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有尾目

鎖定
有尾目(學名Caudata)是終身有尾的兩棲動物,一共有8科60屬300多種,幼體與成體形態上差別不大,主要包括蠑螈、小鯢大鯢。有尾目有發展完全的前肢和後肢,大小大約一致。沒有鼓膜或外耳開口。牙齒位於下頜。身體沒有鱗片或尖鋭的爪子。通常行體內受精
中文名
有尾目
拉丁學名
Caudat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有尾目
8科
60屬

有尾目科學介紹

有尾目是兩棲動物中最不特化的一目,終身有尾,多數有四肢,幼體與成體比較近似。有尾目有水生的也有陸生和樹棲的,有些水生成員還終生保持幼體形態。有尾目成員中的個體差異是兩棲動物中最大的,其中最大的中國大鯢Andriasdavidianus身長可達1.8米,而最小的墨西哥的一些索裏螈Thoriussp.身長不到3釐米。有尾目出現於侏羅紀,則主要分佈於北半球,其中半數以上的科和種都分佈於北美洲,東亞和歐洲也有一定數量,南美洲只有少數成員,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大洋洲則沒有分佈。有尾目可分為原始的隱鰓鯢亞目和進步的蠑螈亞目
有尾目動物現有8~9科60餘屬350餘種,主要分佈於北半球。中國已知有3科15屬和35種左右。小鯢科和蠑螈科的特有屬較多。
有尾目頸部較明顯,四肢勻稱。成體兩棲鯢類體長而四肢細弱,有些種類如鰻螈類光滑濕潤,緊貼皮下肌肉,全無小鱗。形體適於在水中迅速遊動,在幹很少抬起離開地面,以交替的邁步動作和軀幹與尾的波狀彎曲而移動前進。
對有尾目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説法:1、直接起源於總鰭魚類扇骨魚的孔鱗魚類;2、起源於殼椎類, 特別是石炭紀的弛頂螈,甚至有人把它從細螈目中分出, 隸於有尾類最原始的弛頂螈目。這些論點都還沒有足夠的論據 [1] 
有尾目 有尾目
有尾目以動物為食,再生能力強,食用、藥用的種類不多,多用於實驗和教學 [1] 

有尾目分類地位

有尾目分佈範圍

有尾動物
有尾動物(4張)
有8~9科60餘屬350餘種。主要分佈於全北界。非洲熱帶和大洋洲無有尾目動物。中國已知有3科15屬約35種左右。小鯢科蠑螈科的特有屬較多。例如,蠑螈科的東方蠑螈,小鯢科的極北小鯢隱鰓鯢科大鯢

有尾目形態特徵

終身有尾,尾較長側扁,適於游泳。幼體及成體體形近似,最不特化。體長形,分頭、軀幹和尾3部,頸部較明顯,四肢勻稱(兩棲鯢類體長而四肢細弱,鰻螈類只有前肢)。皮膚光滑濕潤,緊貼皮下肌肉,富於皮膚腺,全無小鱗。耳無鼓膜和鼓室。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也有些種類終生具鰓,肺很不發達或無肺,而皮膚呼吸卻佔重要地位。循環系統顯示了比無尾目更為原始的特點,如心房間隔不完整,左右心房仍相通;靜脈系統出現了後腔靜脈,但終生還保留着後主靜脈。有些種類終生還保留着魚類特有的側線。一般不能發聲。舌不能從後端翻出撮食。上下頜均有小齒,僅鰻螈類覆以角質片。椎體雙凹型或後凹型,有肋骨。肢帶軟骨質成分多,肩帶僅肩臼周圍的部分骨化,適於在水中迅速遊動,在陸上活動時,軀幹很少抬離地面,以交替的邁步動作和軀幹與尾的波狀彎曲前進。能疾走或樹棲的種類,其四肢較長,或尾有攀援能力。
體皮膚無鱗,多數具有四肢,少數只有前肢而無後肢。變態不顯著。有的具有外鰓,終生生活於水中,有的在變態後移到陸上濕地生活。雄性無交接器。有的體外受精,如小鯢大鯢;有的體內受精,如蠑螈,雄性先排精包,雌性將精包納入泄殖腔,當排卵時,精包釋放精子,受精是在輸卵管內進行。多卵生。幼體先出前肢再出後肢。在我國分佈的種類不多,約20餘種,如小鯢、大鯢、蠑螈等。 [2] 
中國大鯢 中國大鯢
有尾目動物大多數為水生的類羣,體長,正如目的名稱所示,終生保留有尾。身體可分為頭、頸部、軀幹和尾部。皮膚緊貼於肌肉,絕無殘留的真皮鱗。吻端至頸褶為頭部,頭較扁、頸短,但頭部和頸部分明。軀幹部長圓柱形,有兩對附肢,前、後肢大小差不多,均較弱,指4,趾5或4,一般無蹼或蹼不發達。軀幹和尾以泄殖孔後緣為界。尾長,尾肌發達。在水中游泳時前後肢貼體,體尾左右擺動、蜿蜒前進。口裂較寬,舌圓形或橢圓形,舌後端不完全遊離,不能翻出攝食,上下頜均具細齒,犁骨齒排列形式不一,是科屬分類的主要依據之一。頭骨邊緣不完整,額骨與頂骨不癒合,一般沒有方軛骨,上頜骨不與方骨相接。脊椎數目較多,最多的可達百枚以上。有肋骨,但肋骨較短,某些種類還有一個發育不良的原始胸骨。帶骨保留較多軟骨成一般第二性徵不明顯,無交接器,體外受精或體內受精,體內受精方式是雌體以泄殖腔接納雄體排出的精包或精子團,儲入泄殖腔壁的貯精囊內。絕大多數有尾類是卵生,在水中或陰濕的地方產卵。卵單粒產出(如蠑螈),或以卵帶(如大鯢)、卵膠囊(如小鯢)的卵羣產出,個別種類是卵胎生(ovoviviparity),幼體極像成體,上下頜具真正的牙齒,而不是角質齒。幼體先長出前肢芽,後長出後肢,有外鰓而無內鰓。幼體一般在水中生活,尾鰭褶發達,除常鰓類Perennibranchs終生保持幼體那樣,到成體還保留鰓和鰓裂,其餘有尾類變態後外鰓和側線都消失,鰓裂一般封閉。在演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有尾兩棲類沒有像其他四足動物那麼廣泛地適應輻射。雖有水生種類,也有陸生種類,還有既可陸地生活也可以水生者,甚至還有挖洞地下生活的,許多熱帶種類已成為樹棲的,如在鳳梨科植物bromeliad上生活和繁殖,但大多數種類必須停留在潮濕的地方或生活在水中 [3] 

有尾目生活習性

適應於水棲生活,大多生活於淡水水域,也有些種類變態後離水而棲於濕地。生活在池塘、江河、湖泊、山溪、沼澤中的多為半水棲,其他以終生水棲或陸棲為主。

有尾目繁殖方式

無交接器;多為卵生。個別種類卵胎生胎生體外受精體內受精。體內受精者,雄性泄殖腔內腺體分泌的膠質,能將大量精子粘在精包內;雌性的泄殖腔邊緣突出,能將雄性排出的精包納入泄殖腔內,完成受精作用。某些種類的成體保留多種幼態性狀。即已達性成熟階段者稱為童體型或幼態持續型。

有尾目科學分類

隱腮鯢科(Cryptobranchidae )
小鯢科(Hynobiidae)
蠑螈科(Salamandridae)
鰻螈科(Sirenidae)
鈍口螈科(Ambystomatidae)
兩棲鯢科(Amphiumidae)
陸巨螈科(Dicamptodontidae)
無肺螈科(Plethodontidae)
洞螈科(Proteidae)
隱鰓鯢 隱鰓鯢
急流螈科(Rhyacotritonidae)

有尾目分類具體介紹

有尾目隱鰓鯢亞目

隱鰓鯢科小鯢科在外表上和習性上相差很大,但共同擁有一些原始的性狀,如體外受精並有不少幼態性狀,因此被同歸入隱鰓鯢亞目,作為有尾目中最原始的代表。隱鰓鯢亞目的成員分佈基本限於亞洲特別是東亞,但是隱鰓鯢科的隱鰓鯢分佈於北美而極北鯢除了分佈於亞洲北部外,也分佈於歐洲北部。
隱鰓鯢科Cryptobrachidae
隱鰓鯢科有2屬3種,即美洲東北部的隱鰓鯢(美洲大鯢)和中國和日本各一種大鯢。隱鰓鯢科成員終生生活在活水中,成體仍然保持有鰓裂,體側有皮膚褶皺以增加皮膚面積用於在水中呼吸,前肢4趾後肢5趾。隱鰓鯢科的三個成員是現存最大的三種兩棲動物,其中中國大鯢身長可達1.8米,日本大鯢身長1.5米,隱鰓鯢身長0.75米。中國大鯢也是我國有尾目中最著名的代表,由於叫聲似嬰兒啼哭,又被稱為娃娃魚。歐洲沒有大鯢分佈,但是史前時期卻有大鯢生活,而在亞洲的大鯢被科學界發現以前在歐洲就已經發現了大鯢的化石。當1726年大鯢的化石初次被發現時,人們還以為是諾亞時期在洪水中死去的人類的遺骸,大鯢也被稱作洪水的見證者。
小鯢科Hynobiidae
墨西哥鈍口螈 墨西哥鈍口螈
小鯢科有9屬35種,中國就有7屬15種。小鯢科成員體型很小,身長不超過25釐米。小鯢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羣,一類為陸棲,包括小鯢、極北鯢爪鯢等,生活於林間潮濕的地面,僅在繁殖棲回到溪流中;另一類為水棲,包括北鯢、山溪鯢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遠離水源。小鯢科分佈基本限於東亞一帶,但是極北鯢分佈於歐亞大陸北部北至北極圈,西到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極北鯢也十分佈最北的兩棲動物,另有一種分佈限於伊朗。

有尾目蠑螈亞目

有尾目的大多數成員屬於蠑螈亞目,這個亞目代表有尾目中比較進步的成員,均為體內受精,其中有些成員為胎生卵胎生,有部分成員終生保持幼體形態。蠑螈亞目分佈廣泛,但主要集中分佈於北美洲
鰻螈科Sirenidae
三趾兩棲鯢 三趾兩棲鯢
鰻螈科有2屬3種,分佈於美國東南部和墨西哥東北部,其中大鰻螈Sirenlacertina身長接近一米,小鰻螈Sirenintermedia身長約70釐米,而擬鰻螈Pseudobranchusstratus身長只有25釐米。鰻螈是有尾目中最奇特的一類,身體細長,沒有後肢,外形似鰻,終生有外鰓,並可能是體外受精,其中大鰻螈和小鰻螈有三對鰓裂,4個手指,而擬鰻螈只有一對鰓裂,3個手指。鰻螈終生水生,生活於流動緩慢的淺水中,有時上岸,在乾旱時身體分泌粘液形成與非洲肺魚類似的硬繭。鰻螈是高級類型還是原始類型尚不明確,有時被單列為一個亞目
兩棲鯢科Amphiumidae
兩棲鯢科為中生水生的大型蠑螈,終生有鰓或者鰓裂,身體細長似鰻而又被稱為剛果鰻螈,四肢微小而不易被注意到。特產於北美洲,生體細長似鰻,四肢很小。兩棲鯢科僅分佈於美國東南部,由1屬3種,這三種的腳趾數分別不同,其中一趾兩棲鯢Amphiumapholeter身長只有30釐米,而二趾兩棲鯢Amphiumameans和三趾兩棲鯢Amphiumatridactylum身長超過一米。
洞螈科Proteidae
洞螈科是終生保持幼體形態的水生蠑螈,長有外鰓。洞螈科有2屬6種包括歐洲巴爾幹半島的洞螈和美國東部和中部的5種泥螈。洞螈Proteusanguinus身長不到30釐米,由於生活於洞穴中,身體呈粉紅色,眼睛則隱藏在皮膚下,如果離開洞穴受到陽光照射身體會呈黑色而回到洞穴中則恢復成淺色。泥螈中的斑泥螈Necturusmaculosus身長可以超過40釐米而其它4種泥螈身長不到28釐米。
洞螈 洞螈
鈍口螈科Ambystomatidae
虎紋鈍口螈 虎紋鈍口螈
鈍口螈科有2屬34種,分佈幾乎遍及從阿拉斯加到墨西哥的整個北美洲鈍口螈的成體穴居於地下,只有在繁殖期返回水中。鈍口螈中的有些種類終生保持幼體特徵而生活於水中,其中最著名的是僅分佈於墨西哥的一個湖泊中的墨西哥鈍口螈Ambystomamexicanum或稱美西螈,基本上終生保持幼態,只有極少數完成變態,而主要分佈於美國的虎紋鈍口螈Ambystomatigrinum在東部低地很短時間就完成變態而在西部高山區則保持幼體形態,虎紋鈍口螈也是體型最大的陸棲蠑螈之一,身長最大可達到40釐米。
陸巨螈科Dicamptonidae
陸巨螈 陸巨螈
陸巨螈科有2屬4種,特產於美國西北部。與鈍口螈相似,陸巨螈也穴居於地下而只有繁殖期返回水中,也有時會終生保持幼體形態,但是陸巨螈喜歡在山溪中產卵而鈍口螈喜歡在靜水中產卵。陸巨螈和虎紋鈍口螈同屬於體型最大的陸棲蠑螈。
無肺螈科Plethodontidae
無肺螈科的成員完全無肺而用皮膚呼吸。無肺螈科有大約27屬220種,是有尾亞目中的最大一科,主要分佈於北美洲南部地區,但是也可以見於北至阿拉斯加最南部,南到巴西和玻利維亞的廣大地區,這些到達中南美洲的種類也是有尾亞目在中南美洲僅有的代表。無肺螈科還有一屬擬穴螈屬Speleomantes分佈於南歐。無肺螈科的成員適應多種生存環境,陸棲、水棲、樹棲和穴居的都有代表,體形相差也比較大,大型的如貝利涓螈Pseudoeuryceabelli身長超過30釐米,小型的如索裏螈Thoriussp.身長不到3釐米。
蠑螈科Salamandridae
紅瘰疣螈 紅瘰疣螈
蠑螈科是蠑螈亞目的進步成員,有14屬60餘種。蠑螈科中的4個屬為陸生,它們分佈於歐洲、北非和中東,其餘的10個屬主要為水生,廣泛分佈於北半球的温帶地區,其中在亞洲有少數種類進入熱帶、亞熱帶地區,是有尾目中分佈最廣的一類。蠑螈科多數成員在水中產卵,但是也有少數為胎生或卵胎生。蠑螈科在中國多分佈於南方,其中有不少種類為我國所特有。蠑螈科有不少種具有毒素,如分佈於我國西南以及鄰近的東南亞地區的紅瘰疣螈Tylototritonverrucosus。紅瘰疣螈是泰國北部一帶僅有的有尾類,還有一些種類的疣螈則為中國特有。
參考資料
  •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生物學 3,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02,第2102頁
  • 2.    科學數據庫-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01-16]
  • 3.    沈猷慧等編著,湖南動物志 兩棲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2,第20頁