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北小鯢

鎖定
東北小鯢(學名:Hynobius leechii),是小鯢科、小鯢屬動物。東北小鯢頭扁平橢圓形,尾側扁,末端鈍圓,眼大,不甚突出,體背呈暗灰包或灰褐色,體腹面淺灰褐色或污白色。
東北小鯢一般營陸地生活(繁殖期除外),晝伏夜出,有冬眠習性,捕食多種昆蟲的成蟲和幼蟲,繁殖期為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主要生活在海拔200-300m的丘陵山地,分佈於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
東北小鯢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東北小鯢
外文名
Northeastern China Salamander
別    名
水麻蛇子
小娃娃魚
水蛇子
烏魚
拉丁學名
Hynobius leechi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兩棲綱
有尾目
小鯢科
小鯢屬
東北小鯢
分佈區域
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
命名人及年代
Boulenger,1887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9] 

東北小鯢形態特徵

東北小鯢全長一般為85-142mm;頭扁平橢圓形;體背腹略扁,尾側扁,末端鈍圓;頭長大於頭寬;吻端圓鈍,無唇褶,鼻孔近吻端;眼大,不甚突出,側位;鼻間距大於眼間距;眼后角至頸側有一細溝,其下方隆起成明顯的頸褶;上下頜緣有排列整齊的細齒;犁骨齒列後端達眼球中部,呈“U”形;舌長橢圓形,粘着口腔底部,周緣遊離。 [2] 
外形
東北小鯢體側有肋溝11-13條;尾短於頭體長;尾背鰭褶明顯;後肢略較前肢粗壯。指4個,指長順序為2、3、4、1;趾5個,趾長順序為3、4、2、5、1,指、趾扁平,末端圓鈍無爪,內側掌、感突顯著。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間相距1個肋溝;肛門縱裂,肛周隆起。體呈暗灰包或灰褐色,皮膚光滑。富有腺體。頭及體側色較淡,密佈有較均勻的黑色斑點;尾前部斑點細密,向後逐漸變黑;體腹面淺灰褐色或污白色,有不明顯的細密花斑。 [2] 
雄鯢肛裂呈“Y”形,前端有一向後的突起;雌鯢肛裂成縱縫狀。幼鯢頭部較大,吻圓鈍,有唇褶。外鰓3對;平衡枝約2mm;尾背鰭褶和腹鰭褶明顯。隨幼體的不斷長大,背鰭褶逐漸萎縮。幼體體色較淺。卵鞘袋成對。卵產出後卵膠袋吸水膨脹呈網柱狀,長80-250mm,中段直徑9-20mm,每條袋內有卵25-75粒。每隻雌體產卵總數為55-100粒。卵黑褐色,圓球形,卵徑3-4mm,卵鞘袋半透明,具韌性,表面粗糙,環溝較深、多皺紋。 [2] 

東北小鯢近種區別

東北小鯢
義烏小鯢
台灣小鯢
全長一般為85-142毫米。
雄鯢全長116毫米,雌鯢100毫米左右。
體全長58~98毫米。
體呈暗灰包或灰褐色,皮膚光滑。富有腺體。頭及體側色較淡,密佈有較均勻的黑色斑點;尾前部斑點細密,向後逐漸變黑;體腹面淺灰褐色或污白色,有不明顯的細密花斑。
生活時的體背面為黑褐色,繁殖季節在水草叢中時,體色變淺,常為淡草綠色;體腹面灰白色,無雲斑。
生活時背面茶褐、深褐或黑色,其上無斑紋或具黃褐、金黃色斑。腹面色略淺,具深色小斑點。
外形 外形
義烏小鯢 義烏小鯢
台灣小鯢 台灣小鯢

東北小鯢棲息環境

東北小鯢生活在海拔200-300m的丘陵山地,主要選擇陸地上陰暗潮濕的石縫、土穴、水窪地邊的枯枝落葉下作為棲息位點。 [2] 

東北小鯢生活習性

東北小鯢非繁殖期時營陸地生活,晝伏夜出、雨天也外出活動,常在流溪兩岸山坡的枯枝落葉層、亂石、倒木下或草叢中活動和覓食;6-8月的活動範圍較大,可擴展到山坡草叢或農田內。9月開始逐漸向越冬地遷徙,10月初入蟄。越冬一般在向陽背風而潮濕地帶的枯枝落葉層較厚的樹根下、鬆軟土壤中、亂石堆裏、草垛下。翌年3月末4月初出蟄 [3] 
東北小鯢成體捕食多種昆蟲的成蟲和幼蟲,如蛾類、黏蟲、蛆以及蝦類、蛞蝓等,其中有些種類屬有害動物。 [3] 

東北小鯢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 [4] 
中國分佈在遼寧、吉林、黑龍江。 [5] 

東北小鯢繁殖方式

4月中旬至5月下旬為東北小鯢的繁殖期,4月下旬為產卵盛期。該鯢的產卵場多在靜水坑、水塘、水溝以及流溪緩流處,尤其在小水灣較多。產卵行為多在夜間進行,雄鯢一般先進入產卵場,等待雌鯢。雌、雄鯢相遇後,即相互追隨,雄鯢常以吻部觸及雌鯢頭部和泄殖腔孔部位,尾部急速抖動,可持續1小時左右。此後,雌鯢爬上水內枯枝或石塊上,張開泄殖腔孔排出白色黏稠的卵膠袋“柄”粘附在枯枝或石塊上,當先後或同時排出一段卵膠袋時,1條或多條雄鯢迅速接近雌鯢並以四肢緊抱卵膠袋或以嘴銜住卵膠袋往外拉。當雄性的泄殖腔孔接觸卵袋時即排出大量乳白色精液;雄鯢排精時,不斷張口,後肢反覆蹬踹,將精液攪拌成絮狀並粘附在卵袋上,即完成體外受精。初產的卵袋為乳白色,一端以“柄”粘附於枯枝或石塊上,另一端遊離於水中;卵膠袋吸水膨脹後逐漸變成白色透明,表面呈皺紋狀,堅韌而富彈性,不易破裂。 [3] 
受精卵在卵膠袋內發育,隨着胚胎的發育,袋內的膠狀物逐漸液化,袋壁變薄,孵化的幼體均從遊離端破膜而出,進入水體。此時幼體平衡枝尚存,沉入水底生活1-3天以後即可遊動。幼體早期以水蚤為食,隨後多捕食水絲蚓等;在外鰓逐漸萎縮期間常浮到水面呼吸;當外鰓消失後,即登陸營陸上生活。 [3] 

東北小鯢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3] 

東北小鯢種羣現狀

種羣分佈不零散。該種在其分佈區內較為常見,但總體種羣數量呈下降趨勢。東北小鯢種羣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森林砍伐和水污染引起其棲息地的破壞和退化。 [4] 

東北小鯢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4]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7]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8]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