區總人口17萬人 [1]  ,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滿族、回族、朝鮮族等。

東山區經濟

東山區綜述

2021年,東山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62,189.2萬元,同比增長10.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256,682萬元,同比增長10.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6,354萬元,同比增長10.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61,759.2萬元,同比增長10.7%;實際利用省外內資完成67,951萬元,同比增長14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7,792萬元,同比增長64.1%;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1,064萬元,同比增長103%;省內利用外資完成60,933美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0,790元,同比增長5.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463元,同比增長9.4%。 [19] 

東山區第一產業

截止2008年,東山區糧食總產達到2.13億斤,綠色無公害食品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佔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39%,完成了金玉食用菌、金博華大米、海宇大米三個無公害品牌的申請工作。全區畜牧業增加值實現7620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49%。全區奶牛存欄及肉黃牛、生豬、山綿羊、禽類的飼養量分別比2007年增長80%、93%、91.6%、48.4%、110%。東山區組建新發村五味子生產協會,五味子種植面積達到1150畝;,集中農民土地2000畝,走規模化種植之路;組建了年可生產300萬袋的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建設了300平方米的山野菜加工廠;完成總面積1050平方米的糧飼農貿市場。 [11] 
截止2014年4月,東山區第一季度農業增加值完成2553萬元,同比2013年第一季度下降0.03%,完成種植業總產值560萬元,比2013年同期增長10%。種植業增加值273萬元比2013年增長12%,在牧業生產上,東山區牧業產值完成5700萬元,同比2013年下降0.05%。牧業增加值完成2280萬元,同比2013年下降0.05%。 [12] 

東山區第二產業

2010年,東山區除歐亞煤礦、東方紅煤礦關井外,其他區屬23户煤礦企業均正常安全生產,全年產量達到20萬噸,23户煤礦企業共完成税收9854萬元,其中區本級17户煤礦完成税收7516萬元。 [10] 
截止2015年4月,東山區規模工業現價總產值完成21317萬元,同比2014年增長37%,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78.3%;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4454萬元,同比2014年增長4%,佔全區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9.7%。全區工業現價總產值完成27221萬元,同比2014年增長37%;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6393萬元,同比2014年增長15%。 [13] 

東山區第三產業

截至1997年,東山區個體私營生產經營總值達到1.8億元,年均增長40.2%;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2530户,從業人員發展到5547人,年吸納就業人員858人。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3億元,年均增長21.8%。 [5] 
截止2015年,東山區東方鄉已建成18家餐廳,主要經營具有朝鮮族風味的肉串、狗肉、打糕、拌菜等,年接待遊客18萬人次,年創經濟效益300餘萬元。 [14] 

東山區社會事業

東山區教育事業

東山區共有中小學52所,在校學生12608人,其中小學生8620人。有51所學校達到了市級標準化學校,有2所學校達到省級標準化學校。實現了“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5] 

東山區醫療衞生

東山區有東山區人民醫院、鶴崗市新一人民醫院、嶺北醫院等醫院。東山區54個村設有衞生所,3個村實現了合作醫療。 [5] 

東山區社會保障

截止2008年,東山區全年投入85萬元救助因病因災困難羣眾3829人。爭取542萬元妥善解決了27户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拖欠的1059名職工工資問題。全年共報銷門診、住院費用122萬元。投入資金11.2萬元為2.5萬參合農民報銷醫療費172.59萬元;爭取資金155萬元,改善區屬醫院及鄉鎮衞生院醫療條件。籌集資金300萬元,加強區屬9所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組織開展喜迎奧運、改革開放30週年等各類迎慶活動。為災區捐款捐物240餘萬元。 [11] 

東山區風景名勝

鶴崗礦史館
鶴崗礦史館 鶴崗礦史館
鶴崗礦史館位於鶴崗市東山區東崗路和南山國防公路的交匯處。鶴崗礦史館是在原東山“萬人坑”展覽館的基礎上擴建、裝修而成的,總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礦史館展廳面積1650平方米,展示鶴崗礦山苦難史、創業史、發展史,分為主展廳、東側廳、西側廳三大單元,包括早期開發、日偽統治、建局初期、建設發展、改革奮進五大部分;東山萬人坑展廳面積400平方米,共陳列各種圖片800幅,日偽時期文物52件。
東山萬人坑原坑長40米,寬30米,深近7米。1968年10月挖掘東山萬人坑一角,僅此長10米,寬8米,深不及3米的小小坑內,就堆積着死難者的屍骨千餘具,有的頭骨被擊穿,有的腿骨被折斷,有的雙手被捆綁,有的眼睛被鐵絲穿過,慘不忍睹。1970年,在挖掘地點建保護性房屋和展室,闢為鶴崗礦務局階級教育展覽館,以教育後人,永誌不忘。1998年,鶴崗礦務局重新修建東山萬人坑,並在東山萬人坑東南側建展館一處,名“礦史館”。2002年至2003年,鶴礦集團(鶴崗礦務局)對礦史館進行了全面的裝修和布展。
鶴崗礦史館(東山萬人坑)於1981年1月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黑龍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1月被黑龍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黑龍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6] 

東山區榮譽稱號

2020年12月22日,入選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15] 
2022年,獲得“全國玉米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示範縣”稱號。 [1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